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情人》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莫斯科情人
作者:约翰·勒卡雷
内容简介
三本破烂的手写笔记本,一位漂亮聪颖的苏联编辑,加上沉迷爵士乐、落魄街头的英国酗酒出版商,竟能搞得东西两方人仰马翻,上天下海调查一桩真假难辨的事件?! 《莫斯科情人》忠实反映八十年代末期冷战即将崩解时的国际脉动,是勒卡雷访苏之行的产物,既是虚构,也是真实。通过勒卡雷时而讽刺诙谐,时而深沉感人的笔调,引领我们循着故事脉络,跟随书中人物一同经历悬疑贲张的历史事件,感受他们面对个人抉择时内心交战的复杂心态,分享他们于冷战空壳下酝酿的爱与希望。

[作者序]
个人深知小说里的致谢之言,往往像电影结束时的感谢字幕一样惹人厌。然而,我常因受惠于一些大忙人的拨冗赐教而铭感于心,所以万不能错过这个机会来表达对他们的诚挚谢意。
特别要感谢的是史特罗布·塔尔博特(Strobe Talbott)的鼎力协助,他是个杰出的华盛顿报人,亦是著名的苏俄问题专家。若书中有任何谬误之处,那绝非他的错。因为若无他帮忙,讹误的情形更不止于此。著有多部有关现代冲突问题的高水准著作的劳伦斯·弗里德曼(Lawrence Freedman)教授也容我向他多次请益。若我有疏漏之处,亦不该怪他!
担任联邦调查局干员多年的弗兰克·格里蒂(Frank Geritty)则引介我认识了测谎器的奥秘。若书中人物对这种机器的威力并不称许,读者则该怪他们,而非弗兰克。
另外,对于英苏协会的理事长约翰·罗伯特(John Roberts)及其同僚,我必须要特别澄清:约翰虽伴我做首次的访苏之行,为我敲开了许多原本不轻易开启的门路,但他并不知晓我暗中的意图,也未曾打探。而他的同僚中,我要特别感谢安妮·沃恩(Anne Vaughan)。
访苏期间,东道主的作家协会也同样表现出适度的尊重,使我在精神上受到莫大的鼓励。因为在最近不寻常的年份里,无人访问苏联,而他们竟惠予我特权。离苏后,我对那边的人们已怀有一份关爱,且对于他们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艰巨难题感到肃然起敬。希望我的那些俄国友人能在此篇虚构小说中找到一点曾与他们为伴时的温馨感受,以及共同的希望:一个稳健、更为友好的未来。
爵士乐是个可将人们心灵结合在一起的伟大媒介。文中提及巴雷的萨克斯演奏,也是有赖朋友的帮助。我借用了著名漫画家及爵士乐手沃利·福克斯(Wally Fawkes)的音感,而约翰·卡雷(John Calley)则提供了在修辞、音乐上的珠玑玉言。假使世界是由这些人统治,那么我就不会再有任何冲突、争斗的题材可诉之笔墨了!
约翰·勒卡雷

机构和人物
<b>尼基·蓝道 </b>波兰裔英国出版商
<b>卡佳 </b>美丽聪慧的苏联十月出版社编辑,也是物理学家歌德的情人
<b>奈德 </b>英国外交部苏俄司的领头人,“蓝鸟”计划的发起者
<b>哈瑞 </b>本姓德帕尔弗莱,又称老马,是苏俄司的法律顾问,也是本书的叙事者
<b>巴雷 </b>即斯科特·布莱尔,英国出版商,沉迷于酒精和爵士乐
<b>歌德 </b>苏联优秀物理学家,本名叶可夫·沙维列夫,“蓝鸟”计划因他而起
<b>沃尔特 </b>苏俄司的同僚,奈德的下属
<b>克莱福 </b>英国外交部下的某局副局长,负责代表英方与美国情报部门联络
<b>鲍勃 </b>美国中情局情报官员
<b>庄尼 </b>中情局官员
<b>罗素·薛里顿 </b>中情局高层官员,“蓝鸟”计划里美方负责人
<b>布拉克 </b>苏俄司较低阶官员
<b>维克娄 </b>苏俄司情报干员,巴雷的助手和编辑
<b>亨西格 </b>苏俄司情报干员,巴雷的老板
<b>赛伊 </b>苏俄司驻苏联的情报干员
<b>派迪 </b>苏俄司驻苏联的情报干员

1
离列宁格勒车站不及两百码的一条宽阔街道上,斯大林建了一座阴森森的豪华旅馆,莫斯科人称其式样为“瘟疫帝国”。在这座旅馆的顶层,英国领事馆有史以来第一次为英语教学及传播英国文化而举办的有声图书展,好不容易接近了尾声。现在的时间是下午五时三十分。夏天的天气真是瞬息万变,令人捉摸不定。才下了一整天的倾盆大雨,这会儿太阳又露出了脸来,把泥泞不堪的柏油路面晒得水汽直冒。街上,年轻人已经穿起牛仔裤和运动鞋了,而上了年纪的人仍紧紧裹在厚厚的衣服里。
领事馆租用的这个房间虽不贵,但并不适合开展览会。不久前,我曾去过那里,当时身怀一本外交护照,蹑着脚走上了那一道大而空旷的楼梯,伫立在黑暗之中。在黑暗里,舞厅寂静得像在沉睡。厚实的棕色圆柱、框上金边的镜子,都在这片漆黑笼罩之下。这房间真像是一艘将要沉入海底的船,而不像是可以用来举办一个辉煌展览的开幕式场地。天花板壁画中,头戴象征无产阶级帽子的苏联人挥舞着拳头向列宁高喊,其气势与散列在墙上的一些标着“小熊维尼”或“三小时电脑英语速成”的卡式录音带盒实在是很不协调。用粗麻布围起来的试听室都是当场随便拼凑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