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有些远

分类: qsxs

加入书架
一批毕业生,被刚扩建的省医院要去,已经上班一个多月快2个月了。
  院方在临床医生匮乏严重的情况下,只给了这批新人几天的熟悉时间,就把他们轰到直面患者的临床第一线。
  在这家医院,有1966年之前毕业的老大学生 老大夫,他们担任着各科的主任 带头人
  在充当临床主力的中年医生里,有的是工农兵大学生;
  有的是恢复高考后的医士班出身的大 中专生;
  也还有1966年到1977年之间,由护理专业改医疗的医生。
  数量更稀少的是恢复高考后,寥寥不多的正规五年制的本科毕业生。
  这是个鱼龙混杂的年代。
  们之间的争斗 合作,充满了九十年代初期的特色和人性的复杂。
  几年的时间里,
  有的人逃离了医院
  有的人沉沦了
  有人庸庸碌碌了
  ……
  但不论老一代的医生是退休 入监 猝死
  临床都没少奋起努力的一代新人
  们在压力下成长
  承担社会需要的“救死扶伤”的重任
  们要帮助他人找回健康
  找到幸福
  提醒:
  文中所有涉及到的疾病诊断 治疗方法 用药剂量,
  都不能作为自觉有类似症状的人,自行治疗的依据。
  如果不能排除“对文生病”的疑心,建议及早就医,切莫耽搁治疗。
  文中的案例,不具有呈堂佐证的功能。
  涉及死亡病例的讨论,也不承担法律责任。
  再次强调这是小说,来源于生活,而不是法律文书。
  外行看个热闹,同行欢迎指教。切莫对号入座,我不认账的。
  ***
  这是一篇来源于真实生活的现代文,不同已完成的上一部308万字的《彼岸繁花》别名《红楼求生存》。
  可能因为没有主角的光环 没有金手指,可能不那么爽。
  但生活本来的面目就是那样,这里已经美化了好多好多了
  哈哈哈
  欢迎各位留下不同意见,也在此邀请各位天使加入到这本小说里来
  用你最喜欢的名字 方式 成为《距离有些远》里的一份子
  恭候您的光临。


第2章 烧伤2
  外科病房的长廊,护理员正在拖地。李敏小心地快速地躲过护理员的拖把,往烧伤病房去。
  看李敏白大衣的前面,装备整齐:左上衣兜,插着一支钢笔一支圆珠笔,塞有一个口罩;左下是一个简易临床药品使用剂量册子,是自家医院药剂科印刷的,仅供内部使用。还有一个她自己裁剪装订的便签小本子,用于记录临时发生的医疗事件 医嘱等等;右下衣兜有一个卷尺,一个听诊锤,二块在处置室顺来的大纱布。
  这是创伤外科的标配。
  而听诊器,则被她卷着拿在右手上。与她轻轻摆动的左手相呼应,好像随时准备做点什么的样子。
  从背影看,第一个感觉是这个女孩子背部挺的好直。第二个感觉才是个子好像挺高的。千篇一律的 没有任何裁剪可言的白大衣,硬是被她的细腰长腿,穿出了风衣的潇洒感觉。连她脚下踩着的 普普通通的木底坡跟护士鞋,也被她的轻松脚步,渲染出明快的弹性,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跟上她的脚步往前走。
  经常有人问李敏:你有170 吧?可实际上呢,她只有1米65。
  走廊里不时有患者家属和李敏打招呼,问声早晨好,李敏基本是一路微笑点头,直奔烧伤病房。
  烧伤病房在创伤外科的最里面。南向的三间病房,九月 十月都归李敏管。现在三间病房都住了患者。
  ――而且一个比一个重。
  清晨的阳光穿过烧伤病房的玻璃窗,照在墙壁上,照在8号病房那坐在病床上的 男孩子的半边脸上,使得他脸上细微的绒毛都清晰可见。
  看到主治自己的大夫准时地推门进来,男孩的脸上立即露出欣喜。
  “李大夫,早晨好。”男孩子的妈妈担任护理,见了李敏就高兴地迎上前问好。
  这半大的男孩子今年15岁,双足开水烫伤,左胫骨前下 脚背侧烫伤面积超过1.5%,深II°。约1%已感染。右脚背侧开水烫伤1%左右,深浅II°混杂,感染。
  李敏带上口罩,小心地揭开男孩右脚覆盖的凡士林纱布看看,满意点头说:“右脚控制住了。”
  男孩和妈妈露出轻松的笑容。
  李敏盖好右脚,又掀开左脚创面的覆盖,看着脚腕活动处仍有渗出,不由地有点儿惋惜。她轻轻地盖上纱布,直起身叮嘱男孩的妈妈。
  “这面也还算不错。你少让他下地,把左脚垫起枕头那么高。这病房里要勤拖地。你跟卫生员去要消毒水,你就说我说的,烧伤病房拖地用。还有,就是不能让任何探视的人进来,免得再次感染。交班后我再来给他换药。”
  李敏说一句,那男孩的妈妈就点头一下。末了她还复述了一遍,强调道:“李大夫放心。我不会再让他爷爷奶奶进来看他了。”
  例行交代好了,李敏就往外走,男孩的妈妈跟着在后面送。每天上演的千恩万谢,再次重播。开始李敏是非常不好意思的,现在只是伸出胳膊,把她拦在8号病房的门里,略笑笑就转去下一个病房了。
  8号病房的这个男孩子是临近郊区的,他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