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与革命》
分类: txts3
拢在肩上,浑身散发着男人的气味。
一次,安娜问母亲为什么要离婚。“那只是一桩权宜的婚姻。”母亲顿了很久后回答道。“我们那时是——现在也是——完全不同的人。”她紧接着补充说,那段婚姻唯一的价值就是生了安娜。如果这是真话,那你为什么要搬到七千英里之外的巴黎?而且,为什么你看上去还能如此快乐?安娜曾想,如果自己也搬到巴黎,会不会变得和母亲一样充满活力呢?现在她明白了,是努里给了自己力量,让自己快乐起来。如果没有他的身体、他的气味和他的爱抚,自己只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
母亲点了一份法式三明治:“你呢,宝贝儿?想吃点什么?”
没有努里的日子安娜心碎不已,胃里有如刀绞:“不用了。”
母亲皱起眉头:“你这次来吃得太少了。”
安娜耸耸肩。
朱莉安把香烟掐灭在烟灰缸里。她看着安娜,仿佛读懂了一切:“你恋爱了。”
她怎么知道的?
朱莉安似乎看透了女儿的心思:“我看得出来。”她向侍者挥手道:“亨利,来瓶葡萄酒,”然后看着安娜。“跟我说说他。”
安娜笑了,把一切都告诉了母亲;她当然不介意——谈起努里就好像努里近在身边。
母亲认真地听着,也许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这样听女儿说话。安娜说完后,母亲又点上一根香烟,接着缓缓吐出一缕:“我认识流亡在这儿的几个伊朗人。他们大部分是杜德党8人。”
安娜点点头。“努里说,杜德党被沙阿赶出来了。”
母亲对着烟灰缸弹了弹香烟。“这里也有其他伊朗人,比如穆斯林神职人员。”
“这我就不知道了。”
母亲犹豫了一下,问:“努里……信教吗?”
“呃,他不信,”安娜说,“他是学工程的。他拿到学位以后就要回伊朗。”
母亲身子前倾:“你会和他去伊朗吗?”
安娜也问过自己同样的问题——自己也不知道。
“我明白了。”母亲说。“那,你有他的照片吗?”
安娜从包里翻出一张努里的照片。这是她俩在某个晚上做爱后安娜给他拍的。照片上努里头发蓬乱,半睁着眼,那样子好像迫不及待地想再来一次。她把照片递给母亲。
母亲仔细看了看照片。“哦,明白了。”她盯着安娜,仿佛是第一次看见她;好像忽然间,自己的女儿长大了。安娜觉得两颊烧了起来,但又居然有些自豪。她刚刚和母亲进行了一次姐妹般的谈话,这是前所未有的。她从母亲那儿拿回照片,不觉笑了。
母亲却没笑。
1 卢森堡公园位于巴黎第六区、拉丁区中央,于1612年在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王后、路易十三之母玛丽·德·美第奇(1573—1642)的统治下建成。
2 法国香烟品牌,历史悠久。
3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12—2007),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也是公认在电影美学上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
4 英马尔·贝里曼(1918-2007),瑞士导演、作家、戏剧家,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导演之一,执导过超过60部电影和纪录片。
5 克洛德·沙布罗尔(1930-2010),法国著名导演、新浪潮电影运动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位高产的导演,其代表作有《屠夫》《包法利夫人》《血色婚礼》《双面娇娃》等。
6 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1984),法国男演员、编剧、导演及制片人,深受真实电影美学理论和意大利现实主义的双重影响,作品具有强烈的纪实性,浓重的个人传记色彩,形成真实、诚恳的风格特征。
7 硝化纤维塑料,又称“明片”,“化学板”,可以染成各种颜色,旧时用于制作电影或动画胶片。
8 杜德党即伊朗共产党。
第5章
 
八月里的一天,刚刚返回美国的努里躺在安娜床上——哦,是他俩共同的床上,他提醒自己。小小的风扇搅动着空气,微风断断续续而又翻来覆去地吹过身上。安娜也刚从国外归来,此刻正躺在他身边。安娜是否睡着了?努里转过头,只见安娜正看着他。安娜总是盯着他,生怕自己一扭头,努里就不见了。
努里翻过身来,手成杯状,握住安娜的下巴。如此的金发白肤、如此的娇小身材,他以前从未见过,简直就像是父母以前从欧洲给妹妹带回来的金发陶瓷娃娃。那可是从日内瓦最高档的店铺买的——父母常常春风满面地说。
他轻吻安娜的鼻子——这鼻子小巧挺直,鼻尖微微上翘。安娜趁机蜷缩进努里怀里。她的体香蔓延到努里身上。重逢以来,努里就没有离开过安娜的体香。有时候,不知不觉就被那股气味抓住了,他就会不禁一动或转身——安娜过来了。他俩的姓氏押了头韵,他半是调侃半认真地把这叫做“缘分”。他俩已互为所属,身体、灵魂、体香,无一例外。
安娜翻到努里上面,长长的头发散落在努里胸脯上。自打回国,安娜就变得更加自信,也更有女人味儿,有时甚至十分主动。她向努里浅浅一笑——这种笑,诱惑与神秘参半,透出一股内心深处不可言传的幸福,把努里迷
一次,安娜问母亲为什么要离婚。“那只是一桩权宜的婚姻。”母亲顿了很久后回答道。“我们那时是——现在也是——完全不同的人。”她紧接着补充说,那段婚姻唯一的价值就是生了安娜。如果这是真话,那你为什么要搬到七千英里之外的巴黎?而且,为什么你看上去还能如此快乐?安娜曾想,如果自己也搬到巴黎,会不会变得和母亲一样充满活力呢?现在她明白了,是努里给了自己力量,让自己快乐起来。如果没有他的身体、他的气味和他的爱抚,自己只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
母亲点了一份法式三明治:“你呢,宝贝儿?想吃点什么?”
