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王冠:玫瑰战争》
分类: txts3
跃着多位个性鲜明的传奇贵妇,无怪乎很多文艺作品喜欢从玫瑰战争中寻找素材。本书定位为历史科普作品,与学术作品相较,它的取材标准略宽,行文更为自由,顾及到可读性;但真实历史毕竟不同于文学作品,读起来太过跌宕起伏,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就会失真,而成了小说。
既然是“战争史”,军事与战斗就是重要元素,相关介绍不可或缺。通常认为从第一次圣奥尔本斯战役开始,至博斯沃思战役结束,玫瑰战争总共发生了16场战役,可并非每场战役都值得花费笔墨,有些战役的雷同性较强,或重要性不足。专门的战役类读物实际上非常小众,在多数读者看来枯燥无趣。除了最重要战役,本书仍然把重点放在介绍政治和经济背景、家族与人物关系方面。
欧洲中世纪没有精致的现代统计与管理体系,原始资料所反映的军事数据缺乏可信度,作者多为文人或教士,无军事经验,夸大兵力以及吹嘘战果是常见现象(而且喜欢用道德与宗教评价兴衰成败)。现代学者根据战争常识,结合当时的人口概数、动员水平、财政账册等资料,能挤掉大量水分,得出更接近真实的数字,所以本书往往采用他们研究后折中的数据。
玫瑰战争涉及的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元素,本书作为普及型读物,仅能根据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知识背景,将战争的来龙去脉尽量通俗地呈现,不可能面面俱到,亦无法做更深入的研究。花费一年多写作此书,很多时候查证某个人物与事件时穷尽资料,对自己近乎苛严,例如某个人物什么时间担任何职,获得什么爵位,与另一个涉事人物有何种家族关系,只要有可能都必须弄清楚(也许最后落笔时根本用不着)。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错谬在所难免,还望各路高人指点以及读者朋友海涵。
段宇宏
开篇曲 穿越至玫瑰战争的世纪
圣女贞德1429年创造“奥尔良解围战”奇迹,英军指挥官索尔兹伯里伯爵托马斯·蒙塔古阵亡,著名战将舒兹伯利伯爵约翰·塔尔波塔被俘,英格兰一片哗然,大贵族们吵闹不休。
伦敦的议会花园里,约克公爵理查德·金雀花与亨利六世的心腹宠臣萨默塞特公爵埃德蒙·博福特正唇枪舌剑地对峙。
约克公爵对众人说:“既然诸位都缄默不语,那就请用一种无言的符号,表达你们的意见吧。凡是出身高贵的上等人,愿意维持门第尊严,如果认为我的主张合乎真理,就请他随我从这花丛中摘下一朵白色玫瑰花。”
“谁要不是一个懦夫,不是一个阿谀奉承的人,敢于坚持真理,就请他随我摘下一朵红色玫瑰花。”萨默塞特公爵接过话头。
沃里克伯爵说:“我不喜欢五颜六色的东西,我也不愿沾上阿谀奉承的色彩,我随理查德·金雀花摘下这朵白玫瑰。”
“那我随年轻的萨默塞特摘下这朵红玫瑰,我还要说一句,我认为他所持的理由是正确的。”萨福克公爵说。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4/1-200604005324F7.jpg"/>
这幅名画描述了莎士比亚戏剧中虚构的关于玫瑰战争起源的场景,约克公爵与萨默塞特公爵发生争执,他们分别选择了白玫瑰与红玫瑰让支持者站队表态。作者:Henry Payne
接下来贵族们纷纷摘下白玫瑰或红玫瑰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随约克公爵摘下白玫瑰的称为约克党,随萨默塞特公爵摘下红玫瑰的叫作兰开斯特党,各自支持以红白玫瑰为族徽的两大家族。
贵族们站好队后,约克公爵与萨默塞特公爵继续互相讥讽。
约克公爵:“现在,萨默塞特,你还有什么话说?”
