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分类: txts3
作者的想像也同样有效。当作家创作了一个句子,他以为读者将认为(无论对错)他构造了这个细节。读者也将以为如此,认为作家以为他将类似地认为这个细节是虚构的。以同样的方式,作家以为……如此等等。
因为这种镜子游戏带来的不确定性,我们阅读小说的体验已经被染色。就像我们不能一致认同小说的什么部分基于体验,什么部分又出自想像,读者和作家从来也不会对小说的虚构性达成一致。我们解释这种不一致,将之归因于文化以及读者和作家对小说理解的差异。我们抱怨,《鲁滨孙漂流记》以来近三百年间,小说家和读者之间仍然没有达成关于虚构的共同理解。但是,我们的抱怨听起来并不完全符合事实。我们的抱怨缺乏真实性,让我们感到是出于不可靠的信仰。因为在我们意识的某个角落,我们知道读者和作家之间这种缺乏绝对一致性的状况正是小说的驱动力。
我再举最后一个例子以说明这种模糊性有多么重要。让我们想像某位作家以第一人称单数写了一部自传,而且写作态度极为诚实,确保成千上万的生活细节都忠实于他自己的生活体验。让我们接着想像一位聪明的出版商推出了这本书,并称之为“小说”(许多聪明的出版商也许都会这么做)。一旦它被称为小说,我们就开始以不同于作者意图的方式阅读这本书。我们开始寻找一个中心,追问细节的真实性,问自己哪部分是真实的,哪部分是想像的。我们这么做,因为我们阅读小说旨在感受这种乐趣,这种追寻中心的快乐—并且也猜测细节的实际生活内容,问我们自己哪些是想像的,哪些是基于体验的。
现在,我想要说这种写作和阅读的美妙体验受到了两类读者的破坏或忽视:
1. 绝对天真的读者,他们总是把文本当做自传或乔装的生活体验编年史来看,无论你曾多少次提醒他们所阅读的是一部小说。
2. 绝对感伤—反思性的读者,他们认为一切文本都是构造和虚构,无论你曾多少次提醒他们所阅读的是你最坦诚的自传。
我必须提醒你们要避开这些人,因为他们根本体会不到阅读小说的乐趣。
3文学人物,情节,时间
通过认真阅读小说,我在年轻的时候学会了认真对待生活。文学小说显示,我们实际上具有影响事件发展的能力,我们个人的决定可以塑造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生活。在封闭的或半封闭的社会,个人的选择是有限的,小说艺术处于落后状态。但是只要小说艺术在这些社会得到发展,它就会邀请人们思考自己的生活,而且它能实现这一点就是通过小心翼翼地构造有关个人的人格特性、感知和抉择的文学叙述。当我们摆脱传统叙述,开始阅读小说,我们逐渐感到我们自己的世界和我们的选择可以和历史事件、国际战争以及国王、帕夏、军队、政府与神祇的决定一样重要—而且更为不同凡响的是,我们的感知和思想拥有的潜能比所有这些都更有趣。我在年轻时饥不择食地阅读小说,感到一种惊心动魄的自由和自信。
在这样的节点,文学人物进入了画面,因为阅读小说意味着通过小说人物的眼睛、意识和灵魂观看世界。故事、传奇、史诗、《玛斯纳维》(土耳其语、波斯语、阿拉伯语或乌尔都语中由押韵对句表述的故事)、前现代的叙事长诗以其典型来说都从读者的视角描写世界。在这些叙述中,主人公通常被置于一幅景观之中,我们读者则在景观之外。小说与之相反,它邀请我们走进图景。我们从主人公的视角看到宇宙—通过他的感知,而且如果可能的话,也通过他的言辞。(以历史小说而论,这种再现方式是有局限的,因为人物的语言必须自然地吻合时代语境。历史小说在具体技巧和取景手段明显的时候才会获得最佳效果。)透过人物的眼睛,小说的世界对我们显得更为亲近、更好理解。正是这种亲近感赋予小说无法抵挡的力量。然而,首要的焦点不是主要人物的性格和道德,而是他们世界的属性。主人公的生活,他们在小说世界的位置,他们以一定方式感知、观看并介入世界的方式—这才是文学小说的主题。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所在城市新当选市长的性格感兴趣。同样地,我们希望了解我们学校的新教师。他对学生是否严厉?他的考试是否公平?他是否善良?我们办公室新同事的性格对我们的生活也会有很大影响。我们对这些我们遇到的“人物性格”感兴趣— 那就是说,我们想知道在他们的外表之下他们的价值观、品位和习惯。我们都知道,父母的性格对我们会有多么强的影响(当然,他们的外在状况和教育水平也很重要)。当然,从简·奥斯丁至今,从《安娜·卡列尼娜》到今天的大众电影,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小说叙述中,人生伴侣的选择依然是一个合适的而又不能回避的话题。我提及这些例子是为了让你们记住,因为人生充满艰难和挑战,我们对周围人们的习惯和价值观保持强烈且合法的兴趣。我们兴趣的来源绝不是文学。(这个兴趣也激发我们热衷于闲谈,喜欢打听不胫而走的最新传言。)小说对性格的高度强调就源自这种完全合乎常情的兴趣。事实上,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中,这种兴趣在小说中占据的空间要比它在实际生活中占据的空间更大。有时候,这种兴趣变得过于放纵,甚至过于庸俗。
