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明
分类: qsxs
,脸上露出几分铁青之色,看起来非常排斥吃人肉,但是看了看手下的众人,尤其是面黄肌肉的七八位,眼中皆露出几分绿光,看起来是饿的狠了。
而自己的十来位心腹兄弟,虽然还吃不饱饭,但是也不至于饿死,看起来也有些排斥吃人肉,其中的几位兄弟,还露出几分不忍之色。
下山虎心中转了几转,心里想道:“那小子只是顺便碰到的肉票,不明不白的出现在这破庙里,就连衣服也没有穿一件,看来是不知道哪里的富家公子,被绿林朋友劫了道,扔在这间破庙里,被几位兄弟绑在棍子上。”
“这小子只是外人,与我们非亲非故,何苦为了这点小事,违逆众多兄弟的意思。”
“况且这世道看起来越来越艰难,粮食越来越难以寻觅,为了活命,只怕自己都要吃人肉了,谁又能出淤泥而不染,何苦故作高尚,引来兄弟们的埋怨。”
下山虎想到这里,狠了狠心,点了点头,开口说道:“就依众兄弟的意思,弟兄们打些水来,将这小子冲洗干净,吃了这两脚羊,再去董家堡。”
下山虎等人的谈话,刘宣一字不落的听在耳中,当听到下山虎要将自己当做两脚羊时,刘宣差一点吓的屎尿齐流。
在古代,两脚羊是一种极端血腥残暴的事情,就是指被当做食物的人,其中老瘦男子叫做‘饶把火’,妇女少艾者名叫不羡羊,小儿孩童名叫合骨烂,这样的惨剧,只有在民不聊生之时,才会经常出现。
听到自己就要被当做两脚羊,刘宣双腿不住的发抖,终于不敢装晕,大声高呼道:“大王饶命,大王饶命,看在同乡故里的份上,救一救小弟这个落难之人吧。”
注释⑴:“国家自庚戌以来,北击胡,东挂倭,西灭哱,南平播,节年不闻以盗为苦也。间即桴鼓时闻,皆谓鼠窃不足虑,而不知秦之亡非以陈胜乎?汉之亡非以张角乎?唐之亡非以黄巢乎?天以水旱开其机,上以暴敛驱其众,此盗之所由起也。……而奸雄如陈胜,黄巢之流,非可以威降、术羁,此其人最足为隐忧,是在庙堂之上,当预有以罗致驾驭之也。”
这一段话出自安州知州张遂的《兴除议》,可见在万历末年,张遂就察觉到了不安,感觉到了民变在即。
注释⑵:流贼之祸,起于万历己未(四十七年,一六一九年)。辽东四路进兵,三路大溃,于是杜松、王宣、赵梦麟部下之卒相率西逃。其时河南抚臣张我续、道臣王景邀击之于孟津,斩首二十余级,飞捷上闻。于是不入潼关,而走山西以至延绥,不敢归伍而落草。庙堂之上,初因辽事孔棘,精神全注东方,将谓陕西一偶(隅)不足深虑。不期调援不止,逃溃转多。饥馑荐臻,胁从弥众。星星之火,至今十九年。
这一段话出自杨嗣昌:《杨文弱先生集》卷一○。
第二章白须羊
刘宣奋力高呼,声音急切响亮,带着几分哀鸣之声,在嘈杂的破庙里也传得很远。
下山虎斜眼看了看刘宣,尤其是盯着刘宣的光头看了看,开口说道:“看你白白胖胖,手脚没有老茧,想必是出自富贵人家,头上没有头发,莫非是出家的和尚。”
听到下山虎这句话,刘宣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
“下山虎开口接话,就说明他对自己有些兴趣,自己的小命就有了一丝保障,最怕的是下山虎一言不发,就将自己宰杀吃肉,那就无可奈何了,虽然刚刚逃离苦海,又进入了狼窝,总也能捡了一条性命,最差也能多活一时半刻。”
刘宣心中转了几圈,开口说道:“头领大王,小的榆林人士,本是商贾之家,家中也有些余财,曾经读了几年书,奈何被镇守太监逼迫,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小人本打算到富平县投靠亲友,没想到余财被饥民抢掠,只好遁入空门,出家为僧,还没有剃度,又遭了一回抢劫,就连身上的衣服,也被剥的干干净净。”
下山虎听到这里,见刘宣的经历如此曲折,不免哈哈大笑了几声,开口说道:“如今这个世道,到处都是饥民,何处没有贪官污吏,天下没有一处净土,你虽然连遭三次抢掠,也不足为奇。”
下山虎见刘宣的话虽然离奇,但是没有破绽,心中就有几分信服,况且刘宣的口音也与自己有八九分接近,心中更信了七八成。
下山虎行事向来有些底线,不到危急关头,从不肯加害人命,再加上他出身榆林,距离这里也就三四百里,也顾惜一些乡土之情,况且他心中也反感吃人,正打算借着这个借口,将刘宣放开。
只见那位长着花白长须的老人开口说道:“头领哥哥,如今这世道,只有你死我活,那里还能顾忌同乡之情。”
“我们如果不能饱食,就没有力气去董家堡,破不开董家堡,大家都没有活路,只好饿死荒野,更可况这小子来历不明,未必不是官府派来的探子。”
刘宣见这家伙喋喋不休,一定要将自己薄皮抽筋,煮熟食用,心中愤恨不已,尽管他知道这些饥民终日挨饿,常年累月不能吃饱,不到万不得已之时,谁也不想吞食同类。
尽管刘宣也非常同情这些挨饿的饥民,但是刘宣却不能对他们有半分软弱,因为自己想要活着,就需要他们继续饥饿下去。
