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面目》
分类: txts3
今河北磁县西北),第五井陉(今河北井陉县西),第六飞狐陉(今河北蔚县东南),第七蒲阴陉(今河北易县西北),第八军都陉(今北京昌平西北)。”
今天,八陉依然是出入山西的主要通道。不同的是高速公路和国道已取代了当年的隘路,长龙般的载重卡车拉着煤炭,贴着峭壁鱼贯而行。石家庄通往太原的井陉,是八陉中最主要的通道。著名的娘子关和固关,当道矗立。娘子关前的卵石路,石块被磨得光亮圆滑。而固关内的石板路,则被千年的车轮磨出了道道辙沟,我们在感受岁月沧桑的同时,依然能看清楚当年险峻的地势。所以自古以来,北方草原游牧部落与中原王朝进出山西,加上历代逐鹿中原,太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依托太行山区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出入于太行山和华北平原之间,在抗日战争中留下了精彩传奇的故事。同样依托太行山的天险,为什么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拼杀屡次失败,而共产党和八路军却以劣势装备在太行山站住了脚,让日本人无可奈何?怀着这种好奇,我们踏上了寻访太行之路。
飞狐陉与平型关
从历史记载看,太行八陉在不同的时期,侧重有所不同。当皇朝的中心处于长安、洛阳时,逐鹿中原使得太行南边的轵关陉、太行陉、白陉兵车过往,如东汉、唐朝、五代。如果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则井陉以北的四条通道又烽烟四起。日军侵占华北平原后,按照既定部署,开始进攻山西。当时蒋介石和阎锡山都认为,山西有太行之险,足以抗击日军。于是国民党大军云集代北,过黄河参战的八路军也调到恒山、五台山地区。国民党军队防守的重点是山西北部的门户大同和天镇。
中日两军的统帅——阎锡山和板垣征四郎曾是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1936年,板垣以日本关东军代表的身份到山西拜访阎锡山。令人意外的是,板垣谢绝了阎锡山的专车迎接,说要旅行观光,徒步从河北的蔚县走到了大同,沿途考察地理情况。他走的就是太行八陉的飞狐陉。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4/1-200604161544M5.jpg"/>
飞狐陉
飞狐陉的名字最早见于楚汉战争时期。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劝其据飞狐之口,防止楚军迂回汉军的后方。两汉匈奴南下,飞狐陉是从代北进入河北的主要通道。今天的飞狐陉,从蔚县到广灵已经成了通衢。历史的遗迹是蔚县东南通向涞源的一条小路,从北口村到大宁村。这里是恒山支脉的翠屏山,远远看去像一个巨大的屏障。走到近前,才看见大山裂开一条窄缝,飞狐陉就从这个裂谷中蜿蜒行进,但是这条小路因崎岖艰险,近代就少有人行了。日军进攻山西是兵分三路:一路沿平绥铁路,从张家口进攻天镇;一路从蔚县进攻广灵;一路进攻灵丘。国民党军队把主力摆在大同一线,准备迎击张家口方向的日军。但是板垣师团从飞狐陉的出击,如同楔子打进国民党防线的腰部,对国民党军队的后方造成了威胁。当北路日军攻破天镇后,阎锡山看到自己的部队有被包围夹击的危险,被迫放弃大同重镇,退守雁门关、平型关一线。在初战较量中,阎锡山败在板垣征四郎手下。但是板垣没有想到,八路军在平型关给了他狠狠的一击。
平型关位于山西灵丘与繁峙县交界处的一条黄土岭上,又名瓶形寨。明朝长城分为外长城和内长城,平型关与西面的雁门关、东面的紫荆关形成内长城的重镇。现在的平型关村就是当年驻军的关城,还保留着城门和厚厚的土墙。关城为正方形,南北有两个门,城墙周长约3000米。整个村子家家有高墙,就像一个堡垒。再沿着坑坑洼洼的土公路往山顶走,平型关口正当山口隘路。关口显得很矮小,拱门仅容一车一马。关前一条羊肠小路,蜿蜒曲折,一直延伸到山下的关沟。关口两面延伸的土长城还保存着部分遗迹,关后面为一小盆地,相传北宋初年,这里是杨六郎镇守抗击辽军的地方。从地形看,这里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如果在这里组织正面防御战,也是一个不错的战场。
1937年9月22日,八路军115师奉命出动到平型关一带迎击日军。师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得知板垣师团将由灵丘经过平型关的情报后,提前到当地侦察地形。林彪没有选择利用平型关险要组织正面防御,而是看中了乔沟的地形,决心打一个歼灭战。
今天从灵丘县城乘车去平型关,沿着平整的公路飞驰,不到一小时就进入太行山区。这一带不是太行八陉那样的岩石峭壁,而是相对平坦的黄土塬。原来的老路是走塬下的自然沟壑,沿着谷底进入乔沟。现在的公路是行于塬上,站在路边往下看,乔沟依然是当年的面貌。窄窄的一条土路,仅容一车通行。到前面沟窄之处,已被树木和茂密的植被遮盖,连沟底也看不见了。两面的土坡相当陡峭,攀登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原来作为制高点的老爷庙,今天就在公路旁,修葺一新,大名叫关公庙,庙前立着“平型关战斗遗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牌。与对面山坡上的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遥相呼应。从塬上俯瞰沟底,才感到这里真是一个打伏击战的好战场,不要说往下扔手榴弹,就是扔石头也能把下面砸得人仰马翻。
