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1977
分类: qsxs
醒。
因为有没有这茬,他每天该学习的时间,还是在学习。
“坤哥,你这感觉准不准啊,这可是天大的事?”
“宁可信其有呗。”
李有光歪着脖子想了想后,说,“也是哈,那这事得跟虫子和红道说一声啊!”
郭永坤苦笑,“随你。”
李有光点点头后,又突然仰天长叹起来,“苍天啊,大地啊,我的命为啥这么苦呀!坤哥,你就别拉我了,让我去哭会儿吧,好不容易盼来一个可以返城的机会,居然没我的份儿?”
郭永坤心说,我没拉你啊。
……
当吴荣和林红道也得知此事后,正如郭永坤所言,宁可信其有,丝毫不敢怠慢。
而且吴荣还告知三人,其实他父母早就叮嘱过他,千万不要落下学习,国家迟早要恢复高考。
经由他这么一验证后,此事就更显真实。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河东小院便多出三个疯子,每天除了参加劳动累得半死外,晚上还不敢睡觉,蜡烛烧光一根又一根,闷头扎进书堆里。
那股子辛劳与心酸,可谓见者尤怜。
譬如李有光,他也不好抛弃兄弟们一个人去与周公约会,便每晚变着法子给他们整宵夜。
虽然吃是真的没啥好吃的,但一碗清水粥也是情谊不是?
日子就这样单片循环着,十月下旬,全国各大报纸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一时间举国沸腾,万众瞩目,两千万知青热泪狂洒,彻夜难眠。
河东小院里同样激动异常,甚至可以说他们比旁人更加激动。
但激情过后,更多的还是紧张。
因为时间安排得太紧凑了,考试就在一个月后!
于是,一场更为艰辛的百米冲刺,开始了。
仅仅一个月时间,郭永坤三人加起来,起码瘦了三十斤不止!
而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其实,也是许许多多知青的一个缩影。
天知道有些知青盼望这个机会多久了。
就拿前头山大队来说,这里年纪最大的知青今年已经三十四岁,1962年就过来,待了整整十五年!
如今早已落户,连孩子都有了。
对于这样的人而言,恢复高考,用“一场逆天改命”来形容都毫不为过!
第5章 居然没考上
11月24号。
这天天还没亮,河东小院里就有了动静,鸡飞狗跳,好不热闹。
玩命了这么久,可不敢在时间上错过,否则就不是哭死那么简单了。
特别是吴荣,他艺高人胆大,直接报考了高等考试,也就是正儿八经的高考。考场设在县里,所以凌晨三点就起来了,好在公社给安排了一辆拖拉机。
郭永坤和林红道自然没这胆量,报个中等考试都心中惶惶。
他们的考场要近得多,甚至有点草率的意思,就在公社里的一所高中。
凌晨四点,一行三人顶着寒风出了门,零下五度的气温也阻挡不了他们的步伐,李有光一直将他们送到公社所在的羊头坳大队。
那所公社唯一的高中就在眼前,它虽然一直在授课,但过去十年里能进入学习的学生良莠不齐,突然迎来这么多知识青年,老师们恨不得扫榻相迎。
校门口的登记点旁边,用煤炉烧了一锅沸水,实在冷不过的考生可以喝一碗再进,在这凛冬的清晨带给大家温暖的慰藉。
“你们进吧。”
李有光停下脚步,一双小眼睛盯着那些陆续进入学校的考生们,心里要说没点羡慕嫉妒恨,那绝对是假的。
“行了,不让你来偏要来,这么冷的天,赶紧回去睡个回笼觉吧。”郭永坤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
“谢了。”林红道说。
“说这话……走了,你们加油吧,尽量……别考上。”
“我去,你这加油鼓励的方式很别致啊?”郭永坤没好气道。
“不然呢,你们要都考上了,就剩下我一个人,这日子还怎么过?”
李有光哈哈大笑,完了不再多言,转过身去挥挥手,打着手电筒消失在朦胧的夜色里。
林红道分在三班,郭永坤分在五班,走进考场的时候里面还是黑乎乎的,所幸过来考试的没一个傻子,都备好了蜡烛。
就是天亮了也得备,因为你不可能指望这所破高中里有电灯,万一天气不好看不清卷子,那估计得发生流血事件。
平心而论,这年头的中等考试并不复杂,拢共才四个科目:政治、语文、数学和史地――理科就是理化,总计400分,而且每个科目也没几道题。
关键就在于没有根基。
日后的九年义务教育跟现在比,简直就是铁蛋一样,如果这个年代的考生能接受那种教育,以他们的刻苦劲头,上面不调控的话,个个都能考上重点。
郭永坤毫无疑问选了文科,读书勉强还算他的一个爱好,至于理科……真要让他考的话,牛顿的棺材板估计都压不住。
试卷发下来后,考场中顿时响起一片沙沙声。
天是真的冷,羽绒服和保暖鞋那种高端设备不可能出现大家身上,好多人双手冻得通红,脚上更是布满冻疮,但依然端坐在那强忍住跺跺脚的冲动,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的钢笔上。
而那笔下书写的,不光只有答案,更有……
一场未知的人生。
或激昂,或悲惨。
也许,
因为有没有这茬,他每天该学习的时间,还是在学习。
“坤哥,你这感觉准不准啊,这可是天大的事?”
