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游龙

分类: qsxs

加入书架
把小时,然后就会到村头哭上个把小时,再回家叫小李凡去找父亲回来,小李凡当然无法把父亲找回来,所以每天母亲都会骂他不孝,有时还会揍他一顿狠的。那段时间对小李凡来说是不堪回首的,就象从幸福的天堂一下子堕落到阴森的地狱,父亲慈祥的笑脸没有了,牵着小手看太阳落山的情景也没有了,家中只有母亲越来越瘦的身影和发病时无休止的哭声和骂声,在好心的邻居大婶的开导下,小李凡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好象长大了几岁,他懂得去承担家务、去做饭做菜、去打柴挑水,也懂得了不去顶撞母亲,并在母亲发病时去野外转转回来给母亲一个善意的谎言,一个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一个不满12岁的孩子,头顶上不再有晴朗的蓝天,日子如何过下去?山村里的人是纯朴的,人情味是最浓的,尽管每个家庭都不宽裕,但好心的乡亲们仍然尽心尽力地关照着这对苦难的孤儿寡母。

日子又恢复了平静,小李凡在离家十里的镇中学读着初中,母亲的病情也慢慢好转,时间是最好的药物,不管痛苦来得多么猛,总是可以抹平的,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母亲的病情稳定是所有靠背村人共同的心愿,在这个心愿一天天实现的时候,全村人在言谈中露出了欣慰。但死了男人的妻子、没有父亲的孩子、没有顶梁柱的家庭毕竟是悲哀的、是艰难的,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物质生活明显与其他人家有差距。12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衣服转眼间就缩水了,于是,小李凡就穿着心灵手巧的母亲用他父亲的衣服改装的新式旧衣读过初二、初三,母亲含着热泪对李凡说:“孩子,你父亲走后,我们家穷,但我们人穷志不穷,你身上穿的是你父亲的衣服,你父亲每天都在你身边看着你,你要好好地读书,将来走出这个穷山沟,好好干一番大事业。只是,靠背村的人是好人,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可能早就垮了,将来出息了,别忘了他们!”这番话让小李凡有了平生第一次的失眠:我这一生应该怎么过?时年15岁的小李凡并没有就人生大事想透彻,不过有一点倒是很明白:没有知识什么都是白搭!所以当务之急是读书,认真学好书本知识,考上县一中,将来考取大学,学得更多的知识再想一生的大事。在大多数学生还停留在家长催、教师逼的时候,李凡从不要老师操心,每天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还千方百计地寻找课外读物来丰富知识面,因为他知道:要达到母亲所说的“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行,因为自己天资并不特别聪慧,充其量也就是中等水平,而且因为小学是在靠背村小学上的,条件太差,自己的基础并不牢,与其他人相比,自己根本不占优。“我的优势只有一点:我可以比他们更吃苦!因为我经历过苦难。”他对自己说。

顺风镇中学有一个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象李凡一样,我们老师都可以整天去喝咖啡。”在学生素质和成绩与教师教学评价以及待遇日益相关的年代,这样的一个好学生,没有理由不被老师宠爱,李凡又一次成了宝贝,他的生活在这一片新的天地里翻开了新的篇章。在几个月后的中考中,李凡以全校第一的总成绩被丰城县第一中学录取,县一中几位领导看了李凡平时的考试成绩、听了他无可争议的好名声后,马上拍板:该同学到一中后,继续享受学杂费减免的政策。这一消息让李凡的母亲着实松了一口气,她对儿子的学习向来不担心,只是家中实在是太困难,如果不减免学杂费,她真不知道应该怎么样才能让儿子完成学业,这下好了。这位善良而苦难的母亲摘下菜园里的黄瓜、扁豆挨家挨户上门感谢县一中的几位领导,让这些领导深切体会到了一个母亲的心声而不忍心拒绝她的一番好意。

高中生活是紧张的,特别是农村来的孩子。

丰城县是一个民风淳朴、封建闭塞的山区县,上学就是为了读书,这一点没有争议,而第一中学更是以学风正、纪律严明闻名于全县。在学习的氛围下,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去学习,只有少数一些家住城关、家庭条件好或者已经找好了不用上大学就可以去上班的好工作的同学才把读高中当作长大成人之前的一件调味品,在成人之前抓紧最后的时候尽情享受。张勇就是其中的代表。张勇的父亲张天礼是全县的风云人物,第一个开超市、第一个开小汽车,据说每月往张勇的存折上存入5000元,已经存了两三年了,从不间断。李凡从小到大,还从没有亲手触摸过100元面值的钞票,真的很难想象一个月5000元存款是个什么概念,而且还是在校的一个高中生。张勇是打算混个高中毕业文凭就去帮父亲打理生意的,所以他根本就没想过去吃苦,去读书,(当然,在他们心目中,读书自然是枯燥乏味的)。所以,他整天和另外几个同学一起吃喝玩乐,在校园里呼啸来去,快乐逍遥。当然,和他一起的也不是普通人,一个是副县长的公子,一个是城建局局长的公子,一个县农行行长的公子,个个都是家大势大,这几个人在学校也并不是无恶不作,只是上课旷点课、言语上调戏一下漂亮的女生以及动手调教一下一些不听话的同学,也没有太大的劣迹。再加上老师深知这些人的背景,所以本着教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