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有少数世界史教师使用10卷本《世界历史选读》,因此,这些资料不久就停止印刷了,而计划中的一套世界历史图片资料集,则未能出版。不过,这本《世界史》教科书却不温不火,销量稳定,年复一年,总能发现足够的购买者,可以让牛津大学出版社有理由继续销售它。但是1978年刊行本书第三版之后,一直没有再修订。所以,到1997年,本书最后一章的内容已经过时了,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决定推出新版,更新相关内容。
因此,这次修订的成果就是:全新的第30章,并附上了最新的地图;后面,第四部分的进一步阅读书目也作了适时的更新。
一旦写到近期发生的历史事件,观点问题总是会显得十分敏感,正如本书1978年版的最后一章已经过时了一样,今日的世界变化如此之速,新加的这一章早晚也会变得不尽如人意。尽管如此,我仍然想努力延长这一章的“保质期”,对于那些基础的、根本性的变化给予特别关注,而尽量少纠缠于细节。
而且,努力描绘出整个广阔世界的近期历史的关键之处,是个人判断力的一种锻炼——显而易见,而且不可避免。对古代历史的叙述也是如此,不过,史学研究的悠久传统可以指引我们通往久远历史的路径,与之相反,我们自己的时代却因为年代太近,难以达成共识。因此,历史学家处理近期事件的时候,有很大的自由度;故而,新撰第30章是否成功地刻画了这个世界,这个我们与许多其他民族和文化的人共同分享——尽管不是那么地舒心如意——的世界,就有待于他人的判断了。
W·H·麦克尼尔
于康涅狄格州科勒布鲁克
1998年4月

前言
从史前时代和原始人时代一直到整个的人类历史,有过各种各样的人类社会,它们因为生活方式的差异而互不相同,而且数量极多。文明,指的是非同寻常的大型社会,把千百万人组合在一种松散但清晰的生活方式之中,地域覆盖数百乃至数千公里,而其时间跨度,相比个人的寿命,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正因为范围广、时间长,文明也就必然数量不多。实际上,从人类社会第一次达到文明的复杂程度及其规模的时代开始算起,在旧大陆上,曾经共同存在过的主要文明传统只有四个;而在新大陆,美洲印第安人的发展程度一直比较弱小和落后,在那里曾经出现过的不同的文明不超过三个。
这些因素使得我们可以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作一番概览。当然,为了在头脑里面同时把握在广袤大地上的不同地方发生的各种事件,我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现实的某些方面上,而忽略另外一些方面。当我们研究人类历史上更为细致的某些侧面的时候,也是如此。比如说,想想每一个城镇和村庄,它们的地方特性,在我们标准的民族历史里,都被无情地略去了!就像制图一样,任何比例尺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只能表现一定数量的细节。信息过多,会使整体变得模糊;而信息过少,又会丧失历史的真实感,掩盖人类经验中那种开放的新奇性。19世纪的历史学家们建立了至今仍然受到普遍赞成的民族历史框架;而在20世纪,就何谓“西方文明史”这一问题,美国历史教科书的作者们也达成了大致的共识。但是何谓世界史,还没有出现一致认同的标准。什么该省略,什么该留意,在这些问题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正因为有这些意见分歧,撰写这样一本简明的人类历史,似乎有其合理之处。拙作《西方的兴起》(芝加哥,1963年)一书获得了成功,让我有理由相信,一部更简短的作品将会使我个人的整体世界史观更容易被学生和普通读者接受。我的这种世界史观,尽管不完美,但优点一以贯之、清晰明了,能够被掌握、被记住,过后可以回味。
本书的构架观念很简单,亦即:在任何一个时代,世界各文化之间的平衡都会轻易地被打破,扰动可能来自一个或多个文化中心,那里的人们成功地创造了魅力非凡或强大有力的文明。进而,它们的邻居,抑或邻居的邻居,被诱惑或被迫使去改变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有时候是直接移植一些技术或观念,但更多的情况,是加以调整和改变,以便更为顺利地适应当地的环境。
在连续几个时代里,对世界造成这种扰动的主要的文明中心有所不同。因此,首先要研究最初的一个或几个扰动中心,然后考察对文化创造的主要中心所产生的革新,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在(往往是二手或三手)认识或体验之后,做出了怎样的反应或反抗,进而,我们就有可能对世界历史的各个阶段进行概括。
从这一视角来看,地理环境,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通路线,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有关古代的交往关系,现存的文献记载有时会暧昧不清,但考古学、科学技术和艺术史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本书的撰写始于1964年夏天,1965年夏天我又作了修改;1970年夏天,为了出第二版,我再次修订,极大扩充了最后一部分的内容。1978年的第三版有几处相对较小的变化,包括了新的考古发现和其他新资料。为本书的拟稿,以及为试验性的世界历史课程复制阅读材料,卡内基公司提供了部分资助。我特别感谢芝加哥大学的约翰·A·威尔逊(John A.Wilson)教授,他阅读了本书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