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旅》
分类: txts3
匡道长尚在世。——编者注)。
匡道长住在太清宫的一个庭院里。院子位于崂山山麓,不对游人开放,但有一个侧门开着。于是我就溜了进去,看见道长正在客厅与一个年轻人说话。道长的随从一见到我便向我摇手,示意离开。就在我转身要走的当口,年轻人不知跟道长说了什么,于是这名随从又把我叫了回来。道长示意我进去,坐在他身旁。这时我才发现,那位年轻人竟然是我一年前在青岛以西千里之外的终南山遇见过的,那时他已出家成为道士。更神奇的是,他从衬衣口袋里,掏出了我一年前给他的名片。这一意外的惊喜,把匡道长都给逗笑了。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3601136.jpg" />
船从这里出发往仙岛寻访不死之药
匡道长今年八十八岁了,他手持一根扭木杖,一尺多长的白髯飘拂在胸前,黑色道冠之上,是白色的发髻。我向他请教道家的修行方法,他说修行很难,但人人都可以做。刚说了这么一句,就有人来催他去吃午饭。于是,我与那位年轻人一起告退。我问年轻人为什么不穿道袍,他说现在的道观已经不再是修行的好地方,他打算在甘肃乡下的某处搭建一个小屋,作为修行之地。他的背包里是他的全部家当,当中有一支伸出头来的长笛。
我与这年轻道士道别后,继续在太清宫悠游。几分钟后,我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院子,数百年前,蒲松龄就住在这里。他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论知名度,他的《聊斋志异》在中国,就像《汤姆·索亚历险记》在美国一样。在《聊斋志异》以太清宫为背景的故事中,有一篇是写两位仙女的。她们决定以茶树之身活在世上,一株是红茶树,一株是白茶树(此处作者提到的故事应该源自《聊斋志异》中的《香玉》,但故事中提到的是一株红茶树,一株白牡丹。——译者注)。两株永远美丽的茶树,与蒲松龄故居庭院里成百上千的繁花交相辉映,一片绚烂。一株树的旁边,有一条长椅,我走过去坐了下来。在这样一个长生的仙境中,我忽然想起了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与那些美丽的树在一起,我似乎也有点儿分不清到底我是花,还是花是我了。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3601453.jpg" />
崂山蒲松龄故居庭院里的茶树
第三章 蓬莱:一去不返的寻仙船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3602G9.jpg" />
走出仙境,我回到青岛市区,上了火车站前的一辆中巴。这些中巴只要客满,随时可以开车。我是第一个上车的,选了个驾驶台边的单人座。但后来我发现这个位置真有点潜在的危险。
选择它只是因为我喜欢看车前方的道路。二十分钟后,中巴满了,向烟台驶去,走的是一条新高速,穿过山东半岛。尽管这条高速路才修了一半,我们还是开得飞快,即便是在未完工的路面上,司机都不带减速的。半路上太阳下山了,路面越来越暗,但司机一直不开前灯。我问司机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灯坏了,然后从杂物箱里取出一只手电,固定在挡风玻璃前,照着前面的路。手电?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我想他这样做,只是为了安抚我的担忧,实际上那手电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在这种状况下,司机还与前面的大卡车玩起了追车游戏,似乎觉得与前面的大卡车咬得越紧越好。一辆大卡车跑了,眼看着追不上,他就等下一辆大卡车上来,再把它咬住。我为什么要选择坐在他旁边?!
就这样心惊胆战地走了大约一百五十公里后,我终于住进了“烟台宾馆”。但是祸不单行,中巴车上不爽的故事还有续集——宾馆的服务员把我的签字和护照上的进行比对,发现有点不一致。这真新鲜!于是我不得不把我从上海到青岛再到这儿的行程都交代了一遍,我告诉他我刚从青岛过来,他才总算点了点头。
烟台宾馆坐落在海滩的西端,后面是一座小山,这座小山上原来有一座烽火台,“烟台”这个名字的来历,就是因了这座小山——在中文里,“烟台”有烽火台的意思。现在,小山顶上的那座烽火台,早已被一座灯塔所取代,但“烟台”这个名字却长久地保留了下来。
在这座小山上还保留着英、美两国领事馆的遗址,这是鸦片战争的残迹。1858年,作为鸦片战争的苦果,中国人签署了一项条约,许可外国势力在一些口岸设立租界,例如上海、青岛、烟台等。外国人把烟台误称为芝罘,而实际上,芝罘只是烟台港一带一个城区的名字。那时烟台还不是一个通商口岸,它除了一个海港外,别无所有,而且根本没有防波堤。一到冬天,北风吹浪,船上和岸上的货物都很危险。直到1916年,这里才建起了第一道防波堤。
外国人从船上卸下的是鸦片,至于装船运走的是什么,《中国大百科全书》有这样的记载:“除了每年运输十万苦力到西伯利亚之外,主要的贸易是豆腐、粉丝、花生和丝绸,另外,发网、花边和水果的生意也不错。这最后一项要感谢倪维思牧师,是他将外国的水果嫁接到中国,并教会中国人培育它们。”烟台
