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宋
分类: qsxs
                    。“皆以全木巨枋搀叠而成,上平如衡,下侧如刃”。全船分三舱,中舱又分四室。防水隔舱很早以来已由中国人首先发明,这次发掘的“泉舶”更分了十三舱。“客舟”船头用石丁石作锚,“上绾藤索,其大如椽,长五百尺”。抛锚起锚则使用滑轮。如遇“风涛紧急”,还须加抛“游G”。船尾的正舵有“大小二等,随水浅深更易”,另加设两个“三副舵”。船舷两侧“傅大竹为橐以拒浪”。装载人与货,则以竹橐当吃水线,“水不得过橐”。主桅杆高十宋丈,前桅杆高八宋丈,共装帆110幅,正风用帆,“稍偏则用利篷”。“风有八面,唯当头不可行”,可见是高效率的航帆。此外,又用鸟羽测风向,以铅测水深,尖底船“海行不畏深”,最怕是搁浅倾覆。这六艘船是两浙路和福建路先进海船业的杰作,现代大海船可以看作工业技术展览会,当时的大海船也同样起着手工业技术展览会的作用。
泉州发掘的宋船估计载重为200吨,约折合宋时3636料,由于计料都用整数,应是三千六百料的海船。《梦粱录》卷12《江海船舰》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一般大船载重约275吨,比这艘船更大,五千料决非大船的极限。北宋神宗时,荆湖地区有一艘内河“万石船”,“钱载二千(应为‘十’)万贯,米载一万二千石”,其载重约660吨。
宋神宗派使节去高丽,命“明州造万斛船二只”。宋徽宗时出使高丽,又造了两艘更大的海船,号为“神舟”。《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没有交待神舟的载重,但不妨与同行的那六艘“顾募客舟”作比较。这六艘船各“长十馀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载二千斛粟”。“神舟之长阔高大、什物器用、人数,皆三倍于客舟”。如按长、深、阔各三倍于客舟计算,其容积和载重应为二千料船的二十七倍。当然,这种简单化的计算与实际必有误差,如作保守的估计,神舟也应是二万料以上的大船,载重1100吨以上。南宋时,内河车船有长达三十六宋丈的,约合111米。神舟的长度约四十宋丈上下,即使以现代的眼光看,也相当可观了。在当时,真成了“超冠今古”的庞然大物,“巍如山搬,浮动波上,锦帆鹤首,屈服蛟螭”。高丽人聚集海岸,观看远航的友好使船,“倾国耸观”,“欢呼嘉叹”。
南宋战舰“日行千里”
车船也是中国古代人民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它是在唐德宗(公元780~805年在位)时由荆南节度使李皋最早设计制造成功的,可称是现代轮船的始祖。
车船是一种战舰,它有两个木轮桨,每侧一个,一轮叫一车,以人力用脚踩踏,带动轮桨转动,使船行驶,前进速度很快。史称“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旧唐书・李皋传》)。宋朝时轮桨增多,有4轮、6轮、8轮、20轮、24轮以至32轮之多。李纲说,荆湖南、北路一带的车船“其大有至三、四十车者”,每车有两个轮,“鼓蹈双轮势似飞”,“施于大江重湖,以破长风巨浪,乃其所宜”。“飞虎战舰,傍设四轮,每轮八楫,四人旋斡,日行千里”。楫就是翼片,每轮有八个翼片击水。每一双翼轮设于船舷两侧,贯轴一根,谓之一“车”。船舱里的轴上当设有踏板,供人“鼓蹈”。
飞虎战舰是小船,只两车四轮,每车两人蹬踏,即可“日行千里”,当有夸张,但其速快是一定的。车船不能航行浅水,也未用于航海,其优点是速度快。车船装备了最原始的螺旋桨,是近代明轮汽船的祖宗。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杨么军曾以车船痛击官军。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宋金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境内)之战中,宋军就是使用车船战胜金兵的。南宋虞允文命战士踏车船至瓜洲,往返巡视,宋船在中流上下绕金山三周,回转飞驶,迅速灵巧,金兵看到,无不惊骇。
正文被大多数人误会的宋朝那些事(不断更新中)
本帖所列事实仅供参考,毕竟本人不是历史专业。内容大都是在网上收集的,希望大家能都帮我注意一下,收集一下,把它不断的补充下去,让大家认识一个崭新的宋朝。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所修史料可靠性程度从高到底排列如下:
东周(春秋+战国)>汉朝>宋朝>明朝>元朝>唐朝>清朝
不少人怀疑中国史料的真实性。确实,很多史料都有不少错误,但如果通过对几种史料的对比分析,很多错误都是可以被纠正的。如果只看《明史》《清史稿》,得出的结论自然是明朝有如人间地狱,清朝跟天堂似的;如果只看《元史》,南宋简直弱得没边了。
