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面目》

分类: txts3

从书架移除
米、南瓜。南瓜吃了涨肚子,不好受。……最困难的是部队吃不到盐。不吃盐,行军、作战没得劲。后来自己熬硝盐吃。硝盐就是把房屋墙角下长的一种白毛刮下来,用水熬。那东西又苦又涩,但毕竟比没有盐好一些。”<small>[3]</small>
毛泽东也意识到井冈山可能坚持不了很久。他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谈到了“以赣南为退步”的想法。他说:“非经济上到了绝路,非往赣南就无法维持时,决不走此一路。万不得已时也许要往赣南,但完全是为经济而不是政治的意义。”
1928年12月,彭德怀率领平江起义的红五军上了井冈山。彭虽然只带来了800人,但每天要吃饭,更加重了朱、毛的负担。冬季来临,井冈山的日子真的过不下去了。粟裕说:“井冈山经济基础薄弱,地区比较狭小。西边是湘江,最近距离五十多公里;东边是赣江,最近距离也只有约五十公里。两江水深,不能徒涉,限制着我军的行动。向北是九江、南昌、武汉、岳阳等大城市,不能求得发展。所以这个地区作为一个后方是可以的,从战略发展观点来看,作为大发展的基地不够理想。”在这个没有多少回旋余地的山区待着,早晚会被困死。所以,1929年1月,朱、毛在山下柏露村开会,决定带红四军主力下山,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开辟新的根据地。此后,朱、毛红军开始了进军瑞金的征程。

新发现的史料
“朱德扁担”的故事已经考证清楚,应该可以定论了。作者最近突然发现了一则新史料,不胜惊喜。
为了搜集研究资料,我去图书馆查阅民国时期的旧杂志,看到1936年上海出版的《逸经》半月刊第11期上,有篇介绍朱、毛红军的文章,署名“柳云”。这是个化名,但从文章内容看,是个经历过井冈山生活的人。估计是后来脱离了红军,为杂志写写稿子。值得注意的是,文章说朱德在井冈山与红军“有福同享,有祸同当”,去往桃寮挑谷子。“朱确与众同挑,有人在其扁担上大书‘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字,至今赤军中犹传为美谈。”
这是朱德扁担最原始的记载。《逸经》在上海是个颇为特殊的杂志。社长简又文,和政界、军界及文化界人士都有关系,交际很广。《逸经》经常刊登一些有特色的稿件,但作者和稿件的来源是绝对保密的,连总编谢兴尧都不了解。瞿秋白牺牲前写的那篇著名的《多余的话》,就是首次发表在《逸经》上的。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央特科人员、红色牧师董健吾陪同美国记者斯诺秘密潜入陕北,采访毛泽东和红一方面军。董带回了红军长征的回忆录,据此写成两万字的长文《二万五千里西引记》,署名“幽谷”,也在《逸经》上发表。这是国民党统治区首次介绍红军长征的文章,比斯诺的《西行漫记》还早一年。柳云写朱、毛红军的文章,发表在1936年,距井冈山朱德挑粮的时间仅有8年。他的记载是清楚准确的,也可以为“朱德扁担”的争议作一个裁决了。
[1] 萧克:《朱毛红军侧记》,第121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2] 竹内实主编:《毛泽东集》第2卷第39页,日本北望社1971年版。
[3] 粟裕:《粟裕战争回忆录》,第67—68页,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我们在太行山上
1962年,刘伯承元帅在撰写抗日战争回忆录时,提笔写了一个豪迈的题目——《我们在太行山上》。
长达千里的太行山,雄踞于华北平原和山西黄土高原之间,是中国地形第二、三阶梯的分界。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地理屏障。今天我们说的太行山,就是指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的太行山脉。但是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称它“首起河内(今河南济源),北至幽州(今北京)。引而东直抵海岸,延袤二千余里,皆太行也”。这个说法把河北的燕山、北京的军都山、西山,山西的恒山、五台山、王屋山都连为一体,所以顾祖禹又称太行山为“天下之脊”。
太行山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山脉之一。但它不像泰山、黄山以风景的秀丽和壮观被历代诗人咏叹赞赏,很少有文人描写太行山的风光和景色。不绝于史书的是围绕太行山周围发生的大小战争。太行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古往今来的将帅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上演了太多的悲壮故事。塞北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突厥、蒙古,无不是先进入山西北部,然后穿越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的。而统一中国的帝王,也是先据太行而争天下。然而无论进攻还是防御,要想出入华北平原或从内蒙古高原进入山西,只能通过著名的“太行八陉”。
“陉”是古代的地理概念,指山脉中断处形成的通道。在地壳板块间巨大的推顶和挤压作用下,山脉间产生的皱褶和断裂,加上水流的冲刷,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峡谷。这种在裂谷或河谷间形成的狭窄通道,崎岖难行。一陉有的长达数十里,有的长达百余里。古代兵家选择险要之处,建立关隘。有的一陉连设几关,非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本事,是难以逾越太行进入山西或河北境内的。《述征记》说:“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有八陉:第一轵关陉(今河北济源市西北),第二太行陉(今河南沁阳市西北),第三白陉(今河南辉县市西),第四滏口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