匡道长住在太清宫的一个庭院里。院子位于崂山山麓,不对游人开放,但有一个侧门开着。于是我就溜了进去,看见道长正在客厅与一个年轻人说话。道长的随从一见到我便向我摇手,示意离开。就在我转身要走的当口,年轻人不知跟道长说了什么,于是这名随从又把我叫了回来。道长示意我进去,坐在他身旁。这时我才发现,那位年轻人竟然是我一年前在青岛以西千里之外的终南山遇见过的,那时他已出家成为道士。更神奇的是,他从衬衣口袋里,掏出了我一年前给他的名片。这一意外的惊喜,把匡道长都给逗笑了。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3601136.jpg" />
船从这里出发往仙岛寻访不死之药
匡道长今年八十八岁了,他手持一根扭木杖,一尺多长的白髯飘拂在胸前,黑色道冠之上,是白色的发髻。我向他请教道家的修行方法,他说修行很难,但人人都可以做。刚说了这么一句,就有人来催他去吃午饭。于是,我与那位年轻人一起告退。我问年轻人为什么不穿道袍,他说现在的道观已经不再是修行的好地方,他打算在甘肃乡下的某处搭建一个小屋,作为修行之地。他的背包里是他的全部家当,当中有一支伸出头来的长笛。
我与这年轻道士道别后,继续在太清宫悠游。几分钟后,我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院子,数百年前,蒲松龄就住在这里。他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论知名度,他的《聊斋志异》在中国,就像《汤姆·索亚历险记》在美国一样。在《聊斋志异》以太清宫为背景的故事中,有一篇是写两位仙女的。她们决定以茶树之身活在世上,一株是红茶树,一株是白茶树(此处作者提到的故事应该源自《聊斋志异》中的《香玉》,但故事中提到的是一株红茶树,一株白牡丹。——译者注)。两株永远美丽的茶树,与蒲松龄故居庭院里成百上千的繁花交相辉映,一片绚烂。一株树的旁边,有一条长椅,我走过去坐了下来。在这样一个长生的仙境中,我忽然想起了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与那些美丽的树在一起,我似乎也有点儿分不清到底我是花,还是花是我了。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3601453.jpg" />
崂山蒲松龄故居庭院里的茶树
第三章 蓬莱:一去不返的寻仙船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3602G9.jpg" />
走出仙境,我回到青岛市区,上了火车站前的一辆中巴。这些中巴只要客满,随时可以开车。我是第一个上车的,选了个驾驶台边的单人座。但后来我发现这个位置真有点潜在的危险。
选择它只是因为我喜欢看车前方的道路。二十分钟后,中巴满了,向烟台驶去,走的是一条新高速,穿过山东半岛。尽管这条高速路才修了一半,我们还是开得飞快,即便是在未完工的路面上,司机都不带减速的。半路上太阳下山了,路面越来越暗,但司机一直不开前灯。我问司机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灯坏了,然后从杂物箱里取出一只手电,固定在挡风玻璃前,照着前面的路。手电?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我想他这样做,只是为了安抚我的担忧,实际上那手电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在这种状况下,司机还与前面的大卡车玩起了追车游戏,似乎觉得与前面的大卡车咬得越紧越好。一辆大卡车跑了,眼看着追不上,他就等下一辆大卡车上来,再把它咬住。我为什么要选择坐在他旁边?!
就这样心惊胆战地走了大约一百五十公里后,我终于住进了“烟台宾馆”。但是祸不单行,中巴车上不爽的故事还有续集——宾馆的服务员把我的签字和护照上的进行比对,发现有点不一致。这真新鲜!于是我不得不把我从上海到青岛再到这儿的行程都交代了一遍,我告诉他我刚从青岛过来,他才总算点了点头。
烟台宾馆坐落在海滩的西端,后面是一座小山,这座小山上原来有一座烽火台,“烟台”这个名字的来历,就是因了这座小山——在中文里,“烟台”有烽火台的意思。现在,小山顶上的那座烽火台,早已被一座灯塔所取代,但“烟台”这个名字却长久地保留了下来。
在这座小山上还保留着英、美两国领事馆的遗址,这是鸦片战争的残迹。1858年,作为鸦片战争的苦果,中国人签署了一项条约,许可外国势力在一些口岸设立租界,例如上海、青岛、烟台等。外国人把烟台误称为芝罘,而实际上,芝罘只是烟台港一带一个城区的名字。那时烟台还不是一个通商口岸,它除了一个海港外,别无所有,而且根本没有防波堤。一到冬天,北风吹浪,船上和岸上的货物都很危险。直到1916年,这里才建起了第一道防波堤。
外国人从船上卸下的是鸦片,至于装船运走的是什么,《中国大百科全书》有这样的记载:“除了每年运输十万苦力到西伯利亚之外,主要的贸易是豆腐、粉丝、花生和丝绸,另外,发网、花边和水果的生意也不错。这最后一项要感谢倪维思牧师,是他将外国的水果嫁接到中国,并教会中国人培育它们。”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