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盛唐5:盛极而衰,安史之乱》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被武昭仪揭发,才导致高宗下定了废后的决心。如今这个王皇后还来这么一套,又怎么可能不重蹈当年那个王皇后的覆辙呢?
尤其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东窗事发后,有关部门调查后得知,明悟和尚教皇后念的那句咒语,居然是:“佩此有子,当如则天皇后!”(《资治通鉴》卷二一二)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佩戴这块霹雳木,必定可以生儿子,而且将来还能像则天皇后一样!
像则天皇后什么?
傻瓜也知道,当然是像则天皇后那样临朝听政、大权独揽了。
假如咒语说的是“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之类的东西,也许玄宗还不至于暴跳如雷,可偏偏神机妙算的明悟大师给整了这么一句,就休怪皇帝无情无义了!
开元十二年七月二十二日,玄宗正式下诏,将王皇后废为庶人,打入冷宫,同时将王守一贬为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别驾4。
王守一惨惨戚戚地坐上了贬谪的马车,可刚刚走到半路,玄宗又追下了一道诏书,将他就地赐死。
三个月后,废后王氏在冷宫中郁郁而终。后宫上上下下,凡是侍奉过王氏的人,都为之怆然流涕,追思不已。
听到王氏去世的消息,玄宗李隆基也不禁有些怅然若失。
毕竟是结发夫妻,毕竟共同经历过一段相濡以沫的岁月,如今斯人已去,玄宗独自凭栏,内心也不免有些悲伤和懊悔。(《资治通鉴》卷二一二:“废后王氏卒,后宫思慕后不已,上亦悔之。”)
历史总是如此惊人地相似。
时隔七十余年,两个王皇后,两场废后事件,两幕宫廷悲剧,看上去竟然像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目睹如此雷同的情节,观众似乎有理由质问:历史老儿的想象力何以如此贫乏,总是让一些相同的故事在同一个舞台上频频上演?
当年的高宗导演了一场“废王立武”的大戏,莫非今天的玄宗也会如此这般地再来一遍?
幸好,历史老儿的想象力还不至于彻底衰竭。在观众们即将丧失新鲜感之前,历史老儿总算及时宕开一笔,修改了第二场戏的结局。
——玄宗废王,但没有立武。
不是他不想立,而是他立不了。
因为大臣们不让他立。
开元十四年夏,也就是泰山封禅归来,张说刚刚下台不久,玄宗忙完了朝中的大事,就准备册封武氏为皇后了。
自从王氏被废后,后宫虚位已久,武氏没有一天不在他枕边念叨这件事。如今王氏也已去世一年多了,玄宗内心残存的一点怀念之情也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漠,所以,该是册立武氏的时候了。
然而,玄宗刚刚流露了这个想法,马上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说:“武氏是李唐皇族不共戴天的仇人,岂可立为国母?而且,如今朝野纷纷传言,说张说企图暗中拥戴武氏,借此重回相位,事虽无凭,但不可不防。此外,当今太子非武氏所生,而武氏自己又有儿子,一旦立为皇后,太子必危!万望陛下三思。”
大臣的态度如此坚决,反对的理由如此充分,玄宗还能怎么办呢?
武后临朝给帝国造成了多么深远的影响,他玄宗比谁都清楚。难道他还要学当年的高宗,为了又一个姓武的女人跟满朝文武死磕?
此时的玄宗虽然早已不像开元初期那样克己自律、谨身节欲,可也远远没有像后期那样骄奢放逸、因私废公,所以,经过再三考虑,他还是决定向大臣妥协。
随后,玄宗给了武氏一个“惠妃”的封号,虽然没有皇后之名,但是“宫中礼秩,一如皇后”,算是在大臣和武氏之间取了一个折中。
这场后宫争夺战刚刚尘埃落定,另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就接踵而至了。这场新的斗争发生在两大阵营之间。
一边是家奴出身的宠臣,代表人物是王毛仲。
一边是得势的宦官,其代表人物就是日后权势熏天的大宦官——高力士。
两派都是皇帝的心腹和近臣,都是深得玄宗宠幸的内廷势力。他们的对决,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却比真刀明枪的厮杀更为惊险。
因为,在这场对决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那件武器,虽比刀剑无形,却比刀剑锋利;虽比刀剑柔软,却比刀剑致命。
它的名字叫舌头。
用刀剑杀人,很残忍,很暴力,儿童不宜。
用舌头杀人,不见血,很温柔,百无禁忌。

致命的舌头:宠臣与宦官的对决
王毛仲是一个出身不好,但一辈子运气都很好的人。
他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从奴隶到将军。而且,这个将军还不是一般的将军,是深受皇帝宠幸的国公级别的大将军!
王毛仲的父亲是高丽人,估计是高丽被灭后加入了唐军,曾官任游击将军,后来犯了罪,官职被削,家属也被籍没为奴,所以王毛仲从小就成了奴隶。
可是,当奴隶却不是王毛仲厄运的开始,而是他一生好运的起点。
因为他的主人不是别人,是临淄王李隆基。王毛仲跟着临淄王,成天斗鸡走马,飞鹰逐兔,吃香的喝辣的,基本上没吃过一天苦头。名为奴隶,事实上不亚于王公子弟。后来,王毛仲在唐隆政变中当了逃兵,按理说再好的运气到这里也就完了,可出人意料的是,李隆基居然原谅了他,还让他跟其他功臣一样当了禁军将领。
到了先天政变时,王毛仲学乖了,很是替李隆基出了一把力,事后拜辅国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赐爵霍国公,实封五百户,从此脱胎换骨,由一个卑贱的家奴变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