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霜谱》
分类: txts3
、血佛等号。白衣乌帽,所在成社。伪经妖像,至於刻版流布,假借政和中道官程若清等为校勘,福州知州黄裳为监雕。近岁之方腊皆是类也。务加以严惩,多张晓示,限期自首,限满悬赏搜捕,焚毁经文版印,流放传写刊印明教等妖妄经文者。”
金老爷子语焉不详,只说黄裳是文官,因监雕《万寿道藏》而得悟上乘道家武功,却没有写明黄裳做的什么官。所以后来谈到黄裳带兵围剿治下的明教教徒,就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因为在一般人想来,既然监雕道藏,那么多半是翰林学士或者礼部官员,怎么会带兵打仗呢?但是看到陆游的奏折,这位黄裳原来乃是福州知州,那么就比较好理解了。原来黄裳讨伐明教的战役,并不是发生在宣和二年的方腊起义时,而是在那之前,也许是政和年间的小规模的战役。所出动的大概也不是正规军,而是地方上的乡勇、团练之类,自然不是明教的对手。不过说到武功什么的,黄裳既然精通《九阴真经》,武功当不在天师派虚靖天师、大内真人林灵素、变态怪人支离疏之下,只怕明教之中,只曾埋玉、王宗石、吕师囊和方腊本人尚可与之一战,寻常法王自然不是对手。由于这位黄裳不久就被武林正派围攻退隐,没来得及和真正的超一流高手较量。等到四十年后出山时,连秦渐辛都死了快二十年了,林重也已经五十岁,早就破了童子功。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若方腊亲自出手,同黄裳较量一番,倒是精彩。我个人认为方腊在武功上略逊一筹,但当真动手,黄裳必死无疑。
方腊起兵江南,将湖广的钟相作为一支伏兵,暂且没有发动。十年之后,王宗石、钟相先后起兵,都是不久即败亡。这些情节,在《潇湘雨意》中占据了很大篇幅。主要情节基本按照《中国通史》中的记载而敷衍。
钟相,武陵县(今湖南常德)人,出身于小商人家庭。在起义前的二十多年,他利用“左道”(可能是摩尼教)为农民治病,联络群众。他自号老爷,亦称天大圣,并提出“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钟相的心腹裴宥、刘衡、杨钦、杨么等,吸收当地“困于赋役”的人“入法”。参加者络绎不绝。北宋末,钟相曾派其子钟子昂率领信徒三百人“勤王”,参加抗金,但中途被解散回乡。在《潇湘雨意》中,秦渐辛与被迫解散回湖广的钟昂相遇,义结金兰,参与了起义的策划工作。“均贫富,等贵贱”的口号就出自他的创意。
在我的设定中,钟相原本是铁掌帮的大弟子,一开始并不是正式的明教教徒,但是却自幼信仰明教。对宗教而言,组织和信仰是两码事。有时候,真正有信仰的,反而是组织以外的人。而钟相的败因,也与他对宗教的虔诚有关。史载:钟相宣布宋朝的国法是“邪法”。焚烧官府、寺观、庙宇和“豪右之家”,镇压官吏、僧侣、道士、巫医、卜祝以及跟广大农民结有仇隙的地主富豪。夺取官僚地主的财产还给农民,称为“均平”。起义军的行动,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说这是“天理当然”。
这样一来,等于把整个社会的基层组织都破坏了,尤其是和其他宗教信徒以及所有的知识分子都结下来深仇,孤立了自己。何况明教在中土流传,早就不可避免的与佛教、道教合流,从而完成了本土化。钟相却是个原教旨主义者,强调宗教的排他性,首当其冲的就是白莲宗领袖净土莲花王仇释之,因为不肯放弃三种教徒的身份而被钟相清洗。这一举动不但让秦渐辛大失所望,更让隐居南少林的弥勒宗领袖摩诃梵王方七佛感到唇亡齿寒。明教内几大巨头的博弈愈演愈烈,加上代表本土宗教的天师派大举进犯,到最后连方腊也控制不住局面了。《潇湘雨意》的结尾,明教领导权落在大圣天王杨幺手里,实际上是信仰淡漠的务实派,或者说机会主义者的胜利。明教夺取天下的梦想,至此基本上破灭。杨幺在洞庭湖的基业,不过是个偏安之局。秦渐辛推荐杨再兴自代,自己抽身远离。因为他是和方腊一样的理想主义者,留在现实的杨幺身边已经不可能有所作为。
随便说一句,君山上有“军师洞”,是杨幺遗迹,但是关于杨幺的军师是谁,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我就老实不客气地YY一把,当作秦渐辛的故居了。
谈谈陈孤雁
《冰霜谱》不是金庸的同人,但确实与金庸兼容。迄今为止,正式登场金庸人物的有东灵子,作为背景人物出现的有段誉、范烨、破疑和陈孤雁。东灵子姑且不论,四个背景人物中,前三个都是可以省略掉而不影响情节的,加入小说中纯为增加兴味计。只有陈孤雁比较特殊,作为第三男主角源重光的授业师父,他的存在直接构成了源重光情节的基础。
之所以这样,只是为了设定上的方便。前两天,一个朋友问我,是否有深化挖掘金庸小说中次要人物的意图,我为之一怔。仔细想想,陈孤雁还真是个被老爷子浪费掉的人物,他身上的很多线索,都没了下文。小说中固然不方便侵犯老爷子的版权,但是专门写文研究一下,倒是很有必要。
