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解析》
分类: txts3
                    的层面上。殊不知,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西方文明,无不有其历史、文化的根源,是诸多西方思想家、科学家对社会、对自然长期思考的结果。如果仅从其外部现象或技术角度进行模仿,是难以深入了解西方之所以先进的深层内涵的。所以我们要想真正做到“与世界接轨”,首先就应该“让思想先行”。《西方经典悦读》丛书就是本着这样的理念,对西方经典文化进行推广普及,希望能让更多的读者分享到人类思想的硕果。
我们和众多专家学者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迎来了丛书面世的一天。我们不敢奢望像康德和休谟自己改写其著作那样使这个通俗普及本也成为经典,但我们确实希望这套丛书能够使广大读者对经典不再望而生畏,真正实现对学术经典的轻松“悦”读。
最后,我们还是想说,编译毕竟不能替代原著。希望阅读完这套丛书后,有更多的读者有兴趣和勇气,并且满怀敬意地去研读经典原著,更为直接地感受和领略大师的思路历程。
导读 弗洛伊德是谁?
有这样一个说法:如果在街上随便拉住一位外国朋友,要求他报个中国菜名出来,对方十有八九会随口说出“宫保鸡丁”的字眼。同样的道理,每当人们谈论心理学时,总会毫不犹豫地道出一个人的名字:“弗洛伊德……”
那么,弗洛伊德是谁?
美国的《图书》杂志曾经这样评价他:“如果没有弗洛伊德,20世纪的面貌可能大为不同,我们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了解可能仍然少得可怜,而且这个时代最优秀的艺术家也许不会出现。”如果这句话尚不能概括他的尊崇地位,我们不妨想想另外两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卡尔·马克思、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萨特曾经说过,三个犹太人对整个人类的现代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显然,第三个名字就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对世界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第一章 释梦:一项任重道远的科学探索 一 梦与清醒状态的关系
我比较推崇希尔德布朗特所说的:“我认为,即使存在梦经验与生活经验完全隔绝的事例,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最密切的关系……不论梦的结果如何变化莫测,实际上总离不开现实世界。梦中的无上庄严与滑稽结构,其基本材料不是来源于我们亲眼目睹的世界,就是我们清醒思想中的某个组成部分。”
第一章 释梦:一项任重道远的科学探索 二 梦的材料与来源
我们经常记得梦见某个事物,但记不得它是否是在真实生活中体验过的。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相信梦有一种神秘的自生能力。往往在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恍然大悟:“想起来了,我梦见的是以前发生的一件事情。我已经快把它给忘掉了……”这种发现往往有很大程度的偶然性,颇有些“妙手偶得之”的味道。它提醒我们:梦的内容大部分来自我们的现实经历甚至是童年时期的经历。这个发现非常重要,我们会在本书的第五章详细讨论它。
希尔德布朗特等人还提醒我们:“梦的元素不是源于激动人心的重大事件,也不是昨天注意的重点,而是来自偶尔的细节,或者是近日的无谓琐事,或是遥远的过去经验。”
梦的内容源泉不外乎以下四种:
1.外部(客观的)感觉刺激。这类刺激无处不在,如射入眼内的一道强光、一个能被听到的噪声、具有刺激性的强烈气味、睡眠时因局部露在被子外面而感到寒冷,或在睡眠过程中因姿势的改变而产生的压迫感等。
2.内部(主观的)感觉刺激。它主要来源于清醒时的视觉或听觉,不像客观刺激那样依赖于外部条件;在分析过程中,它又是很难或根本不能被解释的。
3.内部(机体的)躯体刺激。在身体健康时,我们很少知道身体内部器官的信息,但当它们出现问题时,就会使我们产生痛苦的感觉。如心脏病患者的梦,总会出现恐怖和死亡的情景;肺病患者会梦到窒息、拥挤或飞翔;消化系统紊乱的人一般做的梦会和自己喜欢或讨厌的食物有关。
4.纯精神来源的刺激。它是把梦与生活连接起来的一种精神纽带。
第一章 释梦:一项任重道远的科学探索 三 梦的遗忘及心理特征
斯顿培尔认为:许多梦象本身很微弱,或者由于只是一些独特的体验,缺乏条理性,因此很容易被遗忘。他甚至因此怀疑人类能否准确地再现梦见的内容,“觉醒意识很容易不知不觉对梦的记忆进行篡改;我们自以为梦见了各式各样的事情,实际上在梦中并没有发生”。这种现象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烦恼。
梦的材料大多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经验,但我们同时又感到梦境是非常陌生的。很多研究者认为,梦只是清醒状态下精神活动在较低强度上的延续。在睡眠状态下,心灵的部分官能完全停止活动,其他的官能却仍然正常运行,造成了这种精神活动的低强度现象。心理物理学家费希纳则提出,梦的精神活动可能不同于清醒状态的精神活动。根据施莱迈契尔的说法,后者是以概念形式出现,前者则主要是视觉意象。也就是说,梦用白日梦式的幻觉代替了清醒状态下的思想。
第一章 释梦:一项任重道远的科学探索 四 梦中的道德感、梦的功能
尽管没有人能够肯定自己道德水平的高低,但谁也不能否认自己做过不道德的梦。那么,清醒状态下的道德倾向和感情是否持续到
                
                
                
                    我们和众多专家学者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迎来了丛书面世的一天。我们不敢奢望像康德和休谟自己改写其著作那样使这个通俗普及本也成为经典,但我们确实希望这套丛书能够使广大读者对经典不再望而生畏,真正实现对学术经典的轻松“悦”读。
最后,我们还是想说,编译毕竟不能替代原著。希望阅读完这套丛书后,有更多的读者有兴趣和勇气,并且满怀敬意地去研读经典原著,更为直接地感受和领略大师的思路历程。
导读 弗洛伊德是谁?
