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2:细节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分类: txts3
对他相当宽待,还允许他带一名卫士照顾他的生活。
在狱中,孙殿英情绪时常反复,一会儿说解放军好,一会儿又企图越狱。由于长期吸食鸦片,得了当时属于不治之症的“烟后痢”,最终在1947年秋天病重而死。
尽管孙殿英生前曾为自己辩解:我盗清朝皇帝的墓是为了替汉人报仇!尽管也没人当面去质问他:你替汉人报仇,怎么把财宝都塞进了自己腰包?反正他死后,要么没人知道他,要么知道他的人,不会说他曾担任过什么军长、师长或主席,而只会出奇一致地说一句话:
哦!那个盗墓的。
馒头说
1889年,夺得当时中国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宣布归政于光绪,准备开始享受晚年生活。
也就是在那一年,54岁的慈禧做梦也不会想到,在河南出生的一个叫孙殿英的婴儿,今后会和她的身后命运产生交集。
据说,慈禧墓被孙殿英盗掘的时候,她的尸体被直接扔弃在了地上,以致后来后人想将她重新入棺之时,发现尸体已经长了白毛。
更不要说那生前享受万千赞誉的乾隆皇帝了。
再怎么叱咤风云,再怎么富贵荣华,管得了身前事,算不准身后灾。
所以还是应了曹丕说的那句话:生有七尺之形,死惟一棺之土。
读者评论
Lillian:在欧洲生活几年时间里,走遍了大大小小的与中国文物有关的博物馆。法国的枫丹白露宫,最近几年藏起了很多宝贝不再外展,里面有当年火烧圆明园前,被法国军队狂抢的大批珍宝。巴黎集美博物馆里也是很不得了,里面件件都可以说是精品(乾隆玉玺、《清宫狩猎图》,还有好几件都像东陵被盗出的)。当年在集美真的看到哭,伤心的眼泪止不住,这么完整的陈列,国内博物馆都不多见。大英博物馆里就不用说了,英法民间有很多私人性质的博物馆也是卧虎藏龙。日内瓦鲍尔博物馆(内有明成化鸡缸杯、鼻烟壶、酒杯)。苏黎世的Museum Rietberg里的部分官窑瓷器等,还有丹麦、瑞典,整个欧洲好好翻一遍,都不知道多少宝贝了。美国也是流失文物的重要流散区,之前走访的大都会、华盛顿等很多文物数不清。明年等我家娃满周岁,下一个目的地就是日本和俄罗斯,对照敦煌遗失经卷去推测,这两地民间和馆藏应该也是很可观的。另:其实欧洲除了少数的汉学家,当年很多人根本不懂中国文物,日本商人和日本“中国通”当年在走私文物的角色里,应该记上一笔。
老妖:古龙说,一个人的名字也许会错,但外号绝对不会错。
Fighter:孙殿英贿赂别人的那段,出自军统文强的口中。孙本人爱吹牛,当时也是为了给自己脱身,真实性有待确认。溥仪的确因为盗墓事件对民国很失望。孙殿英能在各方势力之间游刃有余,的确有手段,小人里的大人物。(作者回复:其实此文里有一条小暗线:孙殿英其实可以牺牲掉自己的师长,但他始终没放弃,最后还把他救出来了。这人有江湖义气,或可解释为什么一直有人马跟着他。)
一张照片引发的自杀
这是关于一个人在34岁的年纪,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故事。
起因,是一张照片。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5005L.jpg" />
凯文·卡特
照片里的这个人,叫凯文·卡特。
如果不是因为一张照片,他可能一辈子也就是一个出生在南非、默默无闻的自由摄影记者而已。
但很可能,他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生命。
这事情,要从1993年说起。
1993年,战乱纷繁的苏丹同时发生了一场大饥荒。凯文和几个同伴一起到苏丹采访,希望能够拍摄几组照片。
一天,他在一个食品救济中心附近,看到了一个已经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因为无力再走,她趴到了地上,奄奄一息。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鹫,贪婪地盯着这个小女孩,仿佛在等待一场即将到口的美餐。
这个时候,凯文选择了按下快门。
于是,那张著名的照片,就这样诞生了。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500959.jpg" />
凯文·卡特《饥饿的苏丹》
单纯从摄影的角度来看,这张照片的构图、光线等元素都不是最佳,但从新闻摄影的角度来看,这张照片传递给人的冲击力是惊人的。
1993年3月26日,《纽约时报》刊登了这张照片,随后被国际媒体竞相转载,轰动一时:女孩的孱弱,秃鹫的威胁,想象中即将发生的残酷一幕……这些给人们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
1994年5月,凯文·卡特的这张被命名为《饥饿的苏丹》的照片,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
于是,麻烦就开始来了。
就在普利策颁奖之后不久,一家日本电视机构驻美记者打电话给约翰·卡普兰——评奖的评委之一——进行采访。采访中,记者转述了佛罗里达一位专栏作家针对这张照片写的一篇文章,大意是:“你看这自私的、不关心民众的媒体和记者,踩在小女孩的尸体上得了普利策奖!”
