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
分类: qsxs
年南省颜氏通谱本,以其所据为颜本,无所异同,且间有新出讹谬之处,故未取以雠校。其它援引各书,亦颇伙颐,不复一一■缕了。
此书在唐代,即有别本流传,如归心篇“儒家君子”条以下,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引作“诫杀、家训”,而法苑珠林卷一百十九且着录之推诫杀一卷;则唐代且以此单行了。同篇之“高柴、折像”,广弘明集“折像”作“曾皙”,原注云:“一作‘折像’。”凡此都是唐代有别本之证。而广弘明集卷三引归心篇“欲顿弃之乎(今本‘乎’作‘哉’)”句下,尚有“故两疏得其一隅,累代咏而弥光矣”两句,则本书尚有佚文;这当是颜书之旧,固非郭为崃所引风操篇“班固书集亦云家孙”之下,尚有“戴■称安道则家弟”一句〔一0八〕之比――此乃郭氏妄为窜入,因为干隆时人所见家训,不会多于今本。宋淳熙台州公库本,今所见者,系元廉台山氏补修重印本,故间有不避宋讳之处。此本颇有影钞传世者,知不足斋丛书即据述古堂钞本重刻(无校刊名衔),光绪间,汗青m又据以重刻。卢文校定本所据宋本,盖亦钞本,故与宋本时有出入,翁方纲讥其未见宋本〔一0九〕,是也。我所据的,尚有海昌沈氏静石楼藏影宋钞本及秦曼君校宋本。此外,又得见董正功续家训宋刻残本卷六至卷八共三卷,此书除全引颜氏原文可供校勘外,颇时有疏证颜书之处,今亦加以甄录。惜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所载之七卷本半宋刻半影钞者〔一一0〕,今亦不可得而见矣。外此其余,如敦煌卷子本勤读书钞(伯、二六0七)、刘清之戒子通录〔一一一〕、胡寅崇正辨〔一一二〕、吕祖谦少仪外传、曾V类说〔一一三〕等,亦颇引颜书,多为前人所未见或未及征引,今皆得而雠校之,于以是正文字,实已不无小补,不知能免于颜氏所讥之“妄下雌黄”〔一一四〕否也?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颜之推其人,除了把他的这部著作从事集解之外,我还把颜之推传和他流传下来的作品,统统收辑在一起,加以校注,以供研究者参考。
一九五五年五月初稿
一九七八年三月五日重稿
〔一〕道宣广弘明集、道世法苑珠林、法琳辨正论、祥迈辨伪录、法云翻译名义集等都征引颜氏家训。
〔二〕〔三二〕陆奎勋陆堂文集三训家恒语序。
〔三〕王钺读书丛残。
〔四〕隋文帝杨坚父名忠,见隋书高祖纪上。
〔五〕隋书儒林何妥传:“兰陵萧该者,梁鄱阳王恢之孙也。……梁荆州陷,与何妥同至长安。……开皇初,赐爵山阴县公,拜国子博士。”
〔六〕〔二七〕〔三0〕〔三五〕
〔六九〕观我生赋。
〔七〕止足篇。
〔八〕据泽存堂本广韵,古逸丛书本则作“颜外史”。
〔九〕文选卷五八。
〔一0〕姚思廉陈书后主纪史臣曰。
〔一一〕〔三一〕〔六三〕序致篇。
〔一二〕〔一六〕〔二0〕〔二四〕
〔二六〕〔三四〕〔四五〕〔四六〕〔四九〕〔六四〕
〔六六〕〔七二〕〔七三〕〔一一四〕勉学篇。
〔一三〕〔一四〕〔四0〕〔四三〕文章篇。
〔一五〕〔一八〕〔二二〕〔二三〕
〔二五〕〔六一〕〔九四〕养生篇。
〔一七〕〔四八〕〔五三〕〔五四〕
〔五五〕〔五六〕〔六二〕归心篇。
〔一九〕〔五0〕终制篇。
〔二一〕观我生赋自注。
〔二八〕全唐诗詹敦仁劝王氏入贡宠予以官作辞命篇。
