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分类: qsxs
注释]
(1)瓠(h)户)巴:楚国人,善于弹瑟。沈:《集解》作“流”,据《大戴礼记·劝学》改。沈:同“沉”。(2)伯牙:古代善于弹琴的人。六马:古代天子之车驾用六匹马拉;此指拉车之马。仰秣:《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仰秣,仰头吹吐,谓马笑也。”一说“秣”通“末”,头。(3)崖,岸边。(4)邪(y6 爷):同“耶”,疑问语气词。
[译文]
从前瓠巴一弹瑟而沉没在水底的鱼都浮出水面来听,伯牙一弹琴而拉车的六匹马都抬起头来咧着嘴听。所以声音没有小得听不见的,行动没有隐蔽得不显露的。宝玉蕴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会滋润;深潭里生了珍珠,潭岸就不显得干枯。是不能坚持做好事因而善行没有积累起来吧!否则,哪有不被人知道的呢?
[原文]
1.8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1),终乎读《礼》(2);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3)。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4),政事之纪也;《诗》者(5),中声之所止也(6);《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7)。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8),《乐》之中和也(9);《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10),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注释]
(1)数:与 4.8“谨守其数”之“数”用法相似,指学习的具体科目。(2)《礼》:汉代称为《礼经》,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梁、陈以后称为《仪礼》。今传十七篇,通行本有《十三经注疏》本。(3)没:通“殁”。死。(4)《书》:《尚书》,汉以后又称《书经》,是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5)《诗》:汉以后又称《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6)中声:和谐的音乐。止:存。(7)大分(f8n 奋):要领,总纲。类:与“法”(规范)同义(参见 1.14 注(1)),但它与“法”字相对使用时,则指法的类属,即依规范类推出来的具体准则。(8)文:文采,花纹,引申指表现义的礼仪制度,如表示等级制度的车制、旗章、服饰、各种礼节仪式等等。《韩非子·解老》:“礼者,义之文也。”(9)《乐》:《乐经》,六经之一,据说它是附于《诗经》的一种乐谱,亡于秦。(10)《春秋》:是春秋时鲁国史官记载当时史事的编年史,相传孔子曾修订过。微:精深隐微,此指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孔子删订《春秋》时,通过隐微精深的语言来隐喻对人事的褒贬。
[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书》《诗》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
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章;《礼》,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到《礼》就到头了,这可以叫做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的肃敬而有文饰,《乐》的中正而又和谐,《诗》、《书》的内容渊博,《春秋》的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
[原文]
1.9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1),布乎四体(2),形乎动静;端而言(3) ,蠕而动(4),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5),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注释]
(1)箸:通“著”(zhu¥浊),附着。(2)布:分布。四体:四肢。(3)端:通“喘”(参见 13.9),微言。(4)蠕:微动。(5)则:才。
[译文]
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
[原文]
1.10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1),问一而告二谓之秣(2)。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3)。
[注释]
(1)傲:通“躁”(俞樾说)。这两句批评小人卖弄学问的为人之学。(2)囋(z4n 赞):唠叨。(3)响:《集解》作“向”,据宋浙本改。响:回声。
[译文]
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做急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做唠叨。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
(1)瓠(h)户)巴:楚国人,善于弹瑟。沈:《集解》作“流”,据《大戴礼记·劝学》改。沈:同“沉”。(2)伯牙:古代善于弹琴的人。六马:古代天子之车驾用六匹马拉;此指拉车之马。仰秣:《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仰秣,仰头吹吐,谓马笑也。”一说“秣”通“末”,头。(3)崖,岸边。(4)邪(y6 爷):同“耶”,疑问语气词。
[译文]
从前瓠巴一弹瑟而沉没在水底的鱼都浮出水面来听,伯牙一弹琴而拉车的六匹马都抬起头来咧着嘴听。所以声音没有小得听不见的,行动没有隐蔽得不显露的。宝玉蕴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会滋润;深潭里生了珍珠,潭岸就不显得干枯。是不能坚持做好事因而善行没有积累起来吧!否则,哪有不被人知道的呢?
[原文]
1.8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1),终乎读《礼》(2);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3)。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4),政事之纪也;《诗》者(5),中声之所止也(6);《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7)。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8),《乐》之中和也(9);《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10),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注释]
(1)数:与 4.8“谨守其数”之“数”用法相似,指学习的具体科目。(2)《礼》:汉代称为《礼经》,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梁、陈以后称为《仪礼》。今传十七篇,通行本有《十三经注疏》本。(3)没:通“殁”。死。(4)《书》:《尚书》,汉以后又称《书经》,是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5)《诗》:汉以后又称《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6)中声:和谐的音乐。止:存。(7)大分(f8n 奋):要领,总纲。类:与“法”(规范)同义(参见 1.14 注(1)),但它与“法”字相对使用时,则指法的类属,即依规范类推出来的具体准则。(8)文:文采,花纹,引申指表现义的礼仪制度,如表示等级制度的车制、旗章、服饰、各种礼节仪式等等。《韩非子·解老》:“礼者,义之文也。”(9)《乐》:《乐经》,六经之一,据说它是附于《诗经》的一种乐谱,亡于秦。(10)《春秋》:是春秋时鲁国史官记载当时史事的编年史,相传孔子曾修订过。微:精深隐微,此指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孔子删订《春秋》时,通过隐微精深的语言来隐喻对人事的褒贬。
[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书》《诗》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
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章;《礼》,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到《礼》就到头了,这可以叫做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的肃敬而有文饰,《乐》的中正而又和谐,《诗》、《书》的内容渊博,《春秋》的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
[原文]
1.9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1),布乎四体(2),形乎动静;端而言(3) ,蠕而动(4),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5),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注释]
(1)箸:通“著”(zhu¥浊),附着。(2)布:分布。四体:四肢。(3)端:通“喘”(参见 13.9),微言。(4)蠕:微动。(5)则:才。
[译文]
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
[原文]
1.10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1),问一而告二谓之秣(2)。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3)。
[注释]
(1)傲:通“躁”(俞樾说)。这两句批评小人卖弄学问的为人之学。(2)囋(z4n 赞):唠叨。(3)响:《集解》作“向”,据宋浙本改。响:回声。
[译文]
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做急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做唠叨。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