对荷
因为这种镜子游戏带来的不确定性,我们阅读小说的体验已经被染色。就像我们不能一致认同小说的什么部分基于体验,什么部分又出自想像,读者和作家从来也不会对小说的虚构性达成一致。我们解释这种不一致,将之归因于文化以及读者和作家对小说理解的差异。我们抱怨,《鲁滨孙漂流记》以来近三百年间,小说家和读者之间仍然没有达成关于虚构的共同理解。但是,我们的抱怨听起来并不完全符合事实。我们的抱怨缺乏真实性,让我们感到是出于不可靠的信仰。因为在我们意识的某个角落,我们知道读者和作家之间这种缺乏绝对一致性的状况正是小说的驱动力。
我再举最后一个例子以说明这种模糊性有多么重要。让我们想像某位作家以第一人称单数写了一部自传,而且写作态度极为诚实,确保成千上万的生活细节都忠实于他自己的生活体验。让我们接着想像一位聪明的出版商推出了这本书,并称之为“小说”(许多聪明的出版商也许都会这么做)。一旦它被称为小说,我们就开始以不同于作者意图的方式阅读这本书。我们开始寻找一个中心,追问细节的真实性,问自己哪部分是真实的,哪部分是想像的。我们这么做,因为我们阅读小说旨在感受这种乐趣,这种追寻中心的快乐—并且也猜测细节的实际生活内容,问我们自己哪些是想像的,哪些是基于体验的。
现在,我想要说这种写作和阅读的美妙体验受到了两类读者的破坏或忽视:
1. 绝对天真的读者,他们总是把文本当做自传或乔装的生活体验编年史来看,无论你曾多少次提醒他们所阅读的是一部小说。
2. 绝对感伤—反思性的读者,他们认为一切文本都是构造和虚构,无论你曾多少次提醒他们所阅读的是你最坦诚的自传。
我必须提醒你们要避开这些人,因为他们根本体会不到阅读小说的乐趣。
3文学人物,情节,时间
通过认真阅读小说,我在年轻的时候学会了认真对待生活。文学小说显示,我们实际上具有影响事件发展的能力,我们个人的决定可以塑造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生活。在封闭的或半封闭的社会,个人的选择是有限的,小说艺术处于落后状态。但是只要小说艺术在这些社会得到发展,它就会邀请人们思考自己的生活,而且它能实现这一点就是通过小心翼翼地构造有关个人的人格特性、感知和抉择的文学叙述。当我们摆脱传统叙述,开始阅读小说,我们逐渐感到我们自己的世界和我们的选择可以和历史事件、国际战争以及国王、帕夏、军队、政府与神祇的决定一样重要—而且更为不同凡响的是,我们的感知和思想拥有的潜能比所有这些都更有趣。我在年轻时饥不择食地阅读小说,感到一种惊心动魄的自由和自信。
在这样的节点,文学人物进入了画面,因为阅读小说意味着通过小说人物的眼睛、意识和灵魂观看世界。故事、传奇、史诗、《玛斯纳维》(土耳其语、波斯语、阿拉伯语或乌尔都语中由押韵对句表述的故事)、前现代的叙事长诗以其典型来说都从读者的视角描写世界。在这些叙述中,主人公通常被置于一幅景观之中,我们读者则在景观之外。小说与之相反,它邀请我们走进图景。我们从主人公的视角看到宇宙—通过他的感知,而且如果可能的话,也通过他的言辞。(以历史小说而论,这种再现方式是有局限的,因为人物的语言必须自然地吻合时代语境。历史小说在具体技巧和取景手段明显的时候才会获得最佳效果。)透过人物的眼睛,小说的世界对我们显得更为亲近、更好理解。正是这种亲近感赋予小说无法抵挡的力量。然而,首要的焦点不是主要人物的性格和道德,而是他们世界的属性。主人公的生活,他们在小说世界的位置,他们以一定方式感知、观看并介入世界的方式—这才是文学小说的主题。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所在城市新当选市长的性格感兴趣。同样地,我们希望了解我们学校的新教师。他对学生是否严厉?他的考试是否公平?他是否善良?我们办公室新同事的性格对我们的生活也会有很大影响。我们对这些我们遇到的“人物性格”感兴趣— 那就是说,我们想知道在他们的外表之下他们的价值观、品位和习惯。我们都知道,父母的性格对我们会有多么强的影响(当然,他们的外在状况和教育水平也很重要)。当然,从简·奥斯丁至今,从《安娜·卡列尼娜》到今天的大众电影,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小说叙述中,人生伴侣的选择依然是一个合适的而又不能回避的话题。我提及这些例子是为了让你们记住,因为人生充满艰难和挑战,我们对周围人们的习惯和价值观保持强烈且合法的兴趣。我们兴趣的来源绝不是文学。(这个兴趣也激发我们热衷于闲谈,喜欢打听不胫而走的最新传言。)小说对性格的高度强调就源自这种完全合乎常情的兴趣。事实上,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中,这种兴趣在小说中占据的空间要比它在实际生活中占据的空间更大。有时候,这种兴趣变得过于放纵,甚至过于庸俗。
对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