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其实经常是反正义的。而这样的间谍活动也因而反馈到我们社会本身。”也正因此,他的间谍小说遂不像“007邦德系列小说”那么鲜亮,反而是充满了破碎、无奈与荒凉。但也正因此,它反而能给人更大的思考空间。有些评论家认为,勒卡雷的作品所注解的,乃是大英帝国的没落,因而它的间谍世界也是各类病灶丛生的新阶段。这样的评价或许不无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强盛的帝国即无间谍这样的病灶。当代美国最重要的间谍与特务问题专家大卫·怀斯(David Wise),他著作等身,反对间谍与特务也最力。他就一再指出,间谍是一种制度与心灵之癌,用它来针对别人时,自己也被下了蛊。
就以这本《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为例,即可举一反三看出勒卡雷笔下间谍世界的荒凉。在他的作品里,以史迈利(George Smiley)为主角的自成一个小系列,这本即是核心之作。
小说以一个一线行动的间谍吉姆·普莱多(Jim Prideaux)外出活动受伤,幸而逃过一劫,而被勒令退休开场。接着,由另外的案件察觉出间谍机构上层有卧底的对方间谍,于是已退休的史迈利被召回来清查,他通过档案整理及阅读,抽丝剥茧,终于得到了答案。
然而,尽管情节看似简单,但它的整个故事被镶嵌在有如拜占庭式的国际间谍背景和众多间谍案例中,因而它整体就像座迷宫一样,显得扑朔迷离。而除了这些基本大纲外,真正重要的,乃是他对这些间谍人物、间谍官僚体系所作的叙述。他们并不是什么三头六臂、仿佛007的英雄人物。他们平凡一如其他众生,各有其弱点与问题,而间谍官僚体系则在争权夺利中又有着许多随性和本身的运作逻辑,出卖与背叛也就自动地存在于其中。像普莱多这样的外勤工作者的遭遇,当然也就不足讶异了。而外勤工作者的遭遇,也是勒卡雷长期关注的课题。
本书中最独特的,当然仍是主角史迈利了,他长得平凡,甚至妻子也跟人跑了。作为一个后中年但退职的老间谍官僚,他毫无任何可以成为“英雄”的特质,但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当他受命为事,那种老派的精明、干练,在档案文件里追查线索的能力与聪慧,却无疑地显示出他才真是完美的“间谍”。像他这样的间谍与任事态度,或许就是大英帝国黄金时代最后一抹残旧的斜阳。
阅读勒卡雷的间谍小说,不像阅读弗莱明“007邦德系列小说”那么轻松,勒卡雷的间谍小说深沉有味,他的人物没有被卡通化,因而显得更加实在。那一个个破碎残缺的人物,浓缩着间谍世界的破碎荒凉。这或许乃是他寓批判于小说中的本意吧!

机构和人物表
<b>圆场</b> 小说中英国情报机构的代称,位于剑桥圆场
<b>中心</b> 小说中苏联情报机构莫斯科中心的简称
<b>训练所</b> 圆场培训新特务的机构,位于沙拉特
<b>剥头皮组</b> 圆场内负责搞暗杀、绑架、讹诈的机构,位于布里克斯顿
<b>点路灯组</b> 圆场内为第一线活动提供后勤支援、监视、窃听、运输、安全联络站的机构,位于阿克顿
<hr/>
<b>乔治·史迈利</b> 圆场资深间谍,小说开始时已被迫退休
<b>卡拉</b> 苏联情报机构头目
<b>安恩</b> 史迈利的妻子
<b>迈尔斯·塞康比</b> 大臣,安恩的表兄
<b>拉康</b> 内阁办公室成员,谍报事务的总监督
<b>里基·塔尔</b> 圆场驻扎在东南亚的外勤间谍
<b>彼得·吉勒姆</b>圆场资深间谍,现为剥头皮组组长
<b>孟德尔</b> 督察长
<b>卡米</b> 彼得·吉勒姆的情人
<b>比尔·海顿</b> 圆场资深间谍,伦敦站站长,多才多艺的剑桥才子
<b>潘西·阿勒莱恩</b> 资深间谍,后为圆场首长
<b>吉姆·普莱多</b> 原剥头皮组组长
<b>托比·伊斯特哈斯</b> 点路灯组组长
<b>罗埃·布兰德</b> 资深间谍,管辖东欧的谍报系统
<b>康妮·沙赫斯</b> 前圆场研究组女王
<b>山姆·科林斯</b> 前圆场间谍,现在的赌场老板
<b>麦克斯</b> 吉姆·普莱多的助手
<b>杰里·威斯特贝</b> 体育记者,圆场外线人员
<b>斯蒂夫·麦克尔沃</b> 圆场的巴黎常驻站站长
<b>杰比第</b> 史迈利的导师
<b>波里雅科夫</b> 苏联驻伦敦大使馆文化参事
<b>拉宾</b> 苏联驻伦敦大使馆的文书兼司机

1
说实话,要是杜佛少校这个老头没有在汤顿赛马场上突然中风死去,吉姆是根本不会到瑟斯古德学校来的。他没有经过面试就在学期中来了。时间是在五月末,不过从气候来说,谁也没有想到已是五月末了。他是通过专门为预备学校介绍教员的一家不太可靠的介绍所来的,暂时应付一下杜佛老头的课,等找到合适的人再说。“是个语言专家,”瑟斯古德在教员休息室对大家说,“是临时性的。”他把额上的一绺头发往上一撩,有点为自己分辩地说。“姓普莱多,”他把字母一个个拼出来,“p—r—i—d”——法语不是瑟斯古德的专长,因此他参看一下手里的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