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骨相思知不知:醉倒在中国古代的情诗里》
分类: txts3
我的秘密,也珍惜淡淡的忧伤,那不曾化作痛苦的忧伤;我宣誓:我爱着放弃你,不怀抱任何希望,但不是没有幸福;只要能怀念,就足够幸福,即使不再能看到对面微笑的你。
雏菊这样的花,枝干不大,花色不酽,气味冲和,小小的,怯怯的,多适合暗恋的花儿。韩国有部电影叫做《雏菊》,剧中男主角在暗中默默恋着女主角,碍于他职业杀手的身份,他不敢靠近她,只是每天在她的门前放上一盆开得正好的雏菊。
我是世人眼中的笨蛋、白痴,总是毛手毛脚,将自己的生活弄到乱七八糟,不会说很多种语言,不会穿着高跟鞋走长长的路,走路总会被绊倒,还常常丢三落四,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做得最好的,只有爱你这一件事,却让我成为无人可及的天才。然而我也只会这样笨拙地爱着你,如一棵雏菊开放在世间。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你是不是也一样,在心底,总会盘旋着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情意,指引我们去做一些温柔的事,略显卑微,不齿于人。
我觉得,一个人在年少时一定要经历一场暗恋,为一人默默思量,忐忑不安,殒身不恤。并用自己全部的身心体会此间暗涌的强大力量。也会及早地诧异于一场场奇迹的悄然盛开。
其实,爱情的事本就是成功在天,失败在己,这道理千年不变。所以,纵然你的等待最终没能开出任何花任何果,你的生命也会开始缓缓转变了方向,自此,你将看到新的视野、承接新的蜕变,再与他无关。
在思念里,与时光默然相对——《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小时候,妈妈念过一则谜语要我猜:“四季攸来往,寒暑变为贼。偷人面上花,夺人头上黑”。那么小年纪的我尚觉察不到时间流逝之残酷无情,自然也猜不出谜底。但却一直觉得这诗煞是有趣,这么多年过去依然记得分明。
上中学时学到一篇课文《匆匆》:“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朱自清写下这篇《匆匆》,旨在感叹时光不为人知地匆匆消逝在行走坐落中。正如《摩诃僧祇律》卷十七谓:“二十念名为一瞬顷;二十瞬名为一弹指。”才弹指间,一天的光阴已如昙花般消逝。
日后,渐渐有些微的感知:所谓一日之短,有如弹指。然而,时间有着比弹指更残酷的速度,像那王质,不过在石室山中看了盘棋,他的斧柄烂了,斧头锈了,家也寻不回了。世界就这样抛下他,独自走了数百年。
后来,无意中读到许由的《两天》:
我只有两天,
我从未把握,
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
我只有两天,
我从未把握,
一天用来想你,一天用来想我。
我只有两天,
每天都在幻想,
一天用来希望,一天用来绝望。
我只有两天,
我从未把握,
一天用来路过,
另一天,哎,还是用来路过。
这首《两天》读来不似《匆匆》那般无奈,而是斩钉截铁似的,却又不免苍凉。也值年岁渐长,回头想起妈妈念过的谜语,竟生出对生命悲欢稍纵即逝的莫可奈何和隐隐悲哀。
只有两天的生命,恰如一出只有两幕的戏剧,刚启幕的序曲尚未纵情地唱完,结束曲已经响起,不管剧中人是否演得尽兴,唱得动听,幽黑的幕布又开始徐徐落下了。
想到这儿,大家都难免心惶惶吧,埋怨这诗人的想象力也未免太绝情:我们可都想过长长的一生哩!可是,转念一想,就算只有两天,对《采葛》中的男子来说也许还是太长呢。
他爱慕的女子要去采葛来织夏天用的布,整整一天没能见到面,他在思念和彷徨中徘徊,这一天怎么漫长得好像三个月那么久。
他爱慕的女子真是勤劳,采完织布的葛藤,又要去采祭祀用的香蒿,又用去一天的时间没能见到面,而这一日更加的漫长,仿佛经历了三个季节。
那个勤劳的姑娘采完葛藤,采完香蒿,又要忙着去采艾草了,不过才一天的光景,怎么他感觉像是隔了三年那么久?