〔二九〕颜之推古意。
〔三三〕才调集卷七。唐诗纪事卷六一云:“涂,字礼山,光启进士也。”全唐诗收入无名氏卷一,未知何据。
〔三六〕援鹑堂文集卷二。
〔三七〕慕贤篇。
〔三八〕〔六七〕教子篇。
〔三九〕治家篇。
〔四一〕颜氏家训旧列入儒家,直斋书录解题始归之杂家,而述古堂藏书目及清修四库全书从之。
〔四二〕太平御览四九六引汉官仪,又七七三引异语。
〔四四〕一切经音义卷十四大宝积经第八十二卷:“阿练儿:梵语虏质不妙;旧云阿兰,唐云寂静处也。”
〔四七〕涉务篇。
〔五一〕梁书江革传。
〔五二〕梁书王规传。
〔五七〕余冬叙录卷四十五。
〔六八〕〔九三〕〔九五〕杂艺篇。
〔七0〕隋书牛弘传。
〔七一〕省事篇。
〔七四〕梁书夏侯传。
〔七五〕梁书王翼传。
〔七六〕魏书成淹传。
〔七七〕杭世骏诸史然疑、缪荃荪云自在龛随笔俱以为指祖E、徐之才二人。
〔七八〕北齐书武成十二王琅邪王俨传。
〔七九〕南史刘传。
〔八0〕北史房法寿传。
〔八一〕南史江夷传。
〔八二〕南史裴邃传。
〔八三〕北齐书、北史傅伏传。
〔八四〕李慈铭谓“李恕”当作“李庶”,见北史李崇传。
〔八五〕北齐书文苑刘逖传。
〔八六〕北齐书韩轨传。
〔八七〕北周书王褒传。
〔八八〕南史梁元帝诸子传。
〔八九〕梁书文苑臧严传。
〔九0〕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本此。
〔九一〕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七本此。
〔九二〕辅仁学志十二卷一、二合期,一九四三年。
〔九六〕今即称续家训。
〔九七〕成化刊本上卷题署为“建宁府同知绩溪程伯祥刊”,下卷为“建宁府通判庐陵罗春刊”,而日本宽文二年壬寅三尸吉日
此书在唐代,即有别本流传,如归心篇“儒家君子”条以下,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引作“诫杀、家训”,而法苑珠林卷一百十九且着录之推诫杀一卷;则唐代且以此单行了。同篇之“高柴、折像”,广弘明集“折像”作“曾皙”,原注云:“一作‘折像’。”凡此都是唐代有别本之证。而广弘明集卷三引归心篇“欲顿弃之乎(今本‘乎’作‘哉’)”句下,尚有“故两疏得其一隅,累代咏而弥光矣”两句,则本书尚有佚文;这当是颜书之旧,固非郭为崃所引风操篇“班固书集亦云家孙”之下,尚有“戴■称安道则家弟”一句〔一0八〕之比――此乃郭氏妄为窜入,因为干隆时人所见家训,不会多于今本。宋淳熙台州公库本,今所见者,系元廉台山氏补修重印本,故间有不避宋讳之处。此本颇有影钞传世者,知不足斋丛书即据述古堂钞本重刻(无校刊名衔),光绪间,汗青m又据以重刻。卢文校定本所据宋本,盖亦钞本,故与宋本时有出入,翁方纲讥其未见宋本〔一0九〕,是也。我所据的,尚有海昌沈氏静石楼藏影宋钞本及秦曼君校宋本。此外,又得见董正功续家训宋刻残本卷六至卷八共三卷,此书除全引颜氏原文可供校勘外,颇时有疏证颜书之处,今亦加以甄录。惜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所载之七卷本半宋刻半影钞者〔一一0〕,今亦不可得而见矣。外此其余,如敦煌卷子本勤读书钞(伯、二六0七)、刘清之戒子通录〔一一一〕、胡寅崇正辨〔一一二〕、吕祖谦少仪外传、曾V类说〔一一三〕等,亦颇引颜书,多为前人所未见或未及征引,今皆得而雠校之,于以是正文字,实已不无小补,不知能免于颜氏所讥之“妄下雌黄”〔一一四〕否也?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颜之推其人,除了把他的这部著作从事集解之外,我还把颜之推传和他流传下来的作品,统统收辑在一起,加以校注,以供研究者参考。
