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林大将军

分类: qsxs

加入书架
《羽林大将军》全集

作者:革命咖啡

声明:本书由奇书网(

正文重要配角之庄毕篇

此次再开新书,对于数个配角的定型颇下了一番功夫,并在历史上都给这几个主角找到了原型人物,今天且谈庄毕。

庄毕的原型往大了说,代表整个儒教系统。往小了说,就是董钟舒。

根据百度大婶上搜得的资料: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政治家。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族。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从此,经学研究在汉代盛行。

诸位千万别小看了这个董仲叔,正是此人的《举贤良对策》经汉武帝刘彻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番天覆地的转变在不声不响中产生,曾发出万丈光芒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沉没。代之而起的,是漫长单调的儒学思想黑暗时代。

在此之前,中国学术界跟古希腊一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此之后,中国人开始被儒家学派控制,随着岁月的增加,控制也越来越严密,终于完全丧失想像的空间,奄奄一息。

儒家是祖先崇拜、厚古薄今的,造成中国的停滞,并产生一种奇特的现象,凡是促使中国进步的任何改革措施儒家系统几乎全部反对。使中国人因为被禁锢过度的缘故,对任何改革都畏缩不前,使现代化工作进展至为迟缓。

儒家的始祖孔丘,虽然也崇古,但这位心胸开阔、见解智慧以及教人不倦、使人敬佩的教育家,在儒家学派的造神运动下,被塑造成为一个不可侵犯的圣人,因而也承担了阻碍进步的恶名,使人惋惜。

不敢想像,如果当初没有董仲舒的上书,仍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现在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儒家一提起始皇帝嬴政,必讲“焚书坑儒”,往往是怒发冲冠。但是一但抓住机会,借刀杀人,用政治手段置其他学派于死地。不过采Y的是慢性谋杀,人们看不见血染钢刀,正如鲁迅所说‘慢刀子杀人不觉疼’,始终意识不到儒教的危害。

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儒家学派没有能力单独存在,他必须跟权势相结合,并且付出结合的代价,沦为统治阶级的打手,奴才。

世界上最可怕地事莫过于思想统一。因为思想统一会使智商衰退、思考能力消失。既然《举贤良对策》促使了思想统一。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此对策。

下边是《举贤良对策》原文。有凑字数之嫌。嘎嘎。有考古癖地请看。

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故广延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今子大夫然为举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

盖闻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当虞氏之乐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圣王已没。钟鼓管弦之声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乎桀、纣之行。王道大坏矣。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涂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缪而失其统与?固天降命不查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乌乎!凡所为屑屑。夙兴夜寐。务法上古者。又将无补与?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

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于术。慎其所出。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毋悼后害。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仲舒对曰: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