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面目》
分类: txts3
25日晨,日军板垣师团的后卫和辎重部队百余辆汽车、马车排成一路长队,大摇大摆地进入乔沟。由于国民党军的节节败退,日军完全不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在这样险要的山沟里居然没派侦察前哨。待日军的汽车和大车进入伏击地域后,随着一声令下,几千八路军战士猛烈开火。经过一天激战,消灭日军1000余人。但115师也付出了几百人的伤亡,而且这次战斗没有活捉一个日军俘虏。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4/1-200604161544112.jpg"/>
平型关战场遗址
平型关大捷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欢呼。但毛泽东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这样打硬拼仗,用不了多久,这些经历长征的骨干力量就会消耗殆尽。而且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组织的大型会战,均以失败告终。因为战争双方实力的对比是十分明显的。日军侵华是蓄谋已久,他们做了充分的战争准备。日本情报人员走遍他们所能到的地方,把中国的人情地情摸得一清二楚;而国民党军队则是仓促应战,将领在作战指挥时强调寸土不让,和日军正面对抗,结果总被日军迂回包围或侧面突破。刘伯承说国民党军是“牛抵角”战术,只知道硬顶,不会智取。太原的失陷使共产党面临严峻的选择:是跟国民党一起撤退呢,还是单独进行抗战?毛泽东及时调整了战略方针,提出了独立自主开展山地游击战的指示,把原来八路军三个师集中于恒山地区的方案,改为分散到山西的四角地区。他提出“到敌人后方去”的号召,将八路军化整为零,依托太行山创立抗日根据地。他形容八路军是“麻雀满天飞”,到处填补国民党军队撤退后的空白,创造了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犬牙交错”局面。日军占领城市和交通线,八路军则在山区、平原的农村开辟了一块又一块的根据地。
探寻黄崖洞
山西的初期抗战给人以深刻的教训:太行八陉的天险并不足以抵御日军的进攻。这是因为在现代战争条件下,仅靠几个隘口和险要地形是不够的。战争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自然地理环境,把握战争的主动权。在大城市和铁路沿线地区沦陷后,八路军转到太行山深处,依托山险建立了巩固的抗日根据地。黎城县境内的黄崖洞就是一个典型。
没到过太行山,不知道太行有多深。今天从太原去左权,汽车在平整宽阔的公路上飞奔,盘过一个个山头,绕过一道道山梁,使人感到曲折盘桓。试想几十年前,连公路都没有,要在羊肠小路上艰难地行进,太行山真是天然的屏障。左权是太行山地势最高的地方,海拔平均一千五百多米。山峰壮观,满眼青翠。山与山之间不时出现一块块河滩平地,小小的村庄炊烟袅袅,显得格外宁静。从左权县城出发,翻过桐峪的山冈进入黎城县境内。经过东崖底镇,转而进山,行数里到赤峪,就是黄崖洞的入口了。只见陡崖千仞,如同鬼斧神工一般。一条山涧形成的通道,蜿蜒而入,纵深千米。两侧峭壁耸立,从涧底仰视,只见一线青天。这个峡谷俗称“瓮圪廊”,尽头是一挂飞瀑,淙淙而下。岩壁有一条陡峭的石阶道,分上下两段,以吊桥相连。通过这条险道后,眼前豁然开朗。群山环抱间有一片片的平地,树木茂盛,泉水汩汩,如同桃花源的景色。到一个岔路口,往西去沿着一条溪流而上,到达半山的水腰。这里地势平整,鸟语花香,泉水不断,后山有条小路通过左会垭口,翻山就到武乡。从岔路向东走,在陡壁之上,有个高25米、宽20米、深40米的天然山洞,就是著名的黄崖洞。这里地势险要,只有一条狭窄的石磴小径,也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由于地处深山,这里原是人迹罕至的地方。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4/1-2006041615442R.jpg"/>
黄崖洞峡谷
国民党军队节节后退,华北、中原大片国土的沦丧,使八路军孤身置于敌后。如何在困难的形势下坚持抗战,成为共产党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冷静地分析局势,提出了持久抗战的理论。日军虽然占领了大城市和交通线,但他们兵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完全控制广大乡村。而乡村中,山区又比平原地区更适宜生存。“山区建立根据地之有利是人人明白的。”毛泽东说,“这些根据地将是抗日战争最能长期支持的场所,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他提出,八路军应该依托太行山,建立根据地,然后向河北和山东平原地区发展,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15师一部去山东开辟新区,一部在五台山地区建立晋察冀军区,然后发展到太行山北部。129师在太行山南部建立晋冀豫军区,这也是遵循了红军时期的传统,根据地一定要建立在几省交界、交通不便的山区。当年井冈山、大别山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毛泽东形象地比喻:与日本人作战好比下围棋,作战就是“吃子”,建立根据地就是“做眼”。眼做多了就搞活了。