陈孤雁的登场,是在杏子林中。一出手就用麻袋加蝎子伤了风波恶,为丐帮大大长脸。据说他的麻袋功夫化自软鞭。按照金庸武功反映性格的习惯,此人当是性格较为阴
金老爷子语焉不详,只说黄裳是文官,因监雕《万寿道藏》而得悟上乘道家武功,却没有写明黄裳做的什么官。所以后来谈到黄裳带兵围剿治下的明教教徒,就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因为在一般人想来,既然监雕道藏,那么多半是翰林学士或者礼部官员,怎么会带兵打仗呢?但是看到陆游的奏折,这位黄裳原来乃是福州知州,那么就比较好理解了。原来黄裳讨伐明教的战役,并不是发生在宣和二年的方腊起义时,而是在那之前,也许是政和年间的小规模的战役。所出动的大概也不是正规军,而是地方上的乡勇、团练之类,自然不是明教的对手。不过说到武功什么的,黄裳既然精通《九阴真经》,武功当不在天师派虚靖天师、大内真人林灵素、变态怪人支离疏之下,只怕明教之中,只曾埋玉、王宗石、吕师囊和方腊本人尚可与之一战,寻常法王自然不是对手。由于这位黄裳不久就被武林正派围攻退隐,没来得及和真正的超一流高手较量。等到四十年后出山时,连秦渐辛都死了快二十年了,林重也已经五十岁,早就破了童子功。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若方腊亲自出手,同黄裳较量一番,倒是精彩。我个人认为方腊在武功上略逊一筹,但当真动手,黄裳必死无疑。
方腊起兵江南,将湖广的钟相作为一支伏兵,暂且没有发动。十年之后,王宗石、钟相先后起兵,都是不久即败亡。这些情节,在《潇湘雨意》中占据了很大篇幅。主要情节基本按照《中国通史》中的记载而敷衍。
钟相,武陵县(今湖南常德)人,出身于小商人家庭。在起义前的二十多年,他利用“左道”(可能是摩尼教)为农民治病,联络群众。他自号老爷,亦称天大圣,并提出“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钟相的心腹裴宥、刘衡、杨钦、杨么等,吸收当地“困于赋役”的人“入法”。参加者络绎不绝。北宋末,钟相曾派其子钟子昂率领信徒三百人“勤王”,参加抗金,但中途被解散回乡。在《潇湘雨意》中,秦渐辛与被迫解散回湖广的钟昂相遇,义结金兰,参与了起义的策划工作。“均贫富,等贵贱”的口号就出自他的创意。
在我的设定中,钟相原本是铁掌帮的大弟子,一开始并不是正式的明教教徒,但是却自幼信仰明教。对宗教而言,组织和信仰是两码事。有时候,真正有信仰的,反而是组织以外的人。而钟相的败因,也与他对宗教的虔诚有关。史载:钟相宣布宋朝的国法是“邪法”。焚烧官府、寺观、庙宇和“豪右之家”,镇压官吏、僧侣、道士、巫医、卜祝以及跟广大农民结有仇隙的地主富豪。夺取官僚地主的财产还给农民,称为“均平”。起义军的行动,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说这是“天理当然”。
这样一来,等于把整个社会的基层组织都破坏了,尤其是和其他宗教信徒以及所有的知识分子都结下来深仇,孤立了自己。何况明教在中土流传,早就不可避免的与佛教、道教合流,从而完成了本土化。钟相却是个原教旨主义者,强调宗教的排他性,首当其冲的就是白莲宗领袖净土莲花王仇释之,因为不肯放弃三种教徒的身份而被钟相清洗。这一举动不但让秦渐辛大失所望,更让隐居南少林的弥勒宗领袖摩诃梵王方七佛感到唇亡齿寒。明教内几大巨头的博弈愈演愈烈,加上代表本土宗教的天师派大举进犯,到最后连方腊也控制不住局面了。《潇湘雨意》的结尾,明教领导权落在大圣天王杨幺手里,实际上是信仰淡漠的务实派,或者说机会主义者的胜利。明教夺取天下的梦想,至此基本上破灭。杨幺在洞庭湖的基业,不过是个偏安之局。秦渐辛推荐杨再兴自代,自己抽身远离。因为他是和方腊一样的理想主义者,留在现实的杨幺身边已经不可能有所作为。
随便说一句,君山上有“军师洞”,是杨幺遗迹,但是关于杨幺的军师是谁,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我就老实不客气地YY一把,当作秦渐辛的故居了。
谈谈陈孤雁
《冰霜谱》不是金庸的同人,但确实与金庸兼容。迄今为止,正式登场金庸人物的有东灵子,作为背景人物出现的有段誉、范烨、破疑和陈孤雁。东灵子姑且不论,四个背景人物中,前三个都是可以省略掉而不影响情节的,加入小说中纯为增加兴味计。只有陈孤雁比较特殊,作为第三男主角源重光的授业师父,他的存在直接构成了源重光情节的基础。
之所以这样,只是为了设定上的方便。前两天,一个朋友问我,是否有深化挖掘金庸小说中次要人物的意图,我为之一怔。仔细想想,陈孤雁还真是个被老爷子浪费掉的人物,他身上的很多线索,都没了下文。小说中固然不方便侵犯老爷子的版权,但是专门写文研究一下,倒是很有必要。
陈孤雁的登场,是在杏子林中。一出手就用麻袋加蝎子伤了风波恶,为丐帮大大长脸。据说他的麻袋功夫化自软鞭。按照金庸武功反映性格的习惯,此人当是性格较为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