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明
分类: qsxs
,砍张炳、谢贵为两段。
1399年7月,燕王以“清君侧”为借口从北京起兵,发起靖难之役。1402年6月攻克首都南京。建文帝扮和尚,匆匆出走,下落不明。
于是燕王朱棣在南京皇宫即皇帝位,史称明成祖。
这个历史事件,是不是《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呢?
巧合的一千七百五十劫
建文帝亲政及当皇帝的天数,玉皇大帝修持的劫数
《西游记》第七回,如来佛祖对孙悟空说,玉皇大帝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我们算一下,1750天/365天X12月=57月=4年9个月。
用GOOGLE搜索“建文帝”,他在1392年9月被确立为皇太孙,1398年闰5月即皇帝位,1402年6月下台,在位4年1个月。
同时我们用GOOGLE搜索“朱元璋晚年”,有文章说朱元璋在1397年秋天病重,建文帝开始亲政,全面主持大局。这个“秋天”,按常理可以看成是8月,9月或10月,如果我们取中数9月,那么到第二年(1398年)的5月,刚好是8个月。
可见,建文帝亲政及当皇帝的天数应该在1750天左右。
这也说明建文帝是玉皇大帝的历史原型之一。
“十万八千里”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郑和下西洋的航程,从长安到西天雷音寺的距离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与远征有关的著名事件有:
1、“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新疆、中亚,最后到达波斯。
2、唐朝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
3、成吉思汗大西征,蒙古人打到了今天的莫斯科、匈牙利一带。
4、马可波罗、汤若望从欧洲到中国做生意、传教。
5、郑和下西洋,从江苏省出发,经过台湾海峡,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最后到达印度。郑和舰队还到过沙特、非洲东部。
6、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从江西到陕西。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明朝人,不可能知道四百年后红军会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另一方面,明朝以前地图技术很落后,计算较远路程时一般算走了几年,又走了几个月,如果要算精确的距离,那是不可能的,也没有意义。那么吴承恩又怎么知道“十万八千里”这个词呢?为什么不是“九万八千里”或者“十一万八千里”?我们知道,十万八千里换算成公制就是五万四千公里,地球的周长是四万公里,吴承恩能凭空想象出比地球周长还要长的距离么?
我们会看到,郑和下西洋走的是海路,他所带的舰队不是普通的民船或商船,而是明朝的海军。海军是有航海ri志的。航海ri志会记录舰队发生的一切重大的事件,会记录某年某月某天在那一个国家的那一个港口补充了多少数量的水、粮食等重要物资,同样航海ri志也会记录某年某月某天在海上航行,航速达到多少,风速是多少,有没有遭遇风暴和巨浪。
于是聪明的吴承恩想到,只要查看海军的航海ri志,就可以计算出每一天的航程,计算出江苏太仓-福建长乐的航程,福建长乐-越南归仁的航程,计算出越南归仁-印尼爪哇岛-马来西亚马六甲城-斯里兰卡-印度卡利卡特等每一段海路的航程。累加起来,就得出总航程了。
吴承恩的结论是:郑和下西洋的航程是十万八千里!!!
我们用GOOGLE搜索“郑和航海重大事件”,有文章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在印度古里立碑。大家瞪大眼睛注意了,碑文中有一句: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显然,郑和查看海军的航海ri志后,统计出第一次下西洋的单向航程为“十万余里”。
这十万余里和十万八千里,相差不大吧!
另外,郑和舰队还去过沙特,分舰队还到过东非。从中国到印度是十万余里,那么从中国到沙特,到东非,航程会不会有十一万余里或十二万余里?
《西游记》中提到,孙悟空一个筋斗是十万八千里,从长安到西天雷音寺的距离也是十万八千里,这就说明《西游记》与郑和下西洋是相关的。
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航程各不相同,十万八千里可能是其中一次航程的数字,也可能是七次航程的平均值。不过,我买回了一张世界地图,发现从上海到新西兰首都的距离是一万公里左右,和上海-马六甲海峡-印度的距离差不多,是不是明朝的华里和今天的华里不相等?
当然,吴承恩也可以走捷径。他知道“十万余里”,但又不知道千位数是多少。或者因为梁山泊有108个好汉,或者因为郑和的随从有27000人,27000X4=108000,所以他将千位数定为八。
而且,27000M2=13500(斤),刚好是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的重量。
不可思议的五零四八天
郑和七次下西洋总的时间,唐憎取经时间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观音菩萨向如来佛祖报告,说唐憎取经时间为五千零四十八天。从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时期到吴承恩时期前后近900年,吴承恩怎么会知道如此精确的时间?他是不是随便找个数据敷衍我们呢?