1939年春,中央决定在太行根据地发展军事工业,为八路军提供枪支弹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亲自勘察选址。当他来到黄崖洞,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易守难攻,前有天险,后有退路。他立即决定在水窑建立军工厂,在黄崖洞驻军。很快,两千多八路军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4/1-200604161544112.jpg"/>
平型关战场遗址
平型关大捷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欢呼。但毛泽东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这样打硬拼仗,用不了多久,这些经历长征的骨干力量就会消耗殆尽。而且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组织的大型会战,均以失败告终。因为战争双方实力的对比是十分明显的。日军侵华是蓄谋已久,他们做了充分的战争准备。日本情报人员走遍他们所能到的地方,把中国的人情地情摸得一清二楚;而国民党军队则是仓促应战,将领在作战指挥时强调寸土不让,和日军正面对抗,结果总被日军迂回包围或侧面突破。刘伯承说国民党军是“牛抵角”战术,只知道硬顶,不会智取。太原的失陷使共产党面临严峻的选择:是跟国民党一起撤退呢,还是单独进行抗战?毛泽东及时调整了战略方针,提出了独立自主开展山地游击战的指示,把原来八路军三个师集中于恒山地区的方案,改为分散到山西的四角地区。他提出“到敌人后方去”的号召,将八路军化整为零,依托太行山创立抗日根据地。他形容八路军是“麻雀满天飞”,到处填补国民党军队撤退后的空白,创造了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犬牙交错”局面。日军占领城市和交通线,八路军则在山区、平原的农村开辟了一块又一块的根据地。
探寻黄崖洞
山西的初期抗战给人以深刻的教训:太行八陉的天险并不足以抵御日军的进攻。这是因为在现代战争条件下,仅靠几个隘口和险要地形是不够的。战争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自然地理环境,把握战争的主动权。在大城市和铁路沿线地区沦陷后,八路军转到太行山深处,依托山险建立了巩固的抗日根据地。黎城县境内的黄崖洞就是一个典型。
没到过太行山,不知道太行有多深。今天从太原去左权,汽车在平整宽阔的公路上飞奔,盘过一个个山头,绕过一道道山梁,使人感到曲折盘桓。试想几十年前,连公路都没有,要在羊肠小路上艰难地行进,太行山真是天然的屏障。左权是太行山地势最高的地方,海拔平均一千五百多米。山峰壮观,满眼青翠。山与山之间不时出现一块块河滩平地,小小的村庄炊烟袅袅,显得格外宁静。从左权县城出发,翻过桐峪的山冈进入黎城县境内。经过东崖底镇,转而进山,行数里到赤峪,就是黄崖洞的入口了。只见陡崖千仞,如同鬼斧神工一般。一条山涧形成的通道,蜿蜒而入,纵深千米。两侧峭壁耸立,从涧底仰视,只见一线青天。这个峡谷俗称“瓮圪廊”,尽头是一挂飞瀑,淙淙而下。岩壁有一条陡峭的石阶道,分上下两段,以吊桥相连。通过这条险道后,眼前豁然开朗。群山环抱间有一片片的平地,树木茂盛,泉水汩汩,如同桃花源的景色。到一个岔路口,往西去沿着一条溪流而上,到达半山的水腰。这里地势平整,鸟语花香,泉水不断,后山有条小路通过左会垭口,翻山就到武乡。从岔路向东走,在陡壁之上,有个高25米、宽20米、深40米的天然山洞,就是著名的黄崖洞。这里地势险要,只有一条狭窄的石磴小径,也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由于地处深山,这里原是人迹罕至的地方。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4/1-2006041615442R.jpg"/>
黄崖洞峡谷
国民党军队节节后退,华北、中原大片国土的沦丧,使八路军孤身置于敌后。如何在困难的形势下坚持抗战,成为共产党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冷静地分析局势,提出了持久抗战的理论。日军虽然占领了大城市和交通线,但他们兵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完全控制广大乡村。而乡村中,山区又比平原地区更适宜生存。“山区建立根据地之有利是人人明白的。”毛泽东说,“这些根据地将是抗日战争最能长期支持的场所,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他提出,八路军应该依托太行山,建立根据地,然后向河北和山东平原地区发展,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15师一部去山东开辟新区,一部在五台山地区建立晋察冀军区,然后发展到太行山北部。129师在太行山南部建立晋冀豫军区,这也是遵循了红军时期的传统,根据地一定要建立在几省交界、交通不便的山区。当年井冈山、大别山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毛泽东形象地比喻:与日本人作战好比下围棋,作战就是“吃子”,建立根据地就是“做眼”。眼做多了就搞活了。
1939年春,中央决定在太行根据地发展军事工业,为八路军提供枪支弹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亲自勘察选址。当他来到黄崖洞,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易守难攻,前有天险,后有退路。他立即决定在水窑建立军工厂,在黄崖洞驻军。很快,两千多八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