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分类: txts3
一本本优秀、出色的作品。
——李弘祺(美国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
在麦克尼尔的书中,各种文明总是在相互作用,并同周围的非文明社会群体彼此影响。他认为,这种涉及技术、文化和经济交换(如贸易)等领域的接触是导致各文明内部演变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邵东方(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
麦克尼尔治学严谨勤奋,著述宏富,耄耋之年尚笔耕不辍,对文明史的关注与研究是其史学成就中的重要特征之一。从一定程度上讲,麦氏史学成就即得益于他对文明和文明史深刻而独到的认识。
——王晋新(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教授)
中文版序言
本书初版于1967年。我父亲威廉·麦克尼尔打算把它作为1963年出版的《西方的兴起》(也即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简体中文版)的教材版。《世界史》的篇幅比《西方的兴起》短小得多,虽然比他在世界历史领域所作的最后努力《人类之网》(2003年出版)的篇幅要大得多。
本书的写作目的是让学生容易理解其内容和思想。其中几个部分是在全家去加拿大东部的爱德华王子岛度假的帐篷里写作的。这个小岛是我父亲的出生之地,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1964年夏天,他带着全家在那里度假一个月。母亲每天带着我的姐姐、妹妹、哥哥和我去海边,而父亲则用打字机在我们身后的帐篷里写作。
威廉·麦克尼尔于1917年出生于加拿大的温哥华,他的父亲是一位历史学家。他从小就显示出对历史学的兴趣,年轻时就立志要撰写世界历史。20世纪30年代,他读到了阿诺德·J·汤因比的三卷本《历史研究》,被它深深地吸引。汤因比的著作涉及全球各地,时间跨越几千年,提供了完整的人类历史。这在当时是非同寻常的,与威廉·麦克尼尔接受的历史学教育形成鲜明的对照。当时的历史学局限于欧洲和现代美国史。但是汤因比还考察了中国、印度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千年历史。我父亲当时20多岁,就立志将来也要写汤因比那样的历史学著作。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服兵役,他被耽误了几年时间。当他20世纪50年代开始撰写时,他更清楚地认识到,汤因比强调世界文明的隔离是错误的。他认为文明之间一直是相互联系的,这些联系常常是社会变化的通衢。这种认识成为《西方的兴起》和《世界史》的指导原则。
在美国,直到20世纪60年代,历史学专业仍然对世界历史持怀疑态度。名牌大学都不教授世界历史课程。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历史研究的方法是更专业化。他们认为历史研究最合适的单元是民族国家,或者至多是大洲的历史。
在芝加哥大学教授世界历史的威廉·麦克尼尔是极少数的例外。他在课程中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就是你现在拿在手中的,这种教学经验有助于他得知如何过几年就修订一次。像所有的教材作者一样,他试图根据最新研究和解释修订,使它跟上时代。但是他的主要观念贯穿本书的各个版本。
在世界历史教学方面,他不是孤独的。社区大学、两年制大专及一些州立大学也开设世界历史课。这些院校的名望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低于名牌大学。但是它们的课程设置不那么保守。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院校的移民学生越来越多,他们(或者他们的父母)是出生于墨西哥、韩国、中国台湾、菲律宾、古巴和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这些学生常常对世界历史比对欧洲历史更感兴趣。此后几十年中,美国大专院校里移民和移民后代的比例不断增大,教授世界历史的合理性也不断增强。最终,美国有数千所大专院校、高中开设了世界历史课程。现在美国每年至少有25万学生学习世界历史课程。教师们可以选择的教材多达24种,但是很多教师仍然喜欢选用麦克尼尔的《世界史》。
21世纪,随着世界被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知识的合理性进一步增强。对中国来说,非洲和中东现在比50年或100年前显得更加重要,拉丁美洲也是如此。中国学生前所未有地需要世界历史教育。本书是由一位世界历史的先驱性历史学家所编写,在这方面将能给你提供帮助。
J·R·麦克尼尔
(著名历史学家、W·H·麦克尼尔之子)
第四版前言
一本书能够行销30多年,一定有其原因。本书的两个特点也许可以解释它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强的生命力:首先,正如初版“前言”所解释的,它从一个简单的视角出发,对于世界历史的叙述一以贯之,容易理解;其次,与其他大多数教科书相比,它尤为清晰简洁。
正如最初所设想的,这本书一定要写得简单明了。因为,《世界史》起初是作为《世界历史选读》(Readings in World History,10卷,牛津大学出版社,1968~1973年)的配套读物,目的是让学习世界史的学生们可以借助这些选读材料来深入地了解人类的过去,同时,有一本篇幅适中的简便教科书提供给他们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样一来,不同的观点就能够扩大和丰富这些材料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历史视域,学生们就有可能不依赖于任何一个导师的意见,开始形成他们自己的理解。
也许,这是对学生们能够做什么和愿意做什么的过于乐观的看法。无论如何,只