一、被“主流”专家们诟病为“军事软弱”的宋朝,对外战争(交战规模万人以上,不包括统一战争和国内战争)的胜率超过了70%;而被认为是军事最强盛的唐朝却在对外战争中胜少负多。(本人花了8个月时间,看过《新唐书》《旧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西夏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治通鉴》《宋会要辑稿》等书统计出来的,时间较紧,或有错漏,但>70%是没问题的。)
评价:原来我们以前学到的
                
                
                
                    泉州发掘的宋船估计载重为200吨,约折合宋时3636料,由于计料都用整数,应是三千六百料的海船。《梦粱录》卷12《江海船舰》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一般大船载重约275吨,比这艘船更大,五千料决非大船的极限。北宋神宗时,荆湖地区有一艘内河“万石船”,“钱载二千(应为‘十’)万贯,米载一万二千石”,其载重约660吨。
宋神宗派使节去高丽,命“明州造万斛船二只”。宋徽宗时出使高丽,又造了两艘更大的海船,号为“神舟”。《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没有交待神舟的载重,但不妨与同行的那六艘“顾募客舟”作比较。这六艘船各“长十馀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载二千斛粟”。“神舟之长阔高大、什物器用、人数,皆三倍于客舟”。如按长、深、阔各三倍于客舟计算,其容积和载重应为二千料船的二十七倍。当然,这种简单化的计算与实际必有误差,如作保守的估计,神舟也应是二万料以上的大船,载重1100吨以上。南宋时,内河车船有长达三十六宋丈的,约合111米。神舟的长度约四十宋丈上下,即使以现代的眼光看,也相当可观了。在当时,真成了“超冠今古”的庞然大物,“巍如山搬,浮动波上,锦帆鹤首,屈服蛟螭”。高丽人聚集海岸,观看远航的友好使船,“倾国耸观”,“欢呼嘉叹”。
南宋战舰“日行千里”
车船也是中国古代人民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它是在唐德宗(公元780~805年在位)时由荆南节度使李皋最早设计制造成功的,可称是现代轮船的始祖。
车船是一种战舰,它有两个木轮桨,每侧一个,一轮叫一车,以人力用脚踩踏,带动轮桨转动,使船行驶,前进速度很快。史称“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旧唐书・李皋传》)。宋朝时轮桨增多,有4轮、6轮、8轮、20轮、24轮以至32轮之多。李纲说,荆湖南、北路一带的车船“其大有至三、四十车者”,每车有两个轮,“鼓蹈双轮势似飞”,“施于大江重湖,以破长风巨浪,乃其所宜”。“飞虎战舰,傍设四轮,每轮八楫,四人旋斡,日行千里”。楫就是翼片,每轮有八个翼片击水。每一双翼轮设于船舷两侧,贯轴一根,谓之一“车”。船舱里的轴上当设有踏板,供人“鼓蹈”。
飞虎战舰是小船,只两车四轮,每车两人蹬踏,即可“日行千里”,当有夸张,但其速快是一定的。车船不能航行浅水,也未用于航海,其优点是速度快。车船装备了最原始的螺旋桨,是近代明轮汽船的祖宗。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杨么军曾以车船痛击官军。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宋金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境内)之战中,宋军就是使用车船战胜金兵的。南宋虞允文命战士踏车船至瓜洲,往返巡视,宋船在中流上下绕金山三周,回转飞驶,迅速灵巧,金兵看到,无不惊骇。
正文被大多数人误会的宋朝那些事(不断更新中)
本帖所列事实仅供参考,毕竟本人不是历史专业。内容大都是在网上收集的,希望大家能都帮我注意一下,收集一下,把它不断的补充下去,让大家认识一个崭新的宋朝。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所修史料可靠性程度从高到底排列如下:
东周(春秋+战国)>汉朝>宋朝>明朝>元朝>唐朝>清朝
不少人怀疑中国史料的真实性。确实,很多史料都有不少错误,但如果通过对几种史料的对比分析,很多错误都是可以被纠正的。如果只看《明史》《清史稿》,得出的结论自然是明朝有如人间地狱,清朝跟天堂似的;如果只看《元史》,南宋简直弱得没边了。
一、被“主流”专家们诟病为“军事软弱”的宋朝,对外战争(交战规模万人以上,不包括统一战争和国内战争)的胜率超过了70%;而被认为是军事最强盛的唐朝却在对外战争中胜少负多。(本人花了8个月时间,看过《新唐书》《旧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西夏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治通鉴》《宋会要辑稿》等书统计出来的,时间较紧,或有错漏,但>70%是没问题的。)
评价:原来我们以前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