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明末当皇帝
分类: qsxs
夜里风力稍减,船速也慢了许多,不过船队的方向还是没变,第二天一早,项玉来到船头一看,却发现船队此时已经不在海上了,此时正航行在一条河流之中,他不知道这条河流叫什么名字,但感觉此处应该还没到长江,这条河要窄很多,河水也流速也比较缓慢。
船队逆流而上,风力已经不够了,于是很多片船桨便从底舱伸出,奋力的划动着,给予船只前进的动力。
船队此时正在兰溪向上航行,黎明时分已经过了**,这时离南安已经不远,不过项玉对这里的地势并不熟悉,并不知道船队的目的地是哪里。
郑成功一上午都没有出船舱,待到下午时,船队速度渐渐慢了下来,几艘小船驶近岸边,在一处浅滩上登陆了,小船上下来一队队士兵,在登陆点周围警戒着。
郑成功此时换上了一身甲胄,身边跟着八名亲兵,他登上小船,在亲兵的保护下也上了岸,之后项玉也随着军士们上岸了。
队伍休整了片刻,便向着西边前进,在船上时项玉一直不知道船队里面有多少士兵,这时下了船,他扫了一眼,觉得应该不超过一千人,就算加上船上的纤夫和水手,人数也不会多于两千人。
队伍走了五六里路,这时来到了一片树林边,项玉抬头看了一眼头顶的太阳,此时正值盛夏,这时已经快到正午时分了,大地都被炙烤的冒出滚滚热浪,树林里传来一阵阵异常响亮的蝉鸣音,士兵们燥热异常,纷纷取出随身携带的水壶仰头直灌。
突然树立里面传来异动,靠近树林的士兵们皆握紧了武器戒备不已,渐渐的,树立里面走出了一队骑兵,这队骑兵数量不过三十人,身上穿的军服也是明军打扮,士兵们这才松了一口气。骑兵队里一人下了马,快步走到郑成功的身边,向他半跪着行了一礼,说了些什么,项玉此时正在队伍后面,郑成功尚在队伍中间,他们之间的距离还有点远,因此项玉并没有听见那人说的内容。
那人说完又急匆匆的走了,休整的军队也纷纷起身继续前进。
第八章枭雄相会
军队向着西边又走了一阵,前面又出现了一队骑兵,不过这队骑兵的装扮显然不是明军了,不过跟八旗清军和绿营清兵的装扮都不相同,项玉却认得这种装扮的士兵,这正是吴三桂麾下的关宁铁骑。
郑成功这边的士兵自然都戒备森严,不过这些骑兵身上并没有携带武器,显然并不是要来打仗的,不久,明军这边也有人上去,两边一阵商议,不知在讨论什么,那出阵的明军军官回来之后又跟郑成功商议着什么,只见郑成功点了点头,便大步向前走去,这一次只有他自己的亲卫跟在身边,其他士兵都转移到树林里面休整了。
项玉也跟着剩下的军队进了树林,这一带地势倒也平坦,周围一带都是平地,从树林里面望去,能够看到郑成功和他的八名亲卫向着一座凉亭走去,项玉看向那凉亭,凉亭周围站着八名全副武装的黑甲士兵,这时隔得太远,他看不清亭子里面的情况,不过隐约的好像看见里面坐着两人,至于这两人的相貌和穿着,却完全看不清楚。
项玉感觉这件事情十分古怪,首先那座凉亭周围的八名黑甲士兵他感觉像是吴三桂的亲卫,至于之前的那队骑兵则很明显就是吴三桂的军队,那么郑成功特地从厦门赶来这里,就是为了见这人吗?这个人会是谁?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吴三桂自己了,在原来的历史之中,吴三桂后来曾近起兵造反过,那么这么说来吴三桂或许早就对清廷心有芥蒂了,至于后来联合尚可喜耿精忠等人起兵谋反,或许说并不是被清廷逼迫的,而是他心中早就有称王天下的野心了。
历史上吴三桂是1662年杀死了永历帝,同一年郑成功出兵台湾,这会是一种巧合吗?还是他们之前就定下的某种约定?然而史书中并没有记载。
如果这两人在这之前确实有联系,那么历史的真相会是怎么样的?史书上又为何没有记载?
