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师表》
分类: txts3
朋友一起来度假的,也住在一个农场里。她觉得奇普斯是因为她才扭伤了脚,所以她骑车去了这个温和、面容严肃的中年男人休息的地方。
温和、面容严肃——这是她对奇普斯的第一印象。当奇普斯看到她会骑自行车,而且居然敢独自一人到农舍的客厅见一个陌生男人,他不禁茫然地想:这个世界是怎么了?奇普斯的脚伤令他不得不顺从于她的照顾,很快,他也明白过来自己有多么需要这份关心。她是个失业的家庭教师,只有一点积蓄。她崇拜易卜生并且拜读过他的书,她认为大学应该也为女性敞开大门,她甚至觉得女性应该有选举权。她是个激进分子,思想上更倾向于萧伯纳和威廉·莫里斯[2]的观点。那些夏日午后,在沃斯代尔山头上,她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都讲给他听。因为奇普斯不善言辞,在第一次听到这些观点时,并没有想到要反驳。那次她没有和自己的朋友一起离开,而是选择留下来陪伴奇普斯。奇普斯想,这样的一个人,还真让人手足无措。那段时间他常常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沿着山间小路去小教堂,很舒服地坐在靠墙的石凳上。他晒着太阳,看着绿意盎然的山墙,听着一个姑娘的轻声细语。嗯,奇普斯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个漂亮的姑娘。
他从没见过像她这样的姑娘。以前他总以为自己会讨厌这样的现代女性——“新女性”。而眼前的这个姑娘吸引了他,让他禁不住呆望着她沿着湖边小路骑自行车的身影。而她也一样,从没见过像他这样的人。她以前总觉得读《泰晤士报》、反对现代新风潮的中年男子一定很无趣,但是他却如此不同,她觉得这个人比自己的同龄人更让人感兴趣,更认同她的观点。她从一开始就对他抱有好感,因为他很难捉摸;因为他很有绅士风度、性格安静内敛;因为他的想法尽是让人难以忍受的七八十年代甚至更老旧的想法——但他的一切又显得那么真诚。她喜欢他还因为他棕色的眼睛和迷人的笑容。在得知他在学校的外号是奇普斯后,她说:“当然啦,如果是我,我也会叫你奇普斯的。”
一个星期还没结束,他们便深深爱上了彼此。在奇普斯的扭伤痊愈之前,他们就考虑订婚了。在秋季学期开学前一周,他们便在伦敦结婚了。
[1]沃斯戴尔:英国著名旅游胜地,以攀岩运动著称。(译注)
[2]威廉·莫里斯:19世纪英国设计师、诗人、早期社会主义活动家及自学成才的工匠。他是一位积极的社会主义者,主张社会平等和反对压迫,但在其晚年却出现了矛盾的现象。(译注)
第五章
住在威克特太太家的时间里,奇普斯在半梦半醒之间会回想起那段日子。他总是会低头看着自己的双脚,捉摸到底是哪只脚为自己立下功劳来着。许多重要事情的起因都是一些琐碎小事,比如扭伤脚就是这样一件重要的小事,让人无从追忆。他此刻仿佛再次见到了大山墙壮美的山峰(自那次起他再也没去过湖区),再次看到了碎石坡下灰色的沃斯特湖;他好像又闻到雨后清新空气的味道,再次沿着弯曲的小路穿过斯蒂黑德。记忆中的画面日久弥新——那时候令人眩晕的幸福、在河边散步的夜晚、她爽朗的声音、欢乐的笑声,她一直都是一个快乐的人。
他们俩曾在一起急切地计划着未来。奇普斯很认真地考虑过婚姻这事,甚至还感到一丝敬畏——她到布鲁克菲尔德来应该不成问题,其他老师不也都结婚了嘛;她还很喜欢孩子,她告诉过他这点,她喜欢和他们一起生活。“噢,奇普斯,我真高兴你是个老师。我曾担心你是个律师、股票经纪人、牙医、或是在曼彻斯特做棉花生意的商人。当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我就是这么想的。能在学校当老师太与众不同,太重要了,你不觉得吗?老师可以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的下一代人……”
奇普斯说他没这么想过,或者说,不常这么想。他只是尽力而为,不管哪一行,人人都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工作的。
“是的,当然了,奇普斯。我就是喜欢你能坦率地说出如此简单的道理。”
想到这里,奇普斯清楚地记得一件事。有一天早晨,他因为某个原因,开始妄自菲薄起来,不断地贬低自己的作为,痛苦地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他告诉凯瑟琳自己平凡的学历和时常处理不好的课堂秩序,他觉得自己肯定没机会升职,完全配不上年轻有理想的女孩儿。听他说完后,她只是笑了笑。
她父母都已经去世了,因此她是从住在伊灵[1]的姨妈那里出嫁的。婚礼前夜,就在奇普斯准备离开她姨妈家回到他的旅馆时,她故作严肃地说:“此刻有很重要的意义,你知道的——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说再见了。我觉得自己就像个刚入学的新生,即将和你一起开始第一个新学期。不过你要知道,我并不是觉得害怕——只是这一次,我充满了敬意。我该叫你‘老师’,还是称呼‘奇普斯先生’才对呢?我觉得该是叫‘奇普斯先生’吧。再见,那么再见了,奇普斯先生……”
(一路上响着马蹄声;湿漉漉的人行道边闪烁着浅绿色的煤气灯;报童叫喊着些关于南非的新闻;贝克街的福尔摩斯。)
