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侧面Ⅱ:近代史疑案的另类观察》
分类: txts3
、大副等,自应先行奏请抚恤,以慰忠魂,致远管带提督衔记名总兵借补中军中营副将噶尔萨巴图鲁邓世昌……争先猛进,死事最烈,拟请旨将邓世昌……交部从优议恤,邓世昌首先冲阵,攻毁敌船,被溺后遇救出水,自以阖船俱没,义不独生,仍复奋掷自沉,忠勇性成,一时称叹……”</b>
<b>李鸿章在奏折里对邓世昌殉国过程的描述,翻译成现代汉语总结后是如下的意思:</b>
<b>“邓世昌落水之后,被战友救了上来,但是,邓世昌说:‘整只舰艇都沉没了,我没有独自求生的道理。’说完,邓世昌重新跳入海中自沉身亡。”</b>
<b>读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b>
<b>1.李鸿章不是现场见证人,他的奏折所述,要么出自部下的报告,要么出自自己的猜想。</b>
<b>2.李鸿章这份奏折是要建议光绪皇帝从优抚恤邓世昌,为了这个目的,</b><b>当然是将邓世昌之死,写得越壮烈越好。</b>
<b>3.邓世昌是李鸿章的部下,邓世昌殉国越壮烈,李鸿章的脸面越有光,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已经没有脸面对朝廷,唯有奋力描述自己部下将士的忠勇,以向皇帝表明:我已经尽力了,我的部下们也已经尽力了,这次打败仗,实在不是我的责任。</b>
<b>从这样的动机和背景看来,李鸿章奏折里面所描述的邓世昌殉国过程,是不能完全置信的,至少不能独自成为信史,而必须有待佐证。</b>
<b>所以,我们再来看看,当年北洋舰队老兵的说法。</b>
<b>知名历史学者戚其章,在其所著《北洋舰队》中,收录了两份描述邓世</b><b>昌殉国过程的水手证言,其中一份是“来远舰”老水手谷玉霖,他是这样说的:</b>
<b>“邓管带(邓世昌)见致远(舰)行将沉没,不肯独生,愤然投入海中,他平时所养的爱犬鸣叫,急跳入海中救主人,转瞬间衔住邓管带的发辫将他拖出水面,这时,搭救落水官兵的鱼雷艇也赶来,艇上水手高呼:‘邓大人,快上扎杆!’邓管带用手示意,不肯苟生,跟狗一起没入水中。”</b>
<b>可见,依据这位老水手谷玉霖的说法——是狗将邓世昌“托出水面”的。</b>
<b>可是,一只狗可以用它自己的力量游泳救出一个大男人,这只狗需要有多大?它需要有多大的力量?如果它有这样大的力量,它又何至于被邓世昌抱住沉入水中而挣脱不了邓世昌?这二者恐怕是矛盾的。</b>
<b>还有一点要注意的,谷玉霖是“来远舰”上的水手,而邓世昌是“致远舰”上的管带,换言之,谷玉霖并不在“致远舰”的事发现场,可见,这篇证言所讲的,只是谷玉霖听来的,而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b>
<b>我们再来看看北洋水师“来远舰”的另一位老水手——陈学海的证言:</b>
<b>“邓船主(邓世昌)是自己投海的,他养的一条狗叫太阳犬,想救主人,跳进水里咬住了邓船主的发辫,邓船主看船都沉了,就按住太阳犬一起沉到水里了。”</b>
<b>可是,陈学海也是“来远舰”上的水手,也不是“致远舰”沉没现场的见证人,他的说法和谷玉霖一样,应该也是听来的。</b>
<b>我们再看《清史稿》。</b>
<b>《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七</b><b>·</b><b>邓世昌》对邓世昌的殉国过程,描述如下:</b>
<b>“……锅船裂沉。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拒弗上,缩臂出圈,死之……”</b>
<b>《清史稿》这篇邓世昌殉国记,翻译成现代中文,是如下的意思:</b>
<b>“……致远舰的锅炉爆炸,舰艇下沉,邓世昌抱着一个救生圈,没有沉没,丁汝昌命令其他战友去救他,邓世昌拒绝上船,将身体缩出救生圈,沉海殉国……”</b>
<b>可见,《清史稿》的这篇记录,则大不一样:这里的邓世昌,首先是抱着救生圈,暂时还没想着要死,见到战友来救自己,才突然想起自己要殉国,于是,邓世昌猛然挣开救生圈自沉殉国。</b>
<b>而至于他的那爱犬——太阳犬,在《清史稿》里面并没有出现。</b>
<b>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份证言:</b>
<b>当年在“镇远舰”上当大副的美籍清军水兵马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事后写了一篇回忆录,名为《The Battle of the Yalu》,中文可译为:《鸭绿江边的海战》。</b>
<b>马吉芬在其文中,是这样讲述邓世昌的殉国过程的:</b>
<b>“Captain Tang had a large dog of a most vicious temper,unruly attimes even with his master.After the ship sank Captain Tang,who could not swim,managed to get to an oar or some small piece of wood-enough to have supported him had not his dog swum t
