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宋
分类: qsxs
名。嗯,不是水浒里虚构的那个武大郎就好。可潘家娘子,有了前面那些怀疑,未必不是水浒书中的潘娘子……
然后李咸也和武大郎一样,看着胡太医取出一根根明晃晃的银针插在武母头上,看的人心就有些发慌,头皮发麻。
那感觉,每一针都像扎在自己头上一样。
李贤忙转过头去,盯着武大郎憨憨的脸,装作不经意间问道:“边疆战事连连,武兄于前线作战,每次可是将每次的月俸钱都寄回家了?”
武征的目光一直注视着老母,若是旁人问他,依他那性子,可能不会直接回答。可李贤这个救命恩人就不一样了。
武征老老实实交代道:“恩人以后直接叫我武征就行了,实不相瞒,两年以来,军中月俸钱,包括官家发的赏钱,我都是让人如数送给了家中老母……”
经过武征这么一解释,李贤大体明白了,武家管钱的不是武征,也不是潘家娘子,是武母!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有了武征在前线拼命,武家每年积累的钱银,就足以称得上是一笔巨款了。
需知,大宋对于将士的待遇甚为优厚,除了基本工资――每月五百文到一贯的月俸钱外,还有许多津贴补助,如每年的重大节日,战场上的军功都会转化为赏赐。
依李贤的初步估计,武征家中的年收入至少在十五贯以上,但看着破旧的房屋,陈旧的糟糠,武母显然没舍得花。
钱财动人心,何况是那种近在眼前不能花销的。
这么想下来,潘妇人的作案动机也就有了!
且经过李贤这么一问,武征显然也起了疑心,可老母尚未醒来,他只好忍着性子守在身边。
打听到相应的信息,李贤不动声色的溜了出去。
左右一问,很容易找到了事发现场的第一人证。
那是个老实巴交的汉子,名字很土,叫狗娃子。
人就住在离武家百米远的地方。据他说,当时夜黑,只听到了潘妇人的大叫声,并未见到武家老妪的叫喊。
随后,李贤又细细观察了下现场保护的足迹,这破案足迹寻踪之法,正是一年前,他为父亲信中所书。显然,父亲李自明在一众捕快的实践下,已经应用的如鱼得水,凶人的足迹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肉眼可见,那用灶台里的灰烬圈出来的大圈里,共有三个非常显着的脚印,一个中等脚印正是案件发现人的,一个小巧脚印的是潘家娘子,最后一个应是那位凶人。
短短几步的范围,除了被标注为案件发现人的脚印有些凌乱外,其余者皆很整齐。
很古怪!
种种不寻常联系起来,李贤现在心中已有了九成的把握。
“真是一出好戏!”
他要当着众人的面,揭开这里面的真相。
呼出一口浊气,再一看武家门口闻讯越聚越多的人群,怀揣着指点江山的心情,李贤大步往屋内走去。
这种能为人解惑的感觉,如同蔡先生在县学里为他及众学弟学妹们,讲解那苦涩难懂的古文大意一样,很爽!
正在这时,屋内传来呼声:
“武大娘醒了!”
第七章 有些人不值得
武母怎么晚不醒,早不醒,偏偏论到自己上台表演时醒了呢?
当然,李贤也只是这样腹诽一下,他心里还是有些高兴武母能清醒过来。
只要武母揭开真相,指认罪犯,迅速抓捕,发生在枫叶村的这起案件将很快完结。自己也不用为老父亲操心,能安安心心地在乾佑渡过这个暑假,然后陪老哥去参加乡试。
说来宋初的科举时间并不固定,有时一年一次,有时两年一次,有时三年一次。
如去年和今年,就是连着两年。
若是一切进展顺利,兄长李志参加完今年,也就是景德二年的乡试,顺利通过后,就可前往开封,参加来年――景德三年春天的省试,甚至最后直达殿试。
想想只存在梦里和文字间的开封,还真是令人向往……
嗯,为了能顺利同行,他这个暑假还要好好做一下父母的工作,若是一直待在乾佑,或是再入州学读经文,那实在太闷太折磨人了!
心思走远间,李贤不知不觉中回到了武家破旧的房舍之内。
有些让人傻眼的是,武母醒是醒了,可眼睛半眯着,气色十分虚弱,连一句利索的话都说不出来,能动的可能只剩下手指了。
一众捕快都难掩失望之色,胡太医和武征脸色喜色怎么样也抑制不住,唯有父亲李自明和兄长李志两人的脸像木板一样,变也没变,不亏是一脉相承。
李贤也学着父兄的模样,面无表情地走近看了一眼。
然后,咳嗽了一声,等室内人的目光差不多都被吸引过来,李贤注视着床头已恢复感知的武母,正色道:“我,已经知道事情的经过了,真相只有一个……”
发觉父亲皱眉,眼角都有些跳动的样子,李贤深知不妙。
虽然很久以前看的名侦探的感觉还没找到,但他知道时间不等人,若不能尽快说出了,只怕今年的随兄游玩之事,会被父亲大人亲口否决不说,今日回了县衙,也少不了一顿臭骂。
然后李咸也和武大郎一样,看着胡太医取出一根根明晃晃的银针插在武母头上,看的人心就有些发慌,头皮发麻。
那感觉,每一针都像扎在自己头上一样。
李贤忙转过头去,盯着武大郎憨憨的脸,装作不经意间问道:“边疆战事连连,武兄于前线作战,每次可是将每次的月俸钱都寄回家了?”
