素书
分类: qsxs
死后把它随葬墓中。五百年之后,这本书经盗墓者发现,从此《素书》才开始流传于世间。然而,得到流传的,不过是黄石公的极其简略的字句,而蕴含其中的深意,又岂是用言语可以说尽的?
余窃尝评之,“天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古人圣贤皆尽心焉。尧钦若吴天,舜齐七政,禹叙九畴,傅说陈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设天地四时之官,又立三公以燮理阴阳,孔子欲无言,老聃建之以常无有。《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道至于此,则鬼神变化皆不能逃吾之术,而况于刑名度数之间者欤
第4节:素书(4)
我曾私下评论说:“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奥秘,就在于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古代的圣贤们不仅对此十分了解,更是尽心竭力地使二者协调相存。比如,帝尧顺应自然如同敬畏上帝一样;舜遵循天道从而建立了七种治理国家的重大政治制度;禹依据自然地理的实际情况把天下划为九州;傅说向商王武丁讲明天道运行的原则,才使商朝得以中兴;周文王将天道与世间法则结合,才推演发展了八卦;周公旦效法天地四时的规则,建立了封建官吏组织,同时设立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负责调和阴阳;孔子觉得天人之道太奥妙了,常常不愿意轻易谈论;老子却用‘无’与‘有’来概括天道运行的规律。黄帝《阴符经》里说:‘了解了自然运行的法则后,就能够领会万物为一的真谛。一个人的思想到达这样的高度时,神鬼变化都无法逃脱其谋术,更何况类似刑罚、名实、制度、相卜等这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呢!’”
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其书简,其意深,虽尧、舜、禹、文、傅说、周公、孔、老,亦无以出此矣
黄石公是秦朝时著名的隐士,他所著的书言辞简略,但其中蕴含的涵义深远,即使尧、舜、禹、文王、傅说、周公、孔子、老子这样的圣贤,也无法超越他。
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子房。而子房者岂能尽知其书哉?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
黄石公预料到秦朝将要灭亡,汉朝将会兴起,因此他把这本书传授给了张良,后来张良凭借这本书,果然辅佐刘邦开创了汉王朝。然而,就算张良这样建立如此功业的的人,又岂能完全了解《素书》的奥秘呢?张良之所以只能建立这些功绩而没有更大的建树,就在于他仅仅得到了书中十分之一二的智慧。
第5节:素书(5)
书曰:“阴计外泄者败”,子房用之常劝高帝王韩信矣;书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常劝高帝侯雍齿矣;书曰:“决策于不仁者险”,子房用之常劝高帝罢封六国矣;书曰:“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子房用之常致四皓而立惠帝矣;书曰:“吉莫吉于知足”,子房用之常择留自封矣;书曰:“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子房用之常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
比如,《素书》里讲:“阴计外泄者败”,当年韩信倚仗自己攻齐有功,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对此大为恼火,而张良认为此时正是用人之际,切不可因小失大;于是他依据这一谋略,暗示刘邦答应韩信的要求,才使他能最终打败项羽。汉代天下初定之时,许多人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封赏而怨声载道,甚至有人密谋造反;面对这种情形,张良根据《素书》中“小怨不赦,大怨必生”的谋术,劝汉高祖首先封赏了与他素有隔阂的雍齿为什邡侯,从而安定了人心,防止了一场内乱的发生。
又如,《素书》中指出:“决策于不仁者险”,当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刘邦一筹莫展,谋士郦食其建议刘邦重封六国的后代,以争取各国君臣百姓的拥戴,按照书中策略,张良认为这一决策背离了仁爱之心,一旦采用,后果难以想像。于是他说服了刘邦,把已经赶制好的印信全部收回,才使刘邦避免了一场祸乱。刘邦称帝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因为刘盈懦弱平庸,如意聪明出众,刘邦有意废刘盈而改立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听闻后,十分着急,于是向张良求助。张良根据书中谋略“设变致权,所以解结”,让她请当时有名的四位隐士出山,对刘邦进行劝诫,从而使得刘邦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第6节:素书(6)
《素书》里讲:“吉莫吉于知足。”汉朝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深悟其中道理,坚辞不受,以受封留县为知足,从而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结局。就像书中说的一样,“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张良明哲保身,抛弃功成名就后的荣华富贵,飘然出世,避开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逍遥自在地度过了一生。
嗟乎,遗粕弃滓,犹足以亡秦、项而帝沛公,况纯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张良只用了《素书》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智慧,就辅佐刘邦推翻了秦朝、打败了楚霸王项羽,最终建立大汉王朝;假如有人能够彻底领会书中的深意,并且灵活地加以应用,那将是怎样宏伟的景象!