——李弘祺(美国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
在麦克尼尔的书中,各种文明总是在相互作用,并同周围的非文明社会群体彼此影响。他认为,这种涉及技术、文化和经济交换(如贸易)等领域的接触是导致各文明内部演变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邵东方(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
麦克尼尔治学严谨勤奋,著述宏富,耄耋之年尚笔耕不辍,对文明史的关注与研究是其史学成就中的重要特征之一。从一定程度上讲,麦氏史学成就即得益于他对文明和文明史深刻而独到的认识。
——王晋新(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教授)
中文版序言
本书初版于1967年。我父亲威廉·麦克尼尔打算把它作为1963年出版的《西方的兴起》(也即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简体中文版)的教材版。《世界史》的篇幅比《西方的兴起》短小得多,虽然比他在世界历史领域所作的最后努力《人类之网》(2003年出版)的篇幅要大得多。
本书的写作目的是让学生容易理解其内容和思想。其中几个部分是在全家去加拿大东部的爱德华王子岛度假的帐篷里写作的。这个小岛是我父亲的出生之地,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1964年夏天,他带着全家在那里度假一个月。母亲每天带着我的姐姐、妹妹、哥哥和我去海边,而父亲则用打字机在我们身后的帐篷里写作。
威廉·麦克尼尔于1917年出生于加拿大的温哥华,他的父亲是一位历史学家。他从小就显示出对历史学的兴趣,年轻时就立志要撰写世界历史。20世纪30年代,他读到了阿诺德·J·汤因比的三卷本《历史研究》,被它深深地吸引。汤因比的著作涉及全球各地,时间跨越几千年,提供了完整的人类历史。这在当时是非同寻常的,与威廉·麦克尼尔接受的历史学教育形成鲜明的对照。当时的历史学局限于欧洲和现代美国史。但是汤因比还考察了中国、印度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千年历史。我父亲当时20多岁,就立志将来也要写汤因比那样的历史学著作。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服兵役,他被耽误了几年时间。当他20世纪50年代开始撰写时,他更清楚地认识到,汤因比强调世界文明的隔离是错误的。他认为文明之间一直是相互联系的,这些联系常常是社会变化的通衢。这种认识成为《西方的兴起》和《世界史》的指导原则。
在美国,直到20世纪60年代,历史学专业仍然对世界历史持怀疑态度。名牌大学都不教授世界历史课程。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历史研究的方法是更专业化。他们认为历史研究最合适的单元是民族国家,或者至多是大洲的历史。
在芝加哥大学教授世界历史的威廉·麦克尼尔是极少数的例外。他在课程中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就是你现在拿在手中的,这种教学经验有助于他得知如何过几年就修订一次。像所有的教材作者一样,他试图根据最新研究和解释修订,使它跟上时代。但是他的主要观念贯穿本书的各个版本。
在世界历史教学方面,他不是孤独的。社区大学、两年制大专及一些州立大学也开设世界历史课。这些院校的名望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低于名牌大学。但是它们的课程设置不那么保守。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院校的移民学生越来越多,他们(或者他们的父母)是出生于墨西哥、韩国、中国台湾、菲律宾、古巴和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这些学生常常对世界历史比对欧洲历史更感兴趣。此后几十年中,美国大专院校里移民和移民后代的比例不断增大,教授世界历史的合理性也不断增强。最终,美国有数千所大专院校、高中开设了世界历史课程。现在美国每年至少有25万学生学习世界历史课程。教师们可以选择的教材多达24种,但是很多教师仍然喜欢选用麦克尼尔的《世界史》。
21世纪,随着世界被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知识的合理性进一步增强。对中国来说,非洲和中东现在比50年或100年前显得更加重要,拉丁美洲也是如此。中国学生前所未有地需要世界历史教育。本书是由一位世界历史的先驱性历史学家所编写,在这方面将能给你提供帮助。
J·R·麦克尼尔
(著名历史学家、W·H·麦克尼尔之子)
第四版前言
一本书能够行销30多年,一定有其原因。本书的两个特点也许可以解释它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强的生命力:首先,正如初版“前言”所解释的,它从一个简单的视角出发,对于世界历史的叙述一以贯之,容易理解;其次,与其他大多数教科书相比,它尤为清晰简洁。
正如最初所设想的,这本书一定要写得简单明了。因为,《世界史》起初是作为《世界历史选读》(Readings in World History,10卷,牛津大学出版社,1968~1973年)的配套读物,目的是让学习世界史的学生们可以借助这些选读材料来深入地了解人类的过去,同时,有一本篇幅适中的简便教科书提供给他们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样一来,不同的观点就能够扩大和丰富这些材料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历史视域,学生们就有可能不依赖于任何一个导师的意见,开始形成他们自己的理解。
也许,这是对学生们能够做什么和愿意做什么的过于乐观的看法。无论如何,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