萨默塞特公爵:“我的话在我的刀鞘里,盘算着怎样将白玫瑰染成血红色。”
约克公爵:“你的脸却在假冒我们的玫瑰,看到真理在我这边,吓得苍白了。”
萨默塞特公爵:“不,不是因为害怕,而是由于愤怒。你的双颊因为羞愧而发红,假冒我们的玫瑰,可你的舌头却不承认。”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第一部第二幕中,文采飞扬地描述了红白玫瑰两大党的起源。18世纪英国文学家沃尔特·司各特男爵根据这个场景,正式把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争夺王座的战争称为“玫瑰战争”。
莎翁作品中有大量涉及玫瑰战争时代的情节,但他的戏剧只是文学作品,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贵族们摘玫瑰站队的场景纯属虚构。约克家族的族徽的确是白玫瑰,红玫瑰虽是兰开斯特家族族徽之一,却很少使用。沃尔特·司各特男爵创造的名称在19世纪被普遍认可,人们习惯性地称呼这场内战为“玫瑰战争”,这个美丽而浪漫的误称就此流传于世。
玫瑰战争发生在中古(公元500—公元1500年)后期,即1455—1485年,也有史学家认为截止于1471或1487年。战争爆发于兰开斯特王朝亨利六世时代,它是与百年战争结局关联的内政和外交矛盾之产物。贵族社会勾心斗角,宫廷频生弑君谋逆,政府从来没有如此软弱,王权从来没有这般无力,卷入战争的骑士、贵族、国王,没人敢保证自己的财产与生命安全。
金雀花王朝对苏格兰
既然是“战争史”,军事与战斗就是重要元素,相关介绍不可或缺。通常认为从第一次圣奥尔本斯战役开始,至博斯沃思战役结束,玫瑰战争总共发生了16场战役,可并非每场战役都值得花费笔墨,有些战役的雷同性较强,或重要性不足。专门的战役类读物实际上非常小众,在多数读者看来枯燥无趣。除了最重要战役,本书仍然把重点放在介绍政治和经济背景、家族与人物关系方面。
欧洲中世纪没有精致的现代统计与管理体系,原始资料所反映的军事数据缺乏可信度,作者多为文人或教士,无军事经验,夸大兵力以及吹嘘战果是常见现象(而且喜欢用道德与宗教评价兴衰成败)。现代学者根据战争常识,结合当时的人口概数、动员水平、财政账册等资料,能挤掉大量水分,得出更接近真实的数字,所以本书往往采用他们研究后折中的数据。
玫瑰战争涉及的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元素,本书作为普及型读物,仅能根据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知识背景,将战争的来龙去脉尽量通俗地呈现,不可能面面俱到,亦无法做更深入的研究。花费一年多写作此书,很多时候查证某个人物与事件时穷尽资料,对自己近乎苛严,例如某个人物什么时间担任何职,获得什么爵位,与另一个涉事人物有何种家族关系,只要有可能都必须弄清楚(也许最后落笔时根本用不着)。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错谬在所难免,还望各路高人指点以及读者朋友海涵。
段宇宏
开篇曲 穿越至玫瑰战争的世纪
圣女贞德1429年创造“奥尔良解围战”奇迹,英军指挥官索尔兹伯里伯爵托马斯·蒙塔古阵亡,著名战将舒兹伯利伯爵约翰·塔尔波塔被俘,英格兰一片哗然,大贵族们吵闹不休。
伦敦的议会花园里,约克公爵理查德·金雀花与亨利六世的心腹宠臣萨默塞特公爵埃德蒙·博福特正唇枪舌剑地对峙。
约克公爵对众人说:“既然诸位都缄默不语,那就请用一种无言的符号,表达你们的意见吧。凡是出身高贵的上等人,愿意维持门第尊严,如果认为我的主张合乎真理,就请他随我从这花丛中摘下一朵白色玫瑰花。”
“谁要不是一个懦夫,不是一个阿谀奉承的人,敢于坚持真理,就请他随我摘下一朵红色玫瑰花。”萨默塞特公爵接过话头。
沃里克伯爵说:“我不喜欢五颜六色的东西,我也不愿沾上阿谀奉承的色彩,我随理查德·金雀花摘下这朵白玫瑰。”
“那我随年轻的萨默塞特摘下这朵红玫瑰,我还要说一句,我认为他所持的理由是正确的。”萨福克公爵说。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4/1-200604005324F7.jpg"/>
这幅名画描述了莎士比亚戏剧中虚构的关于玫瑰战争起源的场景,约克公爵与萨默塞特公爵发生争执,他们分别选择了白玫瑰与红玫瑰让支持者站队表态。作者:Henry Payne
接下来贵族们纷纷摘下白玫瑰或红玫瑰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随约克公爵摘下白玫瑰的称为约克党,随萨默塞特公爵摘下红玫瑰的叫作兰开斯特党,各自支持以红白玫瑰为族徽的两大家族。
贵族们站好队后,约克公爵与萨默塞特公爵继续互相讥讽。
约克公爵:“现在,萨默塞特,你还有什么话说?”
萨默塞特公爵:“我的话在我的刀鞘里,盘算着怎样将白玫瑰染成血红色。”
约克公爵:“你的脸却在假冒我们的玫瑰,看到真理在我这边,吓得苍白了。”
萨默塞特公爵:“不,不是因为害怕,而是由于愤怒。你的双颊因为羞愧而发红,假冒我们的玫瑰,可你的舌头却不承认。”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第一部第二幕中,文采飞扬地描述了红白玫瑰两大党的起源。18世纪英国文学家沃尔特·司各特男爵根据这个场景,正式把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争夺王座的战争称为“玫瑰战争”。
莎翁作品中有大量涉及玫瑰战争时代的情节,但他的戏剧只是文学作品,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贵族们摘玫瑰站队的场景纯属虚构。约克家族的族徽的确是白玫瑰,红玫瑰虽是兰开斯特家族族徽之一,却很少使用。沃尔特·司各特男爵创造的名称在19世纪被普遍认可,人们习惯性地称呼这场内战为“玫瑰战争”,这个美丽而浪漫的误称就此流传于世。
玫瑰战争发生在中古(公元500—公元1500年)后期,即1455—1485年,也有史学家认为截止于1471或1487年。战争爆发于兰开斯特王朝亨利六世时代,它是与百年战争结局关联的内政和外交矛盾之产物。贵族社会勾心斗角,宫廷频生弑君谋逆,政府从来没有如此软弱,王权从来没有这般无力,卷入战争的骑士、贵族、国王,没人敢保证自己的财产与生命安全。
金雀花王朝对苏格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