自汉以来,章句文辞之学炽,而知道之士极少,如诸葛亮、王猛、房乔、裴度等辈虽号为一时贤相,至于先王大道曾未足以知仿佛。此书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也
余窃尝评之,“天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古人圣贤皆尽心焉。尧钦若吴天,舜齐七政,禹叙九畴,傅说陈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设天地四时之官,又立三公以燮理阴阳,孔子欲无言,老聃建之以常无有。《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道至于此,则鬼神变化皆不能逃吾之术,而况于刑名度数之间者欤
第4节:素书(4)
我曾私下评论说:“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奥秘,就在于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古代的圣贤们不仅对此十分了解,更是尽心竭力地使二者协调相存。比如,帝尧顺应自然如同敬畏上帝一样;舜遵循天道从而建立了七种治理国家的重大政治制度;禹依据自然地理的实际情况把天下划为九州;傅说向商王武丁讲明天道运行的原则,才使商朝得以中兴;周文王将天道与世间法则结合,才推演发展了八卦;周公旦效法天地四时的规则,建立了封建官吏组织,同时设立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负责调和阴阳;孔子觉得天人之道太奥妙了,常常不愿意轻易谈论;老子却用‘无’与‘有’来概括天道运行的规律。黄帝《阴符经》里说:‘了解了自然运行的法则后,就能够领会万物为一的真谛。一个人的思想到达这样的高度时,神鬼变化都无法逃脱其谋术,更何况类似刑罚、名实、制度、相卜等这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呢!’”
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其书简,其意深,虽尧、舜、禹、文、傅说、周公、孔、老,亦无以出此矣
黄石公是秦朝时著名的隐士,他所著的书言辞简略,但其中蕴含的涵义深远,即使尧、舜、禹、文王、傅说、周公、孔子、老子这样的圣贤,也无法超越他。
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子房。而子房者岂能尽知其书哉?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
黄石公预料到秦朝将要灭亡,汉朝将会兴起,因此他把这本书传授给了张良,后来张良凭借这本书,果然辅佐刘邦开创了汉王朝。然而,就算张良这样建立如此功业的的人,又岂能完全了解《素书》的奥秘呢?张良之所以只能建立这些功绩而没有更大的建树,就在于他仅仅得到了书中十分之一二的智慧。
第5节:素书(5)
书曰:“阴计外泄者败”,子房用之常劝高帝王韩信矣;书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常劝高帝侯雍齿矣;书曰:“决策于不仁者险”,子房用之常劝高帝罢封六国矣;书曰:“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子房用之常致四皓而立惠帝矣;书曰:“吉莫吉于知足”,子房用之常择留自封矣;书曰:“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子房用之常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
比如,《素书》里讲:“阴计外泄者败”,当年韩信倚仗自己攻齐有功,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对此大为恼火,而张良认为此时正是用人之际,切不可因小失大;于是他依据这一谋略,暗示刘邦答应韩信的要求,才使他能最终打败项羽。汉代天下初定之时,许多人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封赏而怨声载道,甚至有人密谋造反;面对这种情形,张良根据《素书》中“小怨不赦,大怨必生”的谋术,劝汉高祖首先封赏了与他素有隔阂的雍齿为什邡侯,从而安定了人心,防止了一场内乱的发生。
又如,《素书》中指出:“决策于不仁者险”,当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刘邦一筹莫展,谋士郦食其建议刘邦重封六国的后代,以争取各国君臣百姓的拥戴,按照书中策略,张良认为这一决策背离了仁爱之心,一旦采用,后果难以想像。于是他说服了刘邦,把已经赶制好的印信全部收回,才使刘邦避免了一场祸乱。刘邦称帝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因为刘盈懦弱平庸,如意聪明出众,刘邦有意废刘盈而改立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听闻后,十分着急,于是向张良求助。张良根据书中谋略“设变致权,所以解结”,让她请当时有名的四位隐士出山,对刘邦进行劝诫,从而使得刘邦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第6节:素书(6)
《素书》里讲:“吉莫吉于知足。”汉朝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深悟其中道理,坚辞不受,以受封留县为知足,从而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结局。就像书中说的一样,“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张良明哲保身,抛弃功成名就后的荣华富贵,飘然出世,避开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逍遥自在地度过了一生。
嗟乎,遗粕弃滓,犹足以亡秦、项而帝沛公,况纯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张良只用了《素书》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智慧,就辅佐刘邦推翻了秦朝、打败了楚霸王项羽,最终建立大汉王朝;假如有人能够彻底领会书中的深意,并且灵活地加以应用,那将是怎样宏伟的景象!
自汉以来,章句文辞之学炽,而知道之士极少,如诸葛亮、王猛、房乔、裴度等辈虽号为一时贤相,至于先王大道曾未足以知仿佛。此书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