一九五五年五月初稿
一九七八年三月五日重稿
〔一〕道宣广弘明集、道世法苑珠林、法琳辨正论、祥迈辨伪录、法云翻译名义集等都征引颜氏家训。
〔二〕〔三二〕陆奎勋陆堂文集三训家恒语序。
〔三〕王钺读书丛残。
〔四〕隋文帝杨坚父名忠,见隋书高祖纪上。
〔五〕隋书儒林何妥传:“兰陵萧该者,梁鄱阳王恢之孙也。……梁荆州陷,与何妥同至长安。……开皇初,赐爵山阴县公,拜国子博士。”
〔六〕〔二七〕〔三0〕〔三五〕
〔六九〕观我生赋。
〔七〕止足篇。
〔八〕据泽存堂本广韵,古逸丛书本则作“颜外史”。
〔九〕文选卷五八。
〔一0〕姚思廉陈书后主纪史臣曰。
〔一一〕〔三一〕〔六三〕序致篇。
〔一二〕〔一六〕〔二0〕〔二四〕
〔二六〕〔三四〕〔四五〕〔四六〕〔四九〕〔六四〕
〔六六〕〔七二〕〔七三〕〔一一四〕勉学篇。
〔一三〕〔一四〕〔四0〕〔四三〕文章篇。
〔一五〕〔一八〕〔二二〕〔二三〕
〔二五〕〔六一〕〔九四〕养生篇。
〔一七〕〔四八〕〔五三〕〔五四〕
〔五五〕〔五六〕〔六二〕归心篇。
〔一九〕〔五0〕终制篇。
〔二一〕观我生赋自注。
〔二八〕全唐诗詹敦仁劝王氏入贡宠予以官作辞命篇。
〔二九〕颜之推古意。
〔三三〕才调集卷七。唐诗纪事卷六一云:“涂,字礼山,光启进士也。”全唐诗收入无名氏卷一,未知何据。
〔三六〕援鹑堂文集卷二。
〔三七〕慕贤篇。
〔三八〕〔六七〕教子篇。
〔三九〕治家篇。
〔四一〕颜氏家训旧列入儒家,直斋书录解题始归之杂家,而述古堂藏书目及清修四库全书从之。
〔四二〕太平御览四九六引汉官仪,又七七三引异语。
〔四四〕一切经音义卷十四大宝积经第八十二卷:“阿练儿:梵语虏质不妙;旧云阿兰,唐云寂静处也。”
〔四七〕涉务篇。
〔五一〕梁书江革传。
〔五二〕梁书王规传。
〔五七〕余冬叙录卷四十五。
〔六八〕〔九三〕〔九五〕杂艺篇。
〔七0〕隋书牛弘传。
〔七一〕省事篇。
〔七四〕梁书夏侯传。
〔七五〕梁书王翼传。
〔七六〕魏书成淹传。
〔七七〕杭世骏诸史然疑、缪荃荪云自在龛随笔俱以为指祖E、徐之才二人。
〔七八〕北齐书武成十二王琅邪王俨传。
〔七九〕南史刘传。
〔八0〕北史房法寿传。
〔八一〕南史江夷传。
〔八二〕南史裴邃传。
〔八三〕北齐书、北史傅伏传。
〔八四〕李慈铭谓“李恕”当作“李庶”,见北史李崇传。
〔八五〕北齐书文苑刘逖传。
〔八六〕北齐书韩轨传。
〔八七〕北周书王褒传。
〔八八〕南史梁元帝诸子传。
〔八九〕梁书文苑臧严传。
〔九0〕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本此。
〔九一〕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七本此。
〔九二〕辅仁学志十二卷一、二合期,一九四三年。
〔九六〕今即称续家训。
〔九七〕成化刊本上卷题署为“建宁府同知绩溪程伯祥刊”,下卷为“建宁府通判庐陵罗春刊”,而日本宽文二年壬寅三尸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