用GOOGLE搜索“郑和船队创造航海壮举七下西洋传播华夏文明”、“郑和下西洋―百度百科”这两篇文章,看看
1399年7月,燕王以“清君侧”为借口从北京起兵,发起靖难之役。1402年6月攻克首都南京。建文帝扮和尚,匆匆出走,下落不明。
于是燕王朱棣在南京皇宫即皇帝位,史称明成祖。
这个历史事件,是不是《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呢?
巧合的一千七百五十劫
建文帝亲政及当皇帝的天数,玉皇大帝修持的劫数
《西游记》第七回,如来佛祖对孙悟空说,玉皇大帝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我们算一下,1750天/365天X12月=57月=4年9个月。
用GOOGLE搜索“建文帝”,他在1392年9月被确立为皇太孙,1398年闰5月即皇帝位,1402年6月下台,在位4年1个月。
同时我们用GOOGLE搜索“朱元璋晚年”,有文章说朱元璋在1397年秋天病重,建文帝开始亲政,全面主持大局。这个“秋天”,按常理可以看成是8月,9月或10月,如果我们取中数9月,那么到第二年(1398年)的5月,刚好是8个月。
可见,建文帝亲政及当皇帝的天数应该在1750天左右。
这也说明建文帝是玉皇大帝的历史原型之一。
“十万八千里”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郑和下西洋的航程,从长安到西天雷音寺的距离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与远征有关的著名事件有:
1、“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新疆、中亚,最后到达波斯。
2、唐朝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
3、成吉思汗大西征,蒙古人打到了今天的莫斯科、匈牙利一带。
4、马可波罗、汤若望从欧洲到中国做生意、传教。
5、郑和下西洋,从江苏省出发,经过台湾海峡,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最后到达印度。郑和舰队还到过沙特、非洲东部。
6、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从江西到陕西。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明朝人,不可能知道四百年后红军会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另一方面,明朝以前地图技术很落后,计算较远路程时一般算走了几年,又走了几个月,如果要算精确的距离,那是不可能的,也没有意义。那么吴承恩又怎么知道“十万八千里”这个词呢?为什么不是“九万八千里”或者“十一万八千里”?我们知道,十万八千里换算成公制就是五万四千公里,地球的周长是四万公里,吴承恩能凭空想象出比地球周长还要长的距离么?
我们会看到,郑和下西洋走的是海路,他所带的舰队不是普通的民船或商船,而是明朝的海军。海军是有航海ri志的。航海ri志会记录舰队发生的一切重大的事件,会记录某年某月某天在那一个国家的那一个港口补充了多少数量的水、粮食等重要物资,同样航海ri志也会记录某年某月某天在海上航行,航速达到多少,风速是多少,有没有遭遇风暴和巨浪。
于是聪明的吴承恩想到,只要查看海军的航海ri志,就可以计算出每一天的航程,计算出江苏太仓-福建长乐的航程,福建长乐-越南归仁的航程,计算出越南归仁-印尼爪哇岛-马来西亚马六甲城-斯里兰卡-印度卡利卡特等每一段海路的航程。累加起来,就得出总航程了。
吴承恩的结论是:郑和下西洋的航程是十万八千里!!!
我们用GOOGLE搜索“郑和航海重大事件”,有文章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在印度古里立碑。大家瞪大眼睛注意了,碑文中有一句: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显然,郑和查看海军的航海ri志后,统计出第一次下西洋的单向航程为“十万余里”。
这十万余里和十万八千里,相差不大吧!
另外,郑和舰队还去过沙特,分舰队还到过东非。从中国到印度是十万余里,那么从中国到沙特,到东非,航程会不会有十一万余里或十二万余里?
《西游记》中提到,孙悟空一个筋斗是十万八千里,从长安到西天雷音寺的距离也是十万八千里,这就说明《西游记》与郑和下西洋是相关的。
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航程各不相同,十万八千里可能是其中一次航程的数字,也可能是七次航程的平均值。不过,我买回了一张世界地图,发现从上海到新西兰首都的距离是一万公里左右,和上海-马六甲海峡-印度的距离差不多,是不是明朝的华里和今天的华里不相等?
当然,吴承恩也可以走捷径。他知道“十万余里”,但又不知道千位数是多少。或者因为梁山泊有108个好汉,或者因为郑和的随从有27000人,27000X4=108000,所以他将千位数定为八。
而且,27000M2=13500(斤),刚好是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的重量。
不可思议的五零四八天
郑和七次下西洋总的时间,唐憎取经时间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观音菩萨向如来佛祖报告,说唐憎取经时间为五千零四十八天。从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时期到吴承恩时期前后近900年,吴承恩怎么会知道如此精确的时间?他是不是随便找个数据敷衍我们呢?
用GOOGLE搜索“郑和船队创造航海壮举七下西洋传播华夏文明”、“郑和下西洋―百度百科”这两篇文章,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