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98

分类: qsxs

加入书架
了自己十八岁时的饭量,一个大馒头毫无压力地吃完了,还吃了好多肉好多菜。
  员工餐吃完之后,大家动作麻利地收拾干净,林清想要帮忙,被食堂里的叔叔阿姨们挡住了。
  六点整,厂区里的钟楼敲响钟声。
  林秀英对林清说道:“我要去忙了,你带着菲菲回去吧。”
  大波大波的工人涌进食堂,林清不好留在这里碍事,带着妹妹先回家。
  下班时间的路上全是人,广播里放着流行歌曲,《朋友》《心太软》《爱如潮水》……
  广播站天天放这些歌,连六岁的程菲菲都会了,跟着哼唱了一路。
  “来吧,来吧,相约九八
  来吧,来吧,相约一九九八
  相约在甜美的春风里
  相约那永远的青春年华……”①
  -
  林清回家后掀开床垫,果然看到了自己的录取通知书。
  和录取通知书一起压在床垫底下的,还有三本存折、一版邮票。
  林清盯着邮票反复确认,最终不得不承认这不是她知道的未来会值钱的任何一种邮票。什么猴票啊祖国山河一片红啊,她家里果然没有那样的好运气。
  这版普普通通的邮票就是写信时贴的,二十年后也卖不上钱,现在当然更卖不上钱。
  三本存折林清也仔仔细细地看了,现在的存折都是手写的,打开就能看到余额。
  两本存折是死期,一本五百块,一本六百块。
  还有一本活期的,妈妈林秀英每个月的工资都打到这本存折上,结余只有4块2,每个月的工资都取的干干净净。
  之前林清找录取通知书时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家里的现金加起来也只有一百多块。
  也就是说现在全家的储蓄一共有500+600+100=1200块。
  而随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寄来的还有一封信,上面白纸黑字的写着大学学费一年2400块,住宿费200块。
  现在还没有助学贷款,这些钱都要开学报到时一口气交上。
  即使把家里的钱全都掏空,一点也不给妈妈和妹妹留,林清的学费还差1400块,而这还没算上林清在大学里的生活费。
  上辈子林清不去读大学,而是直接去赚钱,经济方面的原因也占了一半。
  她年轻气盛,看着林秀英拉下脸去舅舅家、小姨家借了一遍,还有几百块的缺口怎么也凑不上。
  林秀英准备去找程立群借钱,被林清死死拦住了。
  那时林清年少轻狂,宁可穷死在外面,也绝不会低声下气向程立群借钱。
  何况她也根本不觉得自己会穷死在外面,程立群那样的渣滓做生意都能发财,难道她还不如程立群?
  十八岁的她受不了一丁点的委屈,结果后来出去赚钱受了百倍千倍的委屈。
  林清的目光落在手写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上――
  “程清同学:祝贺您已被录取为杭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是了,她这时还没有改姓,因此录取通知书上写的是程清。
  林清珍惜地抚摸着录取通知书,九八年考上大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张录取通知书是上辈子的自己日日夜夜悬梁刺股换来的。
  可惜上辈子的自己没有珍惜。
  九八年是高考历史的分水岭,有人戏称九八年的高考是黎明前的黑暗,九八年的考生是最惨的一届考生。
  因为从九九年,高考就开始了大扩招。
  九八年的高考录取率是34%,到了九九年就涨到了56%,比九八年多录取了五十多万人。
  而九八年34%的高考录取率背后,还有一个更触目惊心的数据,那就是九八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只占同龄人的5%。
  在九八年,95%的同龄人并没有机会走进高考考场,初中毕业后甚至小学毕业后就离开了校园,只有5%的人能参加高考。②
  因此考上大学的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称一句天之骄子完全不为过。
  这些数据,十八岁的林清当然不知道,一九九八年的考生中根本没几个人知道。
  这都是后来互联网发达了,林清在深夜反复搜索、默念的数据。
  而这还不是林清最后悔的。
  林清不去读大学,也是不满意录取她的杭州大学。
  杭州大学并非林清的第一志愿,只是林清的第二志愿。
  她高考发挥不好,分数也比前面的模拟考试都低。
  十八岁的林清心比天高,她高中一直是年级第一,理想的大学至少是南京大学、南开大学这种水平。
  万万没想到,就在1998年9月,历史上本就同根同源的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成为了新的浙江大学。③
  也就是说假如林清去上大学了,她在入学半个月后就会从杭州大学的学生变成浙江大学的学生。
  她同届的学生们,录取通知书上写的是杭州大学,毕业证书上写的是浙江大学,和其他考入浙江大学的学生没有任何区别。
  四校合并后,浙大的综合排名迅速上升。
  假如林清98年入学、02年毕业,她毕业时浙江大学已经超过她理想的南开大学了,和南京大学比也毫不逊色。
  毕业的大学生能进入当时最热的外企,IBM、惠普、宝洁、微软……
  刚毕业时一个月的工资就能抵得上林清几年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