刘宣见下山虎脸上有些犹豫,心中顿时大急,开口叫道:“大王明鉴,小人绝不是官军
而自己的十来位心腹兄弟,虽然还吃不饱饭,但是也不至于饿死,看起来也有些排斥吃人肉,其中的几位兄弟,还露出几分不忍之色。
下山虎心中转了几转,心里想道:“那小子只是顺便碰到的肉票,不明不白的出现在这破庙里,就连衣服也没有穿一件,看来是不知道哪里的富家公子,被绿林朋友劫了道,扔在这间破庙里,被几位兄弟绑在棍子上。”
“这小子只是外人,与我们非亲非故,何苦为了这点小事,违逆众多兄弟的意思。”
“况且这世道看起来越来越艰难,粮食越来越难以寻觅,为了活命,只怕自己都要吃人肉了,谁又能出淤泥而不染,何苦故作高尚,引来兄弟们的埋怨。”
下山虎想到这里,狠了狠心,点了点头,开口说道:“就依众兄弟的意思,弟兄们打些水来,将这小子冲洗干净,吃了这两脚羊,再去董家堡。”
下山虎等人的谈话,刘宣一字不落的听在耳中,当听到下山虎要将自己当做两脚羊时,刘宣差一点吓的屎尿齐流。
在古代,两脚羊是一种极端血腥残暴的事情,就是指被当做食物的人,其中老瘦男子叫做‘饶把火’,妇女少艾者名叫不羡羊,小儿孩童名叫合骨烂,这样的惨剧,只有在民不聊生之时,才会经常出现。
听到自己就要被当做两脚羊,刘宣双腿不住的发抖,终于不敢装晕,大声高呼道:“大王饶命,大王饶命,看在同乡故里的份上,救一救小弟这个落难之人吧。”
注释⑴:“国家自庚戌以来,北击胡,东挂倭,西灭哱,南平播,节年不闻以盗为苦也。间即桴鼓时闻,皆谓鼠窃不足虑,而不知秦之亡非以陈胜乎?汉之亡非以张角乎?唐之亡非以黄巢乎?天以水旱开其机,上以暴敛驱其众,此盗之所由起也。……而奸雄如陈胜,黄巢之流,非可以威降、术羁,此其人最足为隐忧,是在庙堂之上,当预有以罗致驾驭之也。”
这一段话出自安州知州张遂的《兴除议》,可见在万历末年,张遂就察觉到了不安,感觉到了民变在即。
注释⑵:流贼之祸,起于万历己未(四十七年,一六一九年)。辽东四路进兵,三路大溃,于是杜松、王宣、赵梦麟部下之卒相率西逃。其时河南抚臣张我续、道臣王景邀击之于孟津,斩首二十余级,飞捷上闻。于是不入潼关,而走山西以至延绥,不敢归伍而落草。庙堂之上,初因辽事孔棘,精神全注东方,将谓陕西一偶(隅)不足深虑。不期调援不止,逃溃转多。饥馑荐臻,胁从弥众。星星之火,至今十九年。
这一段话出自杨嗣昌:《杨文弱先生集》卷一○。
第二章白须羊
刘宣奋力高呼,声音急切响亮,带着几分哀鸣之声,在嘈杂的破庙里也传得很远。
下山虎斜眼看了看刘宣,尤其是盯着刘宣的光头看了看,开口说道:“看你白白胖胖,手脚没有老茧,想必是出自富贵人家,头上没有头发,莫非是出家的和尚。”
听到下山虎这句话,刘宣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
“下山虎开口接话,就说明他对自己有些兴趣,自己的小命就有了一丝保障,最怕的是下山虎一言不发,就将自己宰杀吃肉,那就无可奈何了,虽然刚刚逃离苦海,又进入了狼窝,总也能捡了一条性命,最差也能多活一时半刻。”
刘宣心中转了几圈,开口说道:“头领大王,小的榆林人士,本是商贾之家,家中也有些余财,曾经读了几年书,奈何被镇守太监逼迫,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小人本打算到富平县投靠亲友,没想到余财被饥民抢掠,只好遁入空门,出家为僧,还没有剃度,又遭了一回抢劫,就连身上的衣服,也被剥的干干净净。”
下山虎听到这里,见刘宣的经历如此曲折,不免哈哈大笑了几声,开口说道:“如今这个世道,到处都是饥民,何处没有贪官污吏,天下没有一处净土,你虽然连遭三次抢掠,也不足为奇。”
下山虎见刘宣的话虽然离奇,但是没有破绽,心中就有几分信服,况且刘宣的口音也与自己有八九分接近,心中更信了七八成。
下山虎行事向来有些底线,不到危急关头,从不肯加害人命,再加上他出身榆林,距离这里也就三四百里,也顾惜一些乡土之情,况且他心中也反感吃人,正打算借着这个借口,将刘宣放开。
只见那位长着花白长须的老人开口说道:“头领哥哥,如今这世道,只有你死我活,那里还能顾忌同乡之情。”
“我们如果不能饱食,就没有力气去董家堡,破不开董家堡,大家都没有活路,只好饿死荒野,更可况这小子来历不明,未必不是官府派来的探子。”
刘宣见这家伙喋喋不休,一定要将自己薄皮抽筋,煮熟食用,心中愤恨不已,尽管他知道这些饥民终日挨饿,常年累月不能吃饱,不到万不得已之时,谁也不想吞食同类。
尽管刘宣也非常同情这些挨饿的饥民,但是刘宣却不能对他们有半分软弱,因为自己想要活着,就需要他们继续饥饿下去。
刘宣见下山虎脸上有些犹豫,心中顿时大急,开口叫道:“大王明鉴,小人绝不是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