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三部曲2:受伤的文明》
分类: txts3
印度三部曲2:受伤的文明
作者:V·S·奈保尔
内容简介
《印度:受伤的文明》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第二部,也是奈保尔对对印度的观察和书写最焦灼的书。 奈保尔第二次来到印度,此时正值甘地夫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高潮。与首次(《幽暗国度》)感受到的震惊、愤怒、羞愧和失落不同,这一次他深入乱象背后,试图去触摸文明失落的灵与肉:印度的危机不仅在于政治和经济,更在于作为一个早已被挫败的国度,印度不过是从一个黑暗时代进入另一个黑暗时代。
序
一九七五年,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①出于并不光彩的理由,宣布中止宪法,国家进入“紧急状态”②。可以说,这一事件使印度在世界上广受瞩目。我的美国出版商科诺普请我就这个主题写一本书;同时,我的伦敦出版商和《纽约书评》也都给予了我相当的支持。如此劝诱令人无法拒绝。我很清楚,我被要求做的是与印度政治和批评相关的事。这是我此前从未做过也从未想过去做的事,但写出一本新书的邀请还是令我兴致盎然,我同意了。这项计划仅有很少的资金支持,但我希望最终能有一个好结果。
本书有一个很好的开端。我去了孟买,与一个调查员见了面。他正准备去马哈拉施特拉邦多山的核心区域,认为我应该与他同行。这与“紧急状态”并没有多少联系。正如我一直以来那样,我更关注的是增加自己关于印度的知识;甚至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关于印度的所有写作,实际上是同一本描述性的书。于是我从孟买出发乘火车前往浦那,然后与调查员在乡间四处自驾游览。每一件事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词语被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我写下的东西令我十分满意。我以为自己可以用这种方式写完其余部分:旅行,与人相遇并与人交谈。但“紧急状态”无法回避;大环境中有各种各样不和谐的事情发生,很快,人们就不再愿意与我聊天,或是被人看到同我待在一起,我预见到如果继续沿用这套旧方法,我将无法完成这本书。一种新的方式驱动着我。在写作时常会碰到的灵光一现的慌乱中,我突然想到可以尝试对印度进行一次精神层面的描摹。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利用了既有的材料:报纸、杂志、书籍,压榨出它们的意义。
因此,在《中途航道》与《幽暗国度》之后,我找到了一种新的求知方式。虽然我偏爱旧方法,与人互动,有风景,有交谈,但那时这已经不可行了。读者会发现在我这些书的新版序言里,我更关注的是写作的艺术,以及与之相关的旅行的艺术,而不是我讲述的内容;这是因为在不同的书里我被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写作方式驱使着,我必须让自己对可能面临的任何情况做好准备。关于这次特别的旅行,还有另一个丰沛的成果。我在《纽约书评》的约稿最终结集成为一系列彼此关联的作品。因此,在没有专门训练也没有计划的情况下,我进行了连载写作。读者会判定我做得如何。我必须说,而且这种说法对我的每一本书都有效,我的书滋养了我;每本书结束时,我都比创作之初多了一些智慧。
就智识而言,这本书暗含着一个想法:印度诞生于多次的征服,征服的现实决定了印度的多种面向,但这并非总能得到承认。后来我很公开地使用了这个想法,但我可能更喜欢这本书中有关于此的半遮半露的含蓄表达。这本书纠结的写作过程也导致了另一个结果:这是我印度系列中最薄的一本。
(陈蒙 译)
前言
孟买机场的灯光照出下过雨的痕迹,午夜过后一两个小时,飞机缓缓滑行入港,排出的气流猛吹着水泥路面上季风留下的水洼。这会儿是八月中,雨季还有两周才能正式结束(尽管这个雨季可能会延长)。狭小潮湿的候机楼里,坐着早些时候海湾航空公司航班上的旅客。所谓“海湾”指聚集了很多石油国家的波斯湾。在这些旅客中,印度商人们身着西服,等待着海关人员格外仔细的盘查;有几个日本人;一些阿拉伯人身着传统沙漠服装,这类服装如今在机场或者异国城市里出现,就像是突然风行起来的新拜金教的一群祭司所穿的白色长袍;还有两个缠着头巾、皮肤黝黑的锡克族工匠,他们完成了在石油国家的工作后回到印度,带着扁平的箱子,穿着同样扁平的黄色软革新皮鞋。
这些日子以来,世界上的熙来攘往有了新的面貌。再次走了运的阿拉伯人扩散到了沙漠以外的地方。印度则再一次处于这个新阿拉伯世界的外围,如同公元八世纪一样,那时新兴的伊斯兰教四方广布,阿拉伯人(据说在一个十七岁男孩的领导下)侵占了印度信德王国①。历史学家们说,这只是一段插曲。但信德如今已不属于印度,自从阿拉伯入侵以来,印度就缩小了。没有任何文明对外在世界那么缺乏抵御能力;没有一个国家会那么轻易地被侵袭和劫掠,而从灾难中学到的又那么少。阿拉伯人征服信德五百年后,穆斯林在德里建立统治,那是外国人的统治,人民分裂了。而外族的统治—前五百年是穆斯林,后一百五十年是英国人—直到一九四七年才在德里结束。
印度的历史很容易被压缩。这次游历印度,我在一个北方城市碰到一个年轻人,一个年轻的公务员。他说他的阿拉伯祖先早在八百年前、十二世纪伊斯兰大扩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