凉亭中三人已经交谈了两个多时辰,军队一直在树林中等待,对面是一座大山,山脚下驻扎着一支军队,看上去人数也在千人左右,那应该是吴三桂的军队了。
明军这边已经开始拿出干粮吃了起来,虽然躲在树林里面,但是依旧酷热难耐,军士们的水壶很快就见底了,明军主将叫做李豹,他派出一队士兵前去打水,又安抚了一些士兵的情绪,士兵们渐渐安静下来。
项玉位于队伍最尾端,他感觉身后的那片树林中充满了古怪,回头看了一眼,透过闪动的枝叶他看见了一名明军士兵,他又向正东方看了一眼,见李豹派出去的打水队走在大路上,人数也没错,那么这树林中的士兵就不是他们从船上过来的人了。
项玉记得在路上他们曾经遇到了一队骑兵,这树林里面的士兵会不会就是那队骑兵呢?他心里忽然间明白了过来,这树林中的明军和之前遇到的骑兵一定是这附近的驻军,他们早就接到了命令前来此地,目的或许是为了保护郑成功的安全,看来郑成功心地里面还是对吴三桂是有所防范的。
想到这里向对面的那座山望去,心想吴三桂或许也在山后布置了自己的部队,他之前在安溪的时候曾经见到了吴三桂的大军,眼下所见的不过一千余人,那么之上还有近万名骑兵可以调动,万一两人之间谈崩了,那吴三桂一
船队逆流而上,风力已经不够了,于是很多片船桨便从底舱伸出,奋力的划动着,给予船只前进的动力。
船队此时正在兰溪向上航行,黎明时分已经过了**,这时离南安已经不远,不过项玉对这里的地势并不熟悉,并不知道船队的目的地是哪里。
郑成功一上午都没有出船舱,待到下午时,船队速度渐渐慢了下来,几艘小船驶近岸边,在一处浅滩上登陆了,小船上下来一队队士兵,在登陆点周围警戒着。
郑成功此时换上了一身甲胄,身边跟着八名亲兵,他登上小船,在亲兵的保护下也上了岸,之后项玉也随着军士们上岸了。
队伍休整了片刻,便向着西边前进,在船上时项玉一直不知道船队里面有多少士兵,这时下了船,他扫了一眼,觉得应该不超过一千人,就算加上船上的纤夫和水手,人数也不会多于两千人。
队伍走了五六里路,这时来到了一片树林边,项玉抬头看了一眼头顶的太阳,此时正值盛夏,这时已经快到正午时分了,大地都被炙烤的冒出滚滚热浪,树林里传来一阵阵异常响亮的蝉鸣音,士兵们燥热异常,纷纷取出随身携带的水壶仰头直灌。
突然树立里面传来异动,靠近树林的士兵们皆握紧了武器戒备不已,渐渐的,树立里面走出了一队骑兵,这队骑兵数量不过三十人,身上穿的军服也是明军打扮,士兵们这才松了一口气。骑兵队里一人下了马,快步走到郑成功的身边,向他半跪着行了一礼,说了些什么,项玉此时正在队伍后面,郑成功尚在队伍中间,他们之间的距离还有点远,因此项玉并没有听见那人说的内容。
那人说完又急匆匆的走了,休整的军队也纷纷起身继续前进。
第八章枭雄相会
军队向着西边又走了一阵,前面又出现了一队骑兵,不过这队骑兵的装扮显然不是明军了,不过跟八旗清军和绿营清兵的装扮都不相同,项玉却认得这种装扮的士兵,这正是吴三桂麾下的关宁铁骑。
郑成功这边的士兵自然都戒备森严,不过这些骑兵身上并没有携带武器,显然并不是要来打仗的,不久,明军这边也有人上去,两边一阵商议,不知在讨论什么,那出阵的明军军官回来之后又跟郑成功商议着什么,只见郑成功点了点头,便大步向前走去,这一次只有他自己的亲卫跟在身边,其他士兵都转移到树林里面休整了。
项玉也跟着剩下的军队进了树林,这一带地势倒也平坦,周围一带都是平地,从树林里面望去,能够看到郑成功和他的八名亲卫向着一座凉亭走去,项玉看向那凉亭,凉亭周围站着八名全副武装的黑甲士兵,这时隔得太远,他看不清亭子里面的情况,不过隐约的好像看见里面坐着两人,至于这两人的相貌和穿着,却完全看不清楚。
项玉感觉这件事情十分古怪,首先那座凉亭周围的八名黑甲士兵他感觉像是吴三桂的亲卫,至于之前的那队骑兵则很明显就是吴三桂的军队,那么郑成功特地从厦门赶来这里,就是为了见这人吗?这个人会是谁?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吴三桂自己了,在原来的历史之中,吴三桂后来曾近起兵造反过,那么这么说来吴三桂或许早就对清廷心有芥蒂了,至于后来联合尚可喜耿精忠等人起兵谋反,或许说并不是被清廷逼迫的,而是他心中早就有称王天下的野心了。
历史上吴三桂是1662年杀死了永历帝,同一年郑成功出兵台湾,这会是一种巧合吗?还是他们之前就定下的某种约定?然而史书中并没有记载。
如果这两人在这之前确实有联系,那么历史的真相会是怎么样的?史书上又为何没有记载?
凉亭中三人已经交谈了两个多时辰,军队一直在树林中等待,对面是一座大山,山脚下驻扎着一支军队,看上去人数也在千人左右,那应该是吴三桂的军队了。
明军这边已经开始拿出干粮吃了起来,虽然躲在树林里面,但是依旧酷热难耐,军士们的水壶很快就见底了,明军主将叫做李豹,他派出一队士兵前去打水,又安抚了一些士兵的情绪,士兵们渐渐安静下来。
项玉位于队伍最尾端,他感觉身后的那片树林中充满了古怪,回头看了一眼,透过闪动的枝叶他看见了一名明军士兵,他又向正东方看了一眼,见李豹派出去的打水队走在大路上,人数也没错,那么这树林中的士兵就不是他们从船上过来的人了。
项玉记得在路上他们曾经遇到了一队骑兵,这树林里面的士兵会不会就是那队骑兵呢?他心里忽然间明白了过来,这树林中的明军和之前遇到的骑兵一定是这附近的驻军,他们早就接到了命令前来此地,目的或许是为了保护郑成功的安全,看来郑成功心地里面还是对吴三桂是有所防范的。
想到这里向对面的那座山望去,心想吴三桂或许也在山后布置了自己的部队,他之前在安溪的时候曾经见到了吴三桂的大军,眼下所见的不过一千余人,那么之上还有近万名骑兵可以调动,万一两人之间谈崩了,那吴三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