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山而行》

分类: txts3

从书架移除
满了野草。坟后面是棵橘子树,很高,果实累累,周围也长满了野菊花。想起诗里的“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葛太荒凉了,橘和菊热闹些。坟的边上是一户人家的院落,子孙在此安家立业,日日互相守候。先前之时,故乡埋葬至亲大多是就近择地,大部分人都是靠山建房,家中老人过世后也就葬在屋子的不远处,清明、中元、春节,都要去上坟,也不用走很远,在自家山上实在找不到风水好的地方,才要去远处看地。
景色萧条了,就显得路上行人稀少,傍晚时分,偶尔会遇到放学回家的孩子,大多数是结伴而行的,有一两个大人陪伴,一路笑声不断。小路是顺着河水走的,夕阳的余辉满满地洒在松林里,连带着河边的竹子也朦胧着一片金色,大约就是诗里写的“山山唯落晖”。两边的山坡上,乡人在翻土,男人们隔着田埂闲聊着种种,声音隐隐约约。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1/1-200411112540562.jpg"/>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1/1-2004111125401b.jpg"/> ◆ 上图:老庙的门前。想起往昔的日子,感觉始终有某种苦辛。 ◆ 下图:清晏的天气,看着散落在深山里的住家户,心里涌出一种慰藉之情。
除了红蓼白萍之思,故乡在我记忆里,还有浓厚的香火气。虽然现在烧香拜神的人不如以前多,但旧时留下的村庙山寺还有不少。故乡附近有个慈云寺,是清代留下的建筑,进门是厚实的青石板台阶,两头安放着威武的石狮子,狮子旁边种着什么树,就不大知道了。去的时候是腊月,叶子都秃了,认不出名字来。石阶对面有个大戏台,据说是明代留下来的,屋顶上长满了青草,绿油油地覆了一层。院里宽敞干净,去时只有一老妇在理香,我站在大殿前,能看见戏台后绵绵的远山。殿堂有四五重,越往里走越幽深,除了卖香的妇人,并没有遇见别的游客。
“九龙聚宝显巍峨,堪领圣地禅林,阅尽尘世沧桑六百载;万马归槽呈壮阔,试问萍踪游客,能识如来妙谛几多人。”“大梦闻钟声,任他风花雪月还当猛醒;人生若烟云,莫计富贵荣华尽早回头。”寺里的长对联,我格外喜欢,特意记了下来。看到殿前的香炉太冷清,亲自供了香烛一对,点香时心中落落如石。走到最后面,庙墙坍塌了大半,墙上贴着一句话:静坐常思过。端正的中楷,纸张已经被风吹得残缺不已。旁边的空地里有人种着青菜、萝卜,忽忽飘来一阵香气,探头嗅了嗅,才看见崖边的蜡梅。一般蜡梅的树干长得并不粗壮,和紫薇树一样,长势缓慢,那棵蜡梅却几乎有一怀之广。我站在树下,很努力地闻着花香,彼时寺里除了我,亦没有旁人,梅花簌簌落下的声音清晰可辨,我像是很久之前来过似的,对眼前的梅树有难明的亲切。“要年年处处看梅花啊”,当日就是这样的心情,后来走到别处,也总是惦记着,冷天里要揣着手去看花。
读书时看见江南一带的旧俗,说寺庙里有煮豆子赠送给香客的习惯,大约是和在家人结个缘分,让他们不至于怅然而去。拈几粒结缘豆,似乎来生就不是空空落落的了,有可印证的,今世要早早握在手心。这样的场景,一想起便觉得可怜。人心的苦辛与怀慕,连日日吃斋念经的素女也是有的,或许更甚也未可知,如同我读“梅子熟时栀子香”,也觉得有老僧的寂寥。实则,庭前的比丘,阶下的古树,从来不为我辈等候。
离开时我是原路返回的,卖香的嬢嬢已经在做饭了,听到“嗞嗞”的炒菜声,还闻到菜油的香气。在大殿里看见左右经幡上分别写着《心经》和《大悲咒》,我默念了一句“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磕了头,又在庭中徘徊须臾,无思无念,就此告辞。饮过的水,歇过的屋檐,看过的山河,曾经被用心对待、珍视,曾经的用心良苦,欲说还休。念兹在兹,此生未了,我这样想着,心里真是欢喜。
前路江海无数,大概此生也就是如此别过,再不回头。
[1]红苕即红薯。

别因经历太多,忘了初心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1/1-200411112540203.jpg"/>
记得有位老师很喜欢凤凰木,他说凤凰木的叶子比花还好看。
以前,在广东,放学时分,老人在木棉花树下等候孩子回家,那棵树在三月里会开花,开的时候叶子光秃秃的,只看见红色的花朵,花瓣很有分量,落在地上能听见声音。年年此时,周围的阿婆就去树下捡花朵,拿回去晒干煲汤用,我母亲也做过这样的事,说木棉花入汤很好,具体怎么个好法,却没有说。杨桃已熟透,竟还看到桑葚,可惜是人家门前的,没敢摘,只能望望。荔枝花碎碎地落了满地,白茫茫一片,还能看到海棠、黄菊、月季、酢浆草。
当地人有着过日子的耐心和欢喜,阳台总是热热闹闹,即使在寻常小巷里走一走,也有大山大河的风景。上学读书时空闲时间比较多,可没什么钱,想出去玩也走不了太远,周末的时候常和室友逛老街。老城的主体建筑是骑楼,上楼下廊。我没有去过楼上,不知道里面具体是什么布置,但很喜欢楼下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