9月
今天,八陉依然是出入山西的主要通道。不同的是高速公路和国道已取代了当年的隘路,长龙般的载重卡车拉着煤炭,贴着峭壁鱼贯而行。石家庄通往太原的井陉,是八陉中最主要的通道。著名的娘子关和固关,当道矗立。娘子关前的卵石路,石块被磨得光亮圆滑。而固关内的石板路,则被千年的车轮磨出了道道辙沟,我们在感受岁月沧桑的同时,依然能看清楚当年险峻的地势。所以自古以来,北方草原游牧部落与中原王朝进出山西,加上历代逐鹿中原,太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依托太行山区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出入于太行山和华北平原之间,在抗日战争中留下了精彩传奇的故事。同样依托太行山的天险,为什么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拼杀屡次失败,而共产党和八路军却以劣势装备在太行山站住了脚,让日本人无可奈何?怀着这种好奇,我们踏上了寻访太行之路。
飞狐陉与平型关
从历史记载看,太行八陉在不同的时期,侧重有所不同。当皇朝的中心处于长安、洛阳时,逐鹿中原使得太行南边的轵关陉、太行陉、白陉兵车过往,如东汉、唐朝、五代。如果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则井陉以北的四条通道又烽烟四起。日军侵占华北平原后,按照既定部署,开始进攻山西。当时蒋介石和阎锡山都认为,山西有太行之险,足以抗击日军。于是国民党大军云集代北,过黄河参战的八路军也调到恒山、五台山地区。国民党军队防守的重点是山西北部的门户大同和天镇。
中日两军的统帅——阎锡山和板垣征四郎曾是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1936年,板垣以日本关东军代表的身份到山西拜访阎锡山。令人意外的是,板垣谢绝了阎锡山的专车迎接,说要旅行观光,徒步从河北的蔚县走到了大同,沿途考察地理情况。他走的就是太行八陉的飞狐陉。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4/1-200604161544M5.jpg"/>
飞狐陉
飞狐陉的名字最早见于楚汉战争时期。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劝其据飞狐之口,防止楚军迂回汉军的后方。两汉匈奴南下,飞狐陉是从代北进入河北的主要通道。今天的飞狐陉,从蔚县到广灵已经成了通衢。历史的遗迹是蔚县东南通向涞源的一条小路,从北口村到大宁村。这里是恒山支脉的翠屏山,远远看去像一个巨大的屏障。走到近前,才看见大山裂开一条窄缝,飞狐陉就从这个裂谷中蜿蜒行进,但是这条小路因崎岖艰险,近代就少有人行了。日军进攻山西是兵分三路:一路沿平绥铁路,从张家口进攻天镇;一路从蔚县进攻广灵;一路进攻灵丘。国民党军队把主力摆在大同一线,准备迎击张家口方向的日军。但是板垣师团从飞狐陉的出击,如同楔子打进国民党防线的腰部,对国民党军队的后方造成了威胁。当北路日军攻破天镇后,阎锡山看到自己的部队有被包围夹击的危险,被迫放弃大同重镇,退守雁门关、平型关一线。在初战较量中,阎锡山败在板垣征四郎手下。但是板垣没有想到,八路军在平型关给了他狠狠的一击。
平型关位于山西灵丘与繁峙县交界处的一条黄土岭上,又名瓶形寨。明朝长城分为外长城和内长城,平型关与西面的雁门关、东面的紫荆关形成内长城的重镇。现在的平型关村就是当年驻军的关城,还保留着城门和厚厚的土墙。关城为正方形,南北有两个门,城墙周长约3000米。整个村子家家有高墙,就像一个堡垒。再沿着坑坑洼洼的土公路往山顶走,平型关口正当山口隘路。关口显得很矮小,拱门仅容一车一马。关前一条羊肠小路,蜿蜒曲折,一直延伸到山下的关沟。关口两面延伸的土长城还保存着部分遗迹,关后面为一小盆地,相传北宋初年,这里是杨六郎镇守抗击辽军的地方。从地形看,这里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如果在这里组织正面防御战,也是一个不错的战场。
1937年9月22日,八路军115师奉命出动到平型关一带迎击日军。师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得知板垣师团将由灵丘经过平型关的情报后,提前到当地侦察地形。林彪没有选择利用平型关险要组织正面防御,而是看中了乔沟的地形,决心打一个歼灭战。
今天从灵丘县城乘车去平型关,沿着平整的公路飞驰,不到一小时就进入太行山区。这一带不是太行八陉那样的岩石峭壁,而是相对平坦的黄土塬。原来的老路是走塬下的自然沟壑,沿着谷底进入乔沟。现在的公路是行于塬上,站在路边往下看,乔沟依然是当年的面貌。窄窄的一条土路,仅容一车通行。到前面沟窄之处,已被树木和茂密的植被遮盖,连沟底也看不见了。两面的土坡相当陡峭,攀登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原来作为制高点的老爷庙,今天就在公路旁,修葺一新,大名叫关公庙,庙前立着“平型关战斗遗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牌。与对面山坡上的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遥相呼应。从塬上俯瞰沟底,才感到这里真是一个打伏击战的好战场,不要说往下扔手榴弹,就是扔石头也能把下面砸得人仰马翻。
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