约翰·卡普兰当时就表示,自己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评论。他对记者回忆,评委们当时非常仔细地看了这张照片,照片有注释,以提示评委:
这个小女孩不是在一个荒无人
在狱中,孙殿英情绪时常反复,一会儿说解放军好,一会儿又企图越狱。由于长期吸食鸦片,得了当时属于不治之症的“烟后痢”,最终在1947年秋天病重而死。
尽管孙殿英生前曾为自己辩解:我盗清朝皇帝的墓是为了替汉人报仇!尽管也没人当面去质问他:你替汉人报仇,怎么把财宝都塞进了自己腰包?反正他死后,要么没人知道他,要么知道他的人,不会说他曾担任过什么军长、师长或主席,而只会出奇一致地说一句话:
哦!那个盗墓的。
馒头说
1889年,夺得当时中国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宣布归政于光绪,准备开始享受晚年生活。
也就是在那一年,54岁的慈禧做梦也不会想到,在河南出生的一个叫孙殿英的婴儿,今后会和她的身后命运产生交集。
据说,慈禧墓被孙殿英盗掘的时候,她的尸体被直接扔弃在了地上,以致后来后人想将她重新入棺之时,发现尸体已经长了白毛。
更不要说那生前享受万千赞誉的乾隆皇帝了。
再怎么叱咤风云,再怎么富贵荣华,管得了身前事,算不准身后灾。
所以还是应了曹丕说的那句话:生有七尺之形,死惟一棺之土。
读者评论
Lillian:在欧洲生活几年时间里,走遍了大大小小的与中国文物有关的博物馆。法国的枫丹白露宫,最近几年藏起了很多宝贝不再外展,里面有当年火烧圆明园前,被法国军队狂抢的大批珍宝。巴黎集美博物馆里也是很不得了,里面件件都可以说是精品(乾隆玉玺、《清宫狩猎图》,还有好几件都像东陵被盗出的)。当年在集美真的看到哭,伤心的眼泪止不住,这么完整的陈列,国内博物馆都不多见。大英博物馆里就不用说了,英法民间有很多私人性质的博物馆也是卧虎藏龙。日内瓦鲍尔博物馆(内有明成化鸡缸杯、鼻烟壶、酒杯)。苏黎世的Museum Rietberg里的部分官窑瓷器等,还有丹麦、瑞典,整个欧洲好好翻一遍,都不知道多少宝贝了。美国也是流失文物的重要流散区,之前走访的大都会、华盛顿等很多文物数不清。明年等我家娃满周岁,下一个目的地就是日本和俄罗斯,对照敦煌遗失经卷去推测,这两地民间和馆藏应该也是很可观的。另:其实欧洲除了少数的汉学家,当年很多人根本不懂中国文物,日本商人和日本“中国通”当年在走私文物的角色里,应该记上一笔。
老妖:古龙说,一个人的名字也许会错,但外号绝对不会错。
Fighter:孙殿英贿赂别人的那段,出自军统文强的口中。孙本人爱吹牛,当时也是为了给自己脱身,真实性有待确认。溥仪的确因为盗墓事件对民国很失望。孙殿英能在各方势力之间游刃有余,的确有手段,小人里的大人物。(作者回复:其实此文里有一条小暗线:孙殿英其实可以牺牲掉自己的师长,但他始终没放弃,最后还把他救出来了。这人有江湖义气,或可解释为什么一直有人马跟着他。)
一张照片引发的自杀
这是关于一个人在34岁的年纪,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故事。
起因,是一张照片。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5005L.jpg" />
凯文·卡特
照片里的这个人,叫凯文·卡特。
如果不是因为一张照片,他可能一辈子也就是一个出生在南非、默默无闻的自由摄影记者而已。
但很可能,他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生命。
这事情,要从1993年说起。
1993年,战乱纷繁的苏丹同时发生了一场大饥荒。凯文和几个同伴一起到苏丹采访,希望能够拍摄几组照片。
一天,他在一个食品救济中心附近,看到了一个已经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因为无力再走,她趴到了地上,奄奄一息。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鹫,贪婪地盯着这个小女孩,仿佛在等待一场即将到口的美餐。
这个时候,凯文选择了按下快门。
于是,那张著名的照片,就这样诞生了。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500959.jpg" />
凯文·卡特《饥饿的苏丹》
单纯从摄影的角度来看,这张照片的构图、光线等元素都不是最佳,但从新闻摄影的角度来看,这张照片传递给人的冲击力是惊人的。
1993年3月26日,《纽约时报》刊登了这张照片,随后被国际媒体竞相转载,轰动一时:女孩的孱弱,秃鹫的威胁,想象中即将发生的残酷一幕……这些给人们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
1994年5月,凯文·卡特的这张被命名为《饥饿的苏丹》的照片,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
于是,麻烦就开始来了。
就在普利策颁奖之后不久,一家日本电视机构驻美记者打电话给约翰·卡普兰——评奖的评委之一——进行采访。采访中,记者转述了佛罗里达一位专栏作家针对这张照片写的一篇文章,大意是:“你看这自私的、不关心民众的媒体和记者,踩在小女孩的尸体上得了普利策奖!”
约翰·卡普兰当时就表示,自己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评论。他对记者回忆,评委们当时非常仔细地看了这张照片,照片有注释,以提示评委:
这个小女孩不是在一个荒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