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郎走江湖》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老头指指逐渐风干的字迹,微笑着说:“朋友,你的字过于严谨了,私以为更适合杜子美的诗作,至于这李太白的《将进酒》,还是张伯高*的狂草那种汪洋恣肆的感觉更对。”
  (张旭,字伯高,生卒年不详,唐代书法家,以草书著名。)
  一旁的谢钦听得云里雾里,杜子美和李太白他还知道是杜甫李白,张伯高是谁啊?没想到老爷子还对书法有研究。
  那个老人若有所悟,肃然拱手道:“多谢兄台指教,某感激不尽。”
  祖老头回礼:“指教不敢当,愚见而已。”转身对谢钦说,“我们走吧。”
  往秋实山走的路上,谢钦好奇地问:“老爷子,您还对书法有研究?”
  “看得多,写得少,不过兴趣还是有的,”祖老头微微一笑,“我以前练过柳公权*的楷书和王羲之的行书,不过时间都不长,我又不用功,所以无论楷书行书,都是一瓶不满,半瓶晃荡。”
  (柳公权,字诚悬,唐代书法家,以楷体著称,与颜真卿齐名,有“颜筋柳骨”之美名。)
  “哦……”谢钦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那位老爷爷,他会功夫么?”
  祖老头摇了摇头:“他就是一普通人而已。”
  谢钦又问:“那些打太极拳的呢?”
  “纠正一下,那叫太极保健体操。”祖老头说着又摇摇头,“他们也是普通人。”
  “哇,一语道破,您真是老元良*。”谢钦看过《鬼吹灯》,记得几个切口,如今拿出来现卖。
  (元良,唇典,对前辈、兄台之类的尊称。)
  祖予姬笑道:“谢钦你看得不少嘛。”
  “哎呀,被识破啦。”谢钦也笑。
  三人走了不一会儿,就看到了郁郁葱葱的秋实山了。
  沿着一条羊肠小道上山,眼见槐青松翠,耳听虫鸣鸟叫,鼻子里充盈着自然的气息。
  有件事让谢钦和祖予姬很郁闷,山上特有的毒蚊子一直围着他们转悠,这小东西厉害得紧,叮一下就是一个大包。
  为了防止身上遭殃,两人跟多动症似的不停摇晃,反观祖老头却背着手一派气定神闲的样子。
  谢钦很是佩服,对祖予姬说:“老爷子真有派头,挨不挨叮另说,姿势美如画。”
  祖予姬摇头而笑。
  三人来到半山腰一处林中空地,空地周围的树干上都绑着厚厚的沙袋,想必是晨练用的道具。祖老头走到空地中央,负手而立,正色说道:“你们两个,到我面前站好。”
  二人站定,祖老头道:“今时不同以往,既然要习武,就得认真学。”他对祖予姬说,“小玉,你先把习武的法门跟谢钦说说。”
  老爷子会这么叫,估计是小玉强烈要求的,谢钦心想。
  祖予姬点点头,洋洋洒洒地对谢钦说了起来。
  习武的关键是内外兼修。
  外修,是对身体的修练;内修,是对真气和心智的修练。
  对身体的修练,指的是通过锻炼加强体质,还有反复练习形成的肌肉记忆。
  内修分为两个方面,一为修练真气,二为修炼心智。
  所谓的气,是习武之人通过吐故纳新在体内形成的一股纯粹的气,长期修练真气,可以增强体魄。
  真气常跟寸劲相提并论,合称气劲。通过招式套路,在出招瞬间发出的爆发力,即是寸劲,江湖门派的武功套路五花八门,其实都是在追求更大威力的寸劲。而真气则能大大提升寸劲的威力。
  也就是说,武侠中的内力是真实存在的,但远没有那么玄乎。什么一拳砸地上DUANG地一道波,一掌打出去BOOM爆炸了,都是不可能的事,是电影的特效,是假的,是有虚构成分的。
  功夫再高,也怕菜刀,武林高手能以一敌十,但碰上千军万马,也只能落个被踏作肉泥的下场。
  习武的本来目的不是为了打架斗殴,而是为了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这就使得心智的修练极为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习武之人的修行方向。
  说得玄一点,武人在修练武功的时候,武功也在修练武人,到底是武人使用武功,还是武功驱使武人,这就要看武人的心智了。
  古人常说体用体用,体是内在本质,而用则是表现形式,心智为体,武功为用,若是体用颠倒,武人就成了武功的傀儡。
  所以习武之人须得以“吾日三省乎吾身”的态度修练心智,最根本的是要发明本心,并在习武之路上不忘初心,这跟做人是一个道理。
  习武又讲究一个生杀之道,所谓生之道,于己而言,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于人而言,是行侠仗义,所以生之道又叫侠道。对生之道来说,功夫是破坏和守护中的护,是攻击和防御中的御,是在自己生机蓬勃的同时,也让他人生生不息。
  而杀之道则是邪道,心术不正之徒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或追求武学极致,或利欲熏心,或嗜血嗜杀,倚仗武功随意夺取他人性命,正是体用颠倒的反面教材,也是最为武人所不齿的。
  祖予姬见谢钦听得云里雾里,适时地停了下来,让他消化一下。
  过了一会儿,她又开讲了。
  功夫的基本功有两个,吐纳和招式。吐纳,即是吐故纳新,吐出体内浊气,吸入天地的自然之气,吐纳的时段清晨为佳,半小时即可。
  如何吐纳?说白了就是深呼吸,深深地深呼吸。虽然道佛两家的吐纳法繁琐的很,但从根本上来说没什么区别,万变不离其宗。
  谢钦虽然吐纳过,但那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