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动物园》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草原动物园
作者:马伯庸
内容简介
这是一位传教士带着半个动物园勇闯蒙古草原的奇幻故事。光绪末年,在京城的美国传教士柯罗威,突发奇想要去赤峰修建一座草原动物园。他带着雄狮、大象、鹦鹉、蟒蛇以及一对虎纹马、五只狒狒一起奔赴草原。草原上,盗梦少女预知未来、通晓动物语言的少年涅槃重生、神秘的狼变月夜现身。这 是一部关于信仰的动物寓言,一场巨大的变革在勇士之地上演,一段史诗般的全新冒险自此展开

题 记
一个人的记忆,总是不可避免地虚实参半,其中既有最真实、最清晰的细节,也有完全源于想象、从未存在过的虚构。虚构在真实的土壤里茁壮生长,像胡杨一般伸展枝条,重新扎入土壤。它们互相纠缠、融合,渗入对方的每一寸肌体。到后来,两者彻底融为一体,往往连讲述者自己都区分不出何为真实,何为虚幻。

赤峰是我的故乡,我在这里长大。故乡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乡愁和魔幻的童话。我记得白云降落在草原上变成羊群,也记得孤狼和黄羊穿行于沙尘暴中的身影。水泥高楼之间,总隐藏着那么几处浅蓝色的敖包,如果你试图接近,它们就会倏然裂开,从里面飞出一只有着宽大翅膀的雄鹰,直上天际。

这样的景象,充盈了我整个记忆。我没法告诉你,哪些是我的亲身经历,哪些是童年时代的胡思乱想,又有哪些是来自于古老时代的风吹入梦境。

我喜欢这样的感觉,穿梭于真实与幻想之间,把泾渭分明的两条河流搅浑在一处。

接下来我要讲的这个故事,也拥有同样的质地。我说不清楚,它到底是一段被湮没的真实历史,还是一代代赤峰人在梦中构建出来的回忆虚像。我不是创造者,只是一个忠实的记录员。如果有人问起这故事是真还是假,到底从何而来,我只能说,它和我一样,在赤峰这里出生、成长,然后和这个真实世界慢慢融合。

事就这样成了。

第一章 归化城
故事最初的萌芽,不在赤峰,而是在绥远的归化城里。

晚清光绪年间,归化城里来了一位从伦敦远道而至的教士。他本名叫杰克·乔治,华文名字叫华国祥,受中国内地会的委托,希望能在这一处中蒙要地打开局面,把主的荣光散播到蒙古地区。

华国祥携夫人一起进了归化城,在水渠巷商家永宁号院内租房立会,建起了第一座基督教新教的教堂,叫作“耶稣堂”。他开始时沿用教内旧例,在教堂开坛布道,分发《圣经》。可惜当地居民多无兴趣,饶是华国祥费尽唇舌,也招不来多少人肯到教堂听讲,遑论发展信众。

华妻精通西医,在丈夫忙于传教的同时,她在顺城街三星成巷内设下一所医院,以西医之术为人诊治,赢得了很高的赞誉。病人得到她的救治,多是感恩戴德,她便趁机劝说皈依。几年下来,她感召的信徒反倒比华国祥多些。

归化城里有个财神庙,乃是雍正二年修建。庙前有个轩敞的二层戏台,名叫乐楼。每逢祭财神之日,就有乐班戏班在乐楼上表演助兴,下面观者如山,挤得里三层外三层,比过年还热闹,是归化城一等一的繁华之处。华国祥有一天无意中路过,看到这么热闹的情景,不由得仰天长叹:“如果我教堂的信众能有此规模,死也甘心了。”

华妻听到感慨,劝说了几句,不巧正触及华国祥的伤心事,与她大吵了一架。夫妻俩本来相敬如宾,却因为这件小事起了隔阂。华妻积郁于胸,一病卧床不起。华国祥后悔不已,向内地会写信求助,恳请他们寄些英国家乡风景的画片来,希望能化解华妻心病。

内地会英国总部有一个与华国祥素来交好的朋友,写信给华国祥说了件趣事:欧洲最近出了一个新发明,样式如同相机,但举灯轮转,可以映出会动的画面,叫作电影机。朋友建议他不妨弄一台来,拍点故国风物,或可解忧。

华国祥一听大喜,请人搜购,终于买到一台,辗转万里运到归化城内。华妻看了,精神果然复转健旺。她病愈之后,对华国祥说,这机器绘影如生,实在神奇,只是为她一人欣赏,太过浪费,不如把它卖掉,弥补传教的费用。

华国祥有些不舍,他觉得这个事端是从财神庙起,也应该在财神庙内结束,转念之间,忽然有了一个绝妙的想法。

过了月旬,归化居民忽然发现城内各处有了许多贴纸,上书某年月日,财神庙内乐楼显奇景,夜间开演不收票费云云字样。居民们都猜测这一定又是什么新戏班子搞的噱头。归化居民最喜欢热闹,到了日子,财神庙下聚得人山人海。不料乐楼上静悄悄一片,只站着一个大鼻子洋人,一个怪匣子,背后墙壁刷得雪白一片。

那个大鼻子洋人,自然就是华国祥。他见人聚得差不多了,便启动电影机,雪白的墙壁上,陡然映出了《火车进站》《工人下班》以及各种英国风物的影画。归化城的居民看到墙上突现活人活马,无不骇然,下意识就要跑开。等过了一阵,他们才意识到这些不过是虚幻画面,遂放下心来,看得如痴如醉。

一直到午夜,观众们仍群聚在楼下,一遍又一遍地欣赏新鲜的电光戏影,最后官府出面驱赶,放映才停止。灯光一亮,一切幻象倏然消失,观众们这才依依不舍地散去。于是,在古老的草原上,第一次出现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