朱熹《诗集传》中提到《采葛》:“采葛所以为絺绤,盖淫奔讬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正是这句“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在我看来,后世的那些集注都没有朱熹解得这样好。
在思念的情绪里,纵有一早的晴光潋滟,被思念一搅和也如行在黄昏,从而忘了时间的威胁。正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等待姑娘采葛归来的男子正是这样的坐立不安。想到许由的诗,不由一笑,若当真给这男子两日的生命,怕是他都会拿来思念,还会嫌这两日太长呢。
想想,还是余光中更深情些,也更无悔,他的诗《等你,在雨中》中写道: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雏菊这样的花,枝干不大,花色不酽,气味冲和,小小的,怯怯的,多适合暗恋的花儿。韩国有部电影叫做《雏菊》,剧中男主角在暗中默默恋着女主角,碍于他职业杀手的身份,他不敢靠近她,只是每天在她的门前放上一盆开得正好的雏菊。
我是世人眼中的笨蛋、白痴,总是毛手毛脚,将自己的生活弄到乱七八糟,不会说很多种语言,不会穿着高跟鞋走长长的路,走路总会被绊倒,还常常丢三落四,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做得最好的,只有爱你这一件事,却让我成为无人可及的天才。然而我也只会这样笨拙地爱着你,如一棵雏菊开放在世间。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你是不是也一样,在心底,总会盘旋着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情意,指引我们去做一些温柔的事,略显卑微,不齿于人。
我觉得,一个人在年少时一定要经历一场暗恋,为一人默默思量,忐忑不安,殒身不恤。并用自己全部的身心体会此间暗涌的强大力量。也会及早地诧异于一场场奇迹的悄然盛开。
其实,爱情的事本就是成功在天,失败在己,这道理千年不变。所以,纵然你的等待最终没能开出任何花任何果,你的生命也会开始缓缓转变了方向,自此,你将看到新的视野、承接新的蜕变,再与他无关。
在思念里,与时光默然相对——《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小时候,妈妈念过一则谜语要我猜:“四季攸来往,寒暑变为贼。偷人面上花,夺人头上黑”。那么小年纪的我尚觉察不到时间流逝之残酷无情,自然也猜不出谜底。但却一直觉得这诗煞是有趣,这么多年过去依然记得分明。
上中学时学到一篇课文《匆匆》:“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朱自清写下这篇《匆匆》,旨在感叹时光不为人知地匆匆消逝在行走坐落中。正如《摩诃僧祇律》卷十七谓:“二十念名为一瞬顷;二十瞬名为一弹指。”才弹指间,一天的光阴已如昙花般消逝。
日后,渐渐有些微的感知:所谓一日之短,有如弹指。然而,时间有着比弹指更残酷的速度,像那王质,不过在石室山中看了盘棋,他的斧柄烂了,斧头锈了,家也寻不回了。世界就这样抛下他,独自走了数百年。
后来,无意中读到许由的《两天》:
我只有两天,
我从未把握,
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
我只有两天,
我从未把握,
一天用来想你,一天用来想我。
我只有两天,
每天都在幻想,
一天用来希望,一天用来绝望。
我只有两天,
我从未把握,
一天用来路过,
另一天,哎,还是用来路过。
这首《两天》读来不似《匆匆》那般无奈,而是斩钉截铁似的,却又不免苍凉。也值年岁渐长,回头想起妈妈念过的谜语,竟生出对生命悲欢稍纵即逝的莫可奈何和隐隐悲哀。
只有两天的生命,恰如一出只有两幕的戏剧,刚启幕的序曲尚未纵情地唱完,结束曲已经响起,不管剧中人是否演得尽兴,唱得动听,幽黑的幕布又开始徐徐落下了。
想到这儿,大家都难免心惶惶吧,埋怨这诗人的想象力也未免太绝情:我们可都想过长长的一生哩!可是,转念一想,就算只有两天,对《采葛》中的男子来说也许还是太长呢。
他爱慕的女子要去采葛来织夏天用的布,整整一天没能见到面,他在思念和彷徨中徘徊,这一天怎么漫长得好像三个月那么久。
他爱慕的女子真是勤劳,采完织布的葛藤,又要去采祭祀用的香蒿,又用去一天的时间没能见到面,而这一日更加的漫长,仿佛经历了三个季节。
那个勤劳的姑娘采完葛藤,采完香蒿,又要忙着去采艾草了,不过才一天的光景,怎么他感觉像是隔了三年那么久?
朱熹《诗集传》中提到《采葛》:“采葛所以为絺绤,盖淫奔讬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正是这句“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在我看来,后世的那些集注都没有朱熹解得这样好。
在思念的情绪里,纵有一早的晴光潋滟,被思念一搅和也如行在黄昏,从而忘了时间的威胁。正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等待姑娘采葛归来的男子正是这样的坐立不安。想到许由的诗,不由一笑,若当真给这男子两日的生命,怕是他都会拿来思念,还会嫌这两日太长呢。
想想,还是余光中更深情些,也更无悔,他的诗《等你,在雨中》中写道: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