“宁可信其有呗。”
李有光歪着脖子想了想后,说,“也是哈,那这事得跟虫子和红道说一声啊!”
郭永坤苦笑,“随你。”
李有光点点头后,又突然仰天长叹起来,“苍天啊,大地啊,我的命为啥这么苦呀!坤哥,你就别拉我了,让我去哭会儿吧,好不容易盼来一个可以返城的机会,居然没我的份儿?”
郭永坤心说,我没拉你啊。
……
当吴荣和林红道也得知此事后,正如郭永坤所言,宁可信其有,丝毫不敢怠慢。
而且吴荣还告知三人,其实他父母早就叮嘱过他,千万不要落下学习,国家迟早要恢复高考。
经由他这么一验证后,此事就更显真实。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河东小院便多出三个疯子,每天除了参加劳动累得半死外,晚上还不敢睡觉,蜡烛烧光一根又一根,闷头扎进书堆里。
那股子辛劳与心酸,可谓见者尤怜。
譬如李有光,他也不好抛弃兄弟们一个人去与周公约会,便每晚变着法子给他们整宵夜。
虽然吃是真的没啥好吃的,但一碗清水粥也是情谊不是?
日子就这样单片循环着,十月下旬,全国各大报纸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一时间举国沸腾,万众瞩目,两千万知青热泪狂洒,彻夜难眠。
河东小院里同样激动异常,甚至可以说他们比旁人更加激动。
但激情过后,更多的还是紧张。
因为时间安排得太紧凑了,考试就在一个月后!
于是,一场更为艰辛的百米冲刺,开始了。
仅仅一个月时间,郭永坤三人加起来,起码瘦了三十斤不止!
而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其实,也是许许多多知青的一个缩影。
天知道有些知青盼望这个机会多久了。
就拿前头山大队来说,这里年纪最大的知青今年已经三十四岁,1962年就过来,待了整整十五年!
如今早已落户,连孩子都有了。
对于这样的人而言,恢复高考,用“一场逆天改命”来形容都毫不为过!
第5章 居然没考上
11月24号。
这天天还没亮,河东小院里就有了动静,鸡飞狗跳,好不热闹。
玩命了这么久,可不敢在时间上错过,否则就不是哭死那么简单了。
特别是吴荣,他艺高人胆大,直接报考了高等考试,也就是正儿八经的高考。考场设在县里,所以凌晨三点就起来了,好在公社给安排了一辆拖拉机。
郭永坤和林红道自然没这胆量,报个中等考试都心中惶惶。
他们的考场要近得多,甚至有点草率的意思,就在公社里的一所高中。
凌晨四点,一行三人顶着寒风出了门,零下五度的气温也阻挡不了他们的步伐,李有光一直将他们送到公社所在的羊头坳大队。
那所公社唯一的高中就在眼前,它虽然一直在授课,但过去十年里能进入学习的学生良莠不齐,突然迎来这么多知识青年,老师们恨不得扫榻相迎。
校门口的登记点旁边,用煤炉烧了一锅沸水,实在冷不过的考生可以喝一碗再进,在这凛冬的清晨带给大家温暖的慰藉。
“你们进吧。”
李有光停下脚步,一双小眼睛盯着那些陆续进入学校的考生们,心里要说没点羡慕嫉妒恨,那绝对是假的。
“行了,不让你来偏要来,这么冷的天,赶紧回去睡个回笼觉吧。”郭永坤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
“谢了。”林红道说。
“说这话……走了,你们加油吧,尽量……别考上。”
“我去,你这加油鼓励的方式很别致啊?”郭永坤没好气道。
“不然呢,你们要都考上了,就剩下我一个人,这日子还怎么过?”
李有光哈哈大笑,完了不再多言,转过身去挥挥手,打着手电筒消失在朦胧的夜色里。
林红道分在三班,郭永坤分在五班,走进考场的时候里面还是黑乎乎的,所幸过来考试的没一个傻子,都备好了蜡烛。
就是天亮了也得备,因为你不可能指望这所破高中里有电灯,万一天气不好看不清卷子,那估计得发生流血事件。
平心而论,这年头的中等考试并不复杂,拢共才四个科目:政治、语文、数学和史地――理科就是理化,总计400分,而且每个科目也没几道题。
关键就在于没有根基。
日后的九年义务教育跟现在比,简直就是铁蛋一样,如果这个年代的考生能接受那种教育,以他们的刻苦劲头,上面不调控的话,个个都能考上重点。
郭永坤毫无疑问选了文科,读书勉强还算他的一个爱好,至于理科……真要让他考的话,牛顿的棺材板估计都压不住。
试卷发下来后,考场中顿时响起一片沙沙声。
天是真的冷,羽绒服和保暖鞋那种高端设备不可能出现大家身上,好多人双手冻得通红,脚上更是布满冻疮,但依然端坐在那强忍住跺跺脚的冲动,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的钢笔上。
而那笔下书写的,不光只有答案,更有……
一场未知的人生。
或激昂,或悲惨。
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