武征的目光一直注视着老母,若是旁人问他,依他那性子,可能不会直接回答。可李贤这个救命恩人就不一样了。
武征老老实实交代道:“恩人以后直接叫我武征就行了,实不相瞒,两年以来,军中月俸钱,包括官家发的赏钱,我都是让人如数送给了家中老母……”
经过武征这么一解释,李贤大体明白了,武家管钱的不是武征,也不是潘家娘子,是武母!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有了武征在前线拼命,武家每年积累的钱银,就足以称得上是一笔巨款了。
需知,大宋对于将士的待遇甚为优厚,除了基本工资――每月五百文到一贯的月俸钱外,还有许多津贴补助,如每年的重大节日,战场上的军功都会转化为赏赐。
依李贤的初步估计,武征家中的年收入至少在十五贯以上,但看着破旧的房屋,陈旧的糟糠,武母显然没舍得花。
钱财动人心,何况是那种近在眼前不能花销的。
这么想下来,潘妇人的作案动机也就有了!
且经过李贤这么一问,武征显然也起了疑心,可老母尚未醒来,他只好忍着性子守在身边。
打听到相应的信息,李贤不动声色的溜了出去。
左右一问,很容易找到了事发现场的第一人证。
那是个老实巴交的汉子,名字很土,叫狗娃子。
人就住在离武家百米远的地方。据他说,当时夜黑,只听到了潘妇人的大叫声,并未见到武家老妪的叫喊。
随后,李贤又细细观察了下现场保护的足迹,这破案足迹寻踪之法,正是一年前,他为父亲信中所书。显然,父亲李自明在一众捕快的实践下,已经应用的如鱼得水,凶人的足迹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肉眼可见,那用灶台里的灰烬圈出来的大圈里,共有三个非常显着的脚印,一个中等脚印正是案件发现人的,一个小巧脚印的是潘家娘子,最后一个应是那位凶人。
短短几步的范围,除了被标注为案件发现人的脚印有些凌乱外,其余者皆很整齐。
很古怪!
种种不寻常联系起来,李贤现在心中已有了九成的把握。
“真是一出好戏!”
他要当着众人的面,揭开这里面的真相。
呼出一口浊气,再一看武家门口闻讯越聚越多的人群,怀揣着指点江山的心情,李贤大步往屋内走去。
这种能为人解惑的感觉,如同蔡先生在县学里为他及众学弟学妹们,讲解那苦涩难懂的古文大意一样,很爽!
正在这时,屋内传来呼声:
“武大娘醒了!”
第七章 有些人不值得
武母怎么晚不醒,早不醒,偏偏论到自己上台表演时醒了呢?
当然,李贤也只是这样腹诽一下,他心里还是有些高兴武母能清醒过来。
只要武母揭开真相,指认罪犯,迅速抓捕,发生在枫叶村的这起案件将很快完结。自己也不用为老父亲操心,能安安心心地在乾佑渡过这个暑假,然后陪老哥去参加乡试。
说来宋初的科举时间并不固定,有时一年一次,有时两年一次,有时三年一次。
如去年和今年,就是连着两年。
若是一切进展顺利,兄长李志参加完今年,也就是景德二年的乡试,顺利通过后,就可前往开封,参加来年――景德三年春天的省试,甚至最后直达殿试。
想想只存在梦里和文字间的开封,还真是令人向往……
嗯,为了能顺利同行,他这个暑假还要好好做一下父母的工作,若是一直待在乾佑,或是再入州学读经文,那实在太闷太折磨人了!
心思走远间,李贤不知不觉中回到了武家破旧的房舍之内。
有些让人傻眼的是,武母醒是醒了,可眼睛半眯着,气色十分虚弱,连一句利索的话都说不出来,能动的可能只剩下手指了。
一众捕快都难掩失望之色,胡太医和武征脸色喜色怎么样也抑制不住,唯有父亲李自明和兄长李志两人的脸像木板一样,变也没变,不亏是一脉相承。
李贤也学着父兄的模样,面无表情地走近看了一眼。
然后,咳嗽了一声,等室内人的目光差不多都被吸引过来,李贤注视着床头已恢复感知的武母,正色道:“我,已经知道事情的经过了,真相只有一个……”
发觉父亲皱眉,眼角都有些跳动的样子,李贤深知不妙。
虽然很久以前看的名侦探的感觉还没找到,但他知道时间不等人,若不能尽快说出了,只怕今年的随兄游玩之事,会被父亲大人亲口否决不说,今日回了县衙,也少不了一顿臭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