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界帝君

分类: qsxs

加入书架
《六界帝君》全集

作者:柳梦樱飞

声明:本书由奇书网(

三生石

奇石传说简介“三生石”一直是中国极有名的石头,可以和女娲补天所剩下的那一块顽石相媲美,后来发展成中国人对生前与后世的信念,不但许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缘订三生”的俗话就是这样来的。三生石的三生分别代表“前生”“今生”“来生”,人死后,走过黄泉路,到了奈何桥,就会看到三生石。它一直立在奈何桥边,张望着红尘中那些准备喝孟婆汤、轮回投胎的人们。神话传说中国古人认为,万物有灵,人既有属于物质的肉身,又有超离物质肉身的魂魄(即三魂七魄)。凡人大限及至,魂魄离体,之后就会在地狱使者即鬼差的带领下进入鬼门关,走过黄泉路,到了奈何桥,就会看到一块名叫三生石的石头。在人们创造神话传说中认为,每个人的前世今生,因果轮回,缘起缘灭的故事,都被重重地刻在了这块三生石上,因而它就能映照出每个人前世今生的模样。这块名叫三生石的石头,千百年来一直伫立在奈何桥边,张望着地狱中那些准备喝下孟婆汤,然后轮回投胎的人们。它在无言之中见证了无数人的苦与乐,惯看了多少人的悲与喜,听过了多少人的笑与啼。如果三生石有灵,它也许会为这匆匆来去的芸芸众生恸哭流涕;如果三生石有情,它也许会为了这匆匆来去的芸芸众生黯然神伤;如果三生石有义,它也许会为了这匆匆来去的芸芸众生仰天长啸。但即使是它的有灵、有情、有义,怕也不会为这芸芸众生发出一声哀叹。千年百年,当它日日朝朝看着那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的芸芸众生,它已知晓,该了的债,该还的情,三生石前,一笔勾销。文化影响三生石的传说如此美妙,但究其本质亦属虚幻之说,但从哲学的眼观来看,关于三生石的传说其实是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的看法、真性不朽的看法,而正是透过这种“轮回”与“转世”的观念,中国人建立了深刻的伦理、生命,乃至于宇宙永恒发展变化的理念。中国所建立的这种理念对我们的思想意识,乃至于日常生活影响至深。我们常说的“七世夫妻”,常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常说的“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常说的“缘订三生,永浴爱河”……甚至于在生气的时候咬牙说:“我死了也不会放过你!”在歉意的时候红着脸说:“我下辈子做牛做马来报答你!”在失败灰心丧志的时候会说:“前辈子造了什么孽呀!”看到别人夫妻失和时会说:“真是前世的冤家!”乃至民间妇女杀鸡杀鸭时会念着:“做鸡做鸭无了时,希望你下辈子去做有钱人的儿子”和连死刑犯临刑时也会大吼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大抵都是这种理念的体现。编辑本段轮回转世人世轮回我们关于三生石的种种认识与理念,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一种世界性的宗教――佛教的思想的影响,而佛教思想对于有关三生石的种种认识和理念影响最深的就是佛教的轮回与转世观念。轮回与转世都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佛教认为万物有生就有死,有情欲就有轮回,有因缘就有果报,人与人之间可能会生生世世为友,永生永世做爱侣,也可能会一再的成为敌人,如此等等。但与此同时,佛教也认为生生世世永处缠缚是不能够得到解脱的,一如《出曜经》里有一首谒,点出生死轮回的本质一样:“伐树不尽根,虽伐犹复生;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在这里,爱作欲解,没有善恶之分,被仇恨的箭所射固然受伤,被爱情的箭射中也是痛苦的,一再的箭就带来不断的伤,生生世世地转下去。要想从生死轮回的束缚中得到终极的解脱,就必须看透一切生死情欲,破除一切虚妄幻想,认识到“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雾”的真理。世界轮回以上所说的只是佛教关于人的轮回的各种认识,其实佛教关于轮回的认识范围是更为宽广。它不仅局限于人,也不仅局限于物,它涵盖了存在于宇宙间个一切事物,佛教经典《圆觉经》两段经文便有所体现,它说道:“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且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从这两段佛经中可见,佛教认为轮回的不只有人,整个世界都在轮回。我们看不见云了,不表示云消失了,是因为云离开我们的视线;我们看不见月亮,不表示没有月亮,而是它运行到背面去了;同样的,我们的船一开动,两岸的风景就随着移动,世界的一切也就这样了。人的一生就像行船,出发、靠岸,船(本性)是不变的,但岸(身体)在变,风景(经历)就随之不同了。虽然佛教是一种较纯粹的唯心主义哲学,但这种理念就现在看来也是有其先进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