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恩怨两千年》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的一个郡,设立于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的时候,跟今天的北京上海一样,算是大汉帝国神圣不可分割的固有领土,在那一年设立的总共有四个郡,全都在朝鲜半岛上,除乐浪之外,剩下的三个分别叫做临屯郡(韩国江原道)、真番郡(首尔附近)和玄菟郡(朝鲜咸镜南北道及中国吉辽两省一带),而在乐浪郡北面,玄菟郡境内,还存在着一支赫赫有名的独立割据——高句丽。
话说在西汉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一个叫朱蒙的濊貊族(朝鲜族前身)人在今天的辽宁省东部占山为王,建立了政权,由于他占的这地方在那会儿归玄菟郡下设的高句丽县管,所以后来包括朱蒙本人在内的各类人等都把这个政权称之为高句丽国。
也就是说,高句丽的发源地是在中国境内。
这个国家从建立伊始,就不曾过过一天的安生日子,汉朝方面自然要剿他,不然以后是个人就敢在大汉国土内自立为王,那还了得,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也不怎么待见他,毕竟地方就这么大,你来就等于是在抢人土地夺人饭碗,实在是留不得,故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朱蒙的高句丽国都是过着一种且战且走的生活。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朱蒙之子琉璃明王在原来的地方实在是待不下去了,不得已将王城迁至国内城(吉林省境内),同时遣使汉朝,表示自己其实就是个苦人儿,难得祖坟冒烟有了点基业,希望你们就别再扼杀了,我高句丽愿意称臣纳贡,效忠大汉。
此时的西汉王朝已经进入了末期,到了一个国力大不如从前的地步,即便想管各种边疆的乱臣贼子也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便认可了高句丽的王权,而琉璃明王似乎也认识到了这点,所以在刚站稳脚跟后不久便趁着这个当儿开始了扩张之路,很快便把国土扩大了数倍,吞并了东北好几个部落,一直把国界线从吉林画到了辽宁。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高句丽见风使舵,转而向新称臣。
到了刘秀灭王莽,建东汉的那会儿,北方局势已经是一塌糊涂,高句丽不断出兵侵攻辽东、乐浪等地,占了大片的地盘还意犹未尽,仍然想着继续扩张。
于是在建武四年(公元28年),忍无可忍的辽东太守率军大举反攻,在动了真格的中国人面前,高句丽很快就失去了抵抗能力,首领大武神王只好学他祖宗,再度放弃王城,退到了丸都山城(今吉林境内),死守了三个月,熬到了汉军没粮,这才侥幸逃过了灭顶之灾。
之后,双方又和和打打了好几十年,最终在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双方罢兵议和,刘秀封时任高句丽首领的大武神王之弟闵中王解邑朱为高句丽国王,同时还把清川江(朝鲜境内)以北的土地封给了高句丽,打这时候起,这国家才算是真正地和朝鲜半岛扯上了边儿。
尽管近百年来东北那边一直闹得挺厉害,可说实话跟其他国家却关系不大。像日本,除了有几年乐浪被高句丽骚扰得太厉害实在没法靠岸下船之外,他们基本上还是做到了隔个几年或是十来年就来朝贡一次,虽然过来上贡的不见得都是同一个部落,但中国人也分不清谁是谁,只知道倭人今年又来了,大家一起去码头迎客便是。
这也就是为什么刘秀会非常淡定地接待那伙人的主要原因之一了,不然你认为一帮穿着打扮都和原始部落无异的可疑家伙们,有可能这么大摇大摆地走进洛阳城,然后轻而易举地让人相信他们是外交使者而不是恐怖分子,同时还受到了皇帝陛下的亲切接见甚至一起坐下来吃一顿饭吗?
再怎么说也是九五至尊,不是老相识谁肯见你呢?
宴会上,皇帝陛下亲切地问着客人们,饭菜是不是可口?旅途是不是顺利?这几年家乡的收成还好吧?
使者们恭恭敬敬地回答说,饭菜很可口,旅途很顺利,托了大皇帝您的福,我们倭国这些年来风调雨顺,一切都好。尤其是去年,更是取得了百年一遇的大丰收。这不,特地给您带了点咱家特产的大米和刚晒好的鱼干,算是孝敬。
刘秀点头微笑,同时还表示,你们也挺不容易,吃完了饭就下去领赏吧,我们大汉早就为你们准备好了丰厚的回礼。
当刘秀说完这句话之后,便很自然地又拿起了筷子夹菜开始吃饭,带头的那个使者突然把手上的碗碟往小案子上一放,然后起身离座,径直走到刘秀的跟前,跪了下来,说皇帝陛下,我们不要回赏。
那你们要什么?
我们只想和高句丽一样,向大汉称臣,做大汉领下的一藩。
刘秀被酒呛了一下,他没想到对方提出的居然是这么个要求。
高句丽之所以肯称臣,不是他们愿意,而是被历代汉朝帝王给打出来的结果,现如今这倭奴国,虽说看着是穷了点儿,落后了点儿,可好歹也是君威一方,没病没灾的又何必自降身价,去当他国之臣呢?
不明就里的刘秀自然是这么想的。只不过看那奴国的使者态度异常坚决,大有一副你不让我跟你混我就住在洛阳不回去的架势,所以他以为对方这是诚心前来投靠,于是便当场点头拍板,表示这事我同意了,现在大家先吃饭,一切具体事宜等吃饱喝足了之后再详细讨论。
经过大汉百官外加刘秀的集体磋商,最终决定给倭奴国首领封个王,叫做倭奴国王,性质是大汉皇朝下属的一个藩国。
应该讲这已经是一种给足了面子的行为了,要知道数千年来作为中国头号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