<b>李鸿章在奏折里对邓世昌殉国过程的描述,翻译成现代汉语总结后是如下的意思:</b>
<b>“邓世昌落水之后,被战友救了上来,但是,邓世昌说:‘整只舰艇都沉没了,我没有独自求生的道理。’说完,邓世昌重新跳入海中自沉身亡。”</b>
<b>读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b>
<b>1.李鸿章不是现场见证人,他的奏折所述,要么出自部下的报告,要么出自自己的猜想。</b>
<b>2.李鸿章这份奏折是要建议光绪皇帝从优抚恤邓世昌,为了这个目的,</b><b>当然是将邓世昌之死,写得越壮烈越好。</b>
<b>3.邓世昌是李鸿章的部下,邓世昌殉国越壮烈,李鸿章的脸面越有光,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已经没有脸面对朝廷,唯有奋力描述自己部下将士的忠勇,以向皇帝表明:我已经尽力了,我的部下们也已经尽力了,这次打败仗,实在不是我的责任。</b>
<b>从这样的动机和背景看来,李鸿章奏折里面所描述的邓世昌殉国过程,是不能完全置信的,至少不能独自成为信史,而必须有待佐证。</b>
<b>所以,我们再来看看,当年北洋舰队老兵的说法。</b>
<b>知名历史学者戚其章,在其所著《北洋舰队》中,收录了两份描述邓世</b><b>昌殉国过程的水手证言,其中一份是“来远舰”老水手谷玉霖,他是这样说的:</b>
<b>“邓管带(邓世昌)见致远(舰)行将沉没,不肯独生,愤然投入海中,他平时所养的爱犬鸣叫,急跳入海中救主人,转瞬间衔住邓管带的发辫将他拖出水面,这时,搭救落水官兵的鱼雷艇也赶来,艇上水手高呼:‘邓大人,快上扎杆!’邓管带用手示意,不肯苟生,跟狗一起没入水中。”</b>
<b>可见,依据这位老水手谷玉霖的说法——是狗将邓世昌“托出水面”的。</b>
<b>可是,一只狗可以用它自己的力量游泳救出一个大男人,这只狗需要有多大?它需要有多大的力量?如果它有这样大的力量,它又何至于被邓世昌抱住沉入水中而挣脱不了邓世昌?这二者恐怕是矛盾的。</b>
<b>还有一点要注意的,谷玉霖是“来远舰”上的水手,而邓世昌是“致远舰”上的管带,换言之,谷玉霖并不在“致远舰”的事发现场,可见,这篇证言所讲的,只是谷玉霖听来的,而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b>
<b>我们再来看看北洋水师“来远舰”的另一位老水手——陈学海的证言:</b>
<b>“邓船主(邓世昌)是自己投海的,他养的一条狗叫太阳犬,想救主人,跳进水里咬住了邓船主的发辫,邓船主看船都沉了,就按住太阳犬一起沉到水里了。”</b>
<b>可是,陈学海也是“来远舰”上的水手,也不是“致远舰”沉没现场的见证人,他的说法和谷玉霖一样,应该也是听来的。</b>
<b>我们再看《清史稿》。</b>
<b>《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七</b><b>·</b><b>邓世昌》对邓世昌的殉国过程,描述如下:</b>
<b>“……锅船裂沉。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拒弗上,缩臂出圈,死之……”</b>
<b>《清史稿》这篇邓世昌殉国记,翻译成现代中文,是如下的意思:</b>
<b>“……致远舰的锅炉爆炸,舰艇下沉,邓世昌抱着一个救生圈,没有沉没,丁汝昌命令其他战友去救他,邓世昌拒绝上船,将身体缩出救生圈,沉海殉国……”</b>
<b>可见,《清史稿》的这篇记录,则大不一样:这里的邓世昌,首先是抱着救生圈,暂时还没想着要死,见到战友来救自己,才突然想起自己要殉国,于是,邓世昌猛然挣开救生圈自沉殉国。</b>
<b>而至于他的那爱犬——太阳犬,在《清史稿》里面并没有出现。</b>
<b>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份证言:</b>
<b>当年在“镇远舰”上当大副的美籍清军水兵马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事后写了一篇回忆录,名为《The Battle of the Yalu》,中文可译为:《鸭绿江边的海战》。</b>
<b>马吉芬在其文中,是这样讲述邓世昌的殉国过程的:</b>
<b>“Captain Tang had a large dog of a most vicious temper,unruly attimes even with his master.After the ship sank Captain Tang,who could not swim,managed to get to an oar or some small piece of wood-enough to have supported him had not his dog swum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