“再见了,奇普斯先生……”
[1] 伊灵:英格兰
温和、面容严肃——这是她对奇普斯的第一印象。当奇普斯看到她会骑自行车,而且居然敢独自一人到农舍的客厅见一个陌生男人,他不禁茫然地想:这个世界是怎么了?奇普斯的脚伤令他不得不顺从于她的照顾,很快,他也明白过来自己有多么需要这份关心。她是个失业的家庭教师,只有一点积蓄。她崇拜易卜生并且拜读过他的书,她认为大学应该也为女性敞开大门,她甚至觉得女性应该有选举权。她是个激进分子,思想上更倾向于萧伯纳和威廉·莫里斯[2]的观点。那些夏日午后,在沃斯代尔山头上,她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都讲给他听。因为奇普斯不善言辞,在第一次听到这些观点时,并没有想到要反驳。那次她没有和自己的朋友一起离开,而是选择留下来陪伴奇普斯。奇普斯想,这样的一个人,还真让人手足无措。那段时间他常常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沿着山间小路去小教堂,很舒服地坐在靠墙的石凳上。他晒着太阳,看着绿意盎然的山墙,听着一个姑娘的轻声细语。嗯,奇普斯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个漂亮的姑娘。
他从没见过像她这样的姑娘。以前他总以为自己会讨厌这样的现代女性——“新女性”。而眼前的这个姑娘吸引了他,让他禁不住呆望着她沿着湖边小路骑自行车的身影。而她也一样,从没见过像他这样的人。她以前总觉得读《泰晤士报》、反对现代新风潮的中年男子一定很无趣,但是他却如此不同,她觉得这个人比自己的同龄人更让人感兴趣,更认同她的观点。她从一开始就对他抱有好感,因为他很难捉摸;因为他很有绅士风度、性格安静内敛;因为他的想法尽是让人难以忍受的七八十年代甚至更老旧的想法——但他的一切又显得那么真诚。她喜欢他还因为他棕色的眼睛和迷人的笑容。在得知他在学校的外号是奇普斯后,她说:“当然啦,如果是我,我也会叫你奇普斯的。”
一个星期还没结束,他们便深深爱上了彼此。在奇普斯的扭伤痊愈之前,他们就考虑订婚了。在秋季学期开学前一周,他们便在伦敦结婚了。
[1]沃斯戴尔:英国著名旅游胜地,以攀岩运动著称。(译注)
[2]威廉·莫里斯:19世纪英国设计师、诗人、早期社会主义活动家及自学成才的工匠。他是一位积极的社会主义者,主张社会平等和反对压迫,但在其晚年却出现了矛盾的现象。(译注)
第五章
住在威克特太太家的时间里,奇普斯在半梦半醒之间会回想起那段日子。他总是会低头看着自己的双脚,捉摸到底是哪只脚为自己立下功劳来着。许多重要事情的起因都是一些琐碎小事,比如扭伤脚就是这样一件重要的小事,让人无从追忆。他此刻仿佛再次见到了大山墙壮美的山峰(自那次起他再也没去过湖区),再次看到了碎石坡下灰色的沃斯特湖;他好像又闻到雨后清新空气的味道,再次沿着弯曲的小路穿过斯蒂黑德。记忆中的画面日久弥新——那时候令人眩晕的幸福、在河边散步的夜晚、她爽朗的声音、欢乐的笑声,她一直都是一个快乐的人。
他们俩曾在一起急切地计划着未来。奇普斯很认真地考虑过婚姻这事,甚至还感到一丝敬畏——她到布鲁克菲尔德来应该不成问题,其他老师不也都结婚了嘛;她还很喜欢孩子,她告诉过他这点,她喜欢和他们一起生活。“噢,奇普斯,我真高兴你是个老师。我曾担心你是个律师、股票经纪人、牙医、或是在曼彻斯特做棉花生意的商人。当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我就是这么想的。能在学校当老师太与众不同,太重要了,你不觉得吗?老师可以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的下一代人……”
奇普斯说他没这么想过,或者说,不常这么想。他只是尽力而为,不管哪一行,人人都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工作的。
“是的,当然了,奇普斯。我就是喜欢你能坦率地说出如此简单的道理。”
想到这里,奇普斯清楚地记得一件事。有一天早晨,他因为某个原因,开始妄自菲薄起来,不断地贬低自己的作为,痛苦地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他告诉凯瑟琳自己平凡的学历和时常处理不好的课堂秩序,他觉得自己肯定没机会升职,完全配不上年轻有理想的女孩儿。听他说完后,她只是笑了笑。
她父母都已经去世了,因此她是从住在伊灵[1]的姨妈那里出嫁的。婚礼前夜,就在奇普斯准备离开她姨妈家回到他的旅馆时,她故作严肃地说:“此刻有很重要的意义,你知道的——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说再见了。我觉得自己就像个刚入学的新生,即将和你一起开始第一个新学期。不过你要知道,我并不是觉得害怕——只是这一次,我充满了敬意。我该叫你‘老师’,还是称呼‘奇普斯先生’才对呢?我觉得该是叫‘奇普斯先生’吧。再见,那么再见了,奇普斯先生……”
(一路上响着马蹄声;湿漉漉的人行道边闪烁着浅绿色的煤气灯;报童叫喊着些关于南非的新闻;贝克街的福尔摩斯。)
“再见了,奇普斯先生……”
[1] 伊灵:英格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