有这样一个说法:如果在街上随便拉住一位外国朋友,要求他报个中国菜名出来,对方十有八九会随口说出“宫保鸡丁”的字眼。同样的道理,每当人们谈论心理学时,总会毫不犹豫地道出一个人的名字:“弗洛伊德……”
那么,弗洛伊德是谁?
美国的《图书》杂志曾经这样评价他:“如果没有弗洛伊德,20世纪的面貌可能大为不同,我们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了解可能仍然少得可怜,而且这个时代最优秀的艺术家也许不会出现。”如果这句话尚不能概括他的尊崇地位,我们不妨想想另外两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卡尔·马克思、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萨特曾经说过,三个犹太人对整个人类的现代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显然,第三个名字就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对世界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第一章 释梦:一项任重道远的科学探索 一 梦与清醒状态的关系
我比较推崇希尔德布朗特所说的:“我认为,即使存在梦经验与生活经验完全隔绝的事例,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最密切的关系……不论梦的结果如何变化莫测,实际上总离不开现实世界。梦中的无上庄严与滑稽结构,其基本材料不是来源于我们亲眼目睹的世界,就是我们清醒思想中的某个组成部分。”
第一章 释梦:一项任重道远的科学探索 二 梦的材料与来源
我们经常记得梦见某个事物,但记不得它是否是在真实生活中体验过的。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相信梦有一种神秘的自生能力。往往在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恍然大悟:“想起来了,我梦见的是以前发生的一件事情。我已经快把它给忘掉了……”这种发现往往有很大程度的偶然性,颇有些“妙手偶得之”的味道。它提醒我们:梦的内容大部分来自我们的现实经历甚至是童年时期的经历。这个发现非常重要,我们会在本书的第五章详细讨论它。
希尔德布朗特等人还提醒我们:“梦的元素不是源于激动人心的重大事件,也不是昨天注意的重点,而是来自偶尔的细节,或者是近日的无谓琐事,或是遥远的过去经验。”
梦的内容源泉不外乎以下四种:
1.外部(客观的)感觉刺激。这类刺激无处不在,如射入眼内的一道强光、一个能被听到的噪声、具有刺激性的强烈气味、睡眠时因局部露在被子外面而感到寒冷,或在睡眠过程中因姿势的改变而产生的压迫感等。
2.内部(主观的)感觉刺激。它主要来源于清醒时的视觉或听觉,不像客观刺激那样依赖于外部条件;在分析过程中,它又是很难或根本不能被解释的。
3.内部(机体的)躯体刺激。在身体健康时,我们很少知道身体内部器官的信息,但当它们出现问题时,就会使我们产生痛苦的感觉。如心脏病患者的梦,总会出现恐怖和死亡的情景;肺病患者会梦到窒息、拥挤或飞翔;消化系统紊乱的人一般做的梦会和自己喜欢或讨厌的食物有关。
4.纯精神来源的刺激。它是把梦与生活连接起来的一种精神纽带。
第一章 释梦:一项任重道远的科学探索 三 梦的遗忘及心理特征
斯顿培尔认为:许多梦象本身很微弱,或者由于只是一些独特的体验,缺乏条理性,因此很容易被遗忘。他甚至因此怀疑人类能否准确地再现梦见的内容,“觉醒意识很容易不知不觉对梦的记忆进行篡改;我们自以为梦见了各式各样的事情,实际上在梦中并没有发生”。这种现象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烦恼。
梦的材料大多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经验,但我们同时又感到梦境是非常陌生的。很多研究者认为,梦只是清醒状态下精神活动在较低强度上的延续。在睡眠状态下,心灵的部分官能完全停止活动,其他的官能却仍然正常运行,造成了这种精神活动的低强度现象。心理物理学家费希纳则提出,梦的精神活动可能不同于清醒状态的精神活动。根据施莱迈契尔的说法,后者是以概念形式出现,前者则主要是视觉意象。也就是说,梦用白日梦式的幻觉代替了清醒状态下的思想。
第一章 释梦:一项任重道远的科学探索 四 梦中的道德感、梦的功能
尽管没有人能够肯定自己道德水平的高低,但谁也不能否认自己做过不道德的梦。那么,清醒状态下的道德倾向和感情是否持续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