没有努里的日子安娜心碎不已,胃里有如刀绞:“不用了。”
母亲皱起眉头:“你这次来吃得太少了。”
安娜耸耸肩。
朱莉安把香烟掐灭在烟灰缸里。她看着安娜,仿佛读懂了一切:“你恋爱了。”
她怎么知道的?
朱莉安似乎看透了女儿的心思:“我看得出来。”她向侍者挥手道:“亨利,来瓶葡萄酒,”然后看着安娜。“跟我说说他。”
安娜笑了,把一切都告诉了母亲;她当然不介意——谈起努里就好像努里近在身边。
母亲认真地听着,也许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这样听女儿说话。安娜说完后,母亲又点上一根香烟,接着缓缓吐出一缕:“我认识流亡在这儿的几个伊朗人。他们大部分是杜德党8人。”
安娜点点头。“努里说,杜德党被沙阿赶出来了。”
母亲对着烟灰缸弹了弹香烟。“这里也有其他伊朗人,比如穆斯林神职人员。”
“这我就不知道了。”
母亲犹豫了一下,问:“努里……信教吗?”
“呃,他不信,”安娜说,“他是学工程的。他拿到学位以后就要回伊朗。”
母亲身子前倾:“你会和他去伊朗吗?”
安娜也问过自己同样的问题——自己也不知道。
“我明白了。”母亲说。“那,你有他的照片吗?”
安娜从包里翻出一张努里的照片。这是她俩在某个晚上做爱后安娜给他拍的。照片上努里头发蓬乱,半睁着眼,那样子好像迫不及待地想再来一次。她把照片递给母亲。
母亲仔细看了看照片。“哦,明白了。”她盯着安娜,仿佛是第一次看见她;好像忽然间,自己的女儿长大了。安娜觉得两颊烧了起来,但又居然有些自豪。她刚刚和母亲进行了一次姐妹般的谈话,这是前所未有的。她从母亲那儿拿回照片,不觉笑了。
母亲却没笑。
1 卢森堡公园位于巴黎第六区、拉丁区中央,于1612年在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王后、路易十三之母玛丽·德·美第奇(1573—1642)的统治下建成。
2 法国香烟品牌,历史悠久。
3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12—2007),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也是公认在电影美学上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
4 英马尔·贝里曼(1918-2007),瑞士导演、作家、戏剧家,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导演之一,执导过超过60部电影和纪录片。
5 克洛德·沙布罗尔(1930-2010),法国著名导演、新浪潮电影运动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位高产的导演,其代表作有《屠夫》《包法利夫人》《血色婚礼》《双面娇娃》等。
6 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1984),法国男演员、编剧、导演及制片人,深受真实电影美学理论和意大利现实主义的双重影响,作品具有强烈的纪实性,浓重的个人传记色彩,形成真实、诚恳的风格特征。
7 硝化纤维塑料,又称“明片”,“化学板”,可以染成各种颜色,旧时用于制作电影或动画胶片。
8 杜德党即伊朗共产党。
第5章
 
八月里的一天,刚刚返回美国的努里躺在安娜床上——哦,是他俩共同的床上,他提醒自己。小小的风扇搅动着空气,微风断断续续而又翻来覆去地吹过身上。安娜也刚从国外归来,此刻正躺在他身边。安娜是否睡着了?努里转过头,只见安娜正看着他。安娜总是盯着他,生怕自己一扭头,努里就不见了。
努里翻过身来,手成杯状,握住安娜的下巴。如此的金发白肤、如此的娇小身材,他以前从未见过,简直就像是父母以前从欧洲给妹妹带回来的金发陶瓷娃娃。那可是从日内瓦最高档的店铺买的——父母常常春风满面地说。
他轻吻安娜的鼻子——这鼻子小巧挺直,鼻尖微微上翘。安娜趁机蜷缩进努里怀里。她的体香蔓延到努里身上。重逢以来,努里就没有离开过安娜的体香。有时候,不知不觉就被那股气味抓住了,他就会不禁一动或转身——安娜过来了。他俩的姓氏押了头韵,他半是调侃半认真地把这叫做“缘分”。他俩已互为所属,身体、灵魂、体香,无一例外。
安娜翻到努里上面,长长的头发散落在努里胸脯上。自打回国,安娜就变得更加自信,也更有女人味儿,有时甚至十分主动。她向努里浅浅一笑——这种笑,诱惑与神秘参半,透出一股内心深处不可言传的幸福,把努里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