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2:太宗当政卷》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了自己作为新皇帝与众不同的魅力。
俗话说的好,新官上任三把火,李世民的这四个命令在某种意义上表达了他做皇帝的理念。
第一个命令:停止宗教改革。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四月的时候,李渊曾经下过一个命令,削减淘汰全国的和尚与道士。之所以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自南北朝到唐朝初年近200年的时间,全国的和尚和道士逐渐呈上涨趋势,据统计和尚就有20多万人,再加上道士,全国整个的出家人应该在将近50万左右,而唐朝初年国家刚刚建立,百废待举,实在是没有能力养活这些出家人,所以李渊一狠心,下令实行淘汰,被淘汰的出家人必须还俗,否则将被治罪。
这样一来就会削减很多负担,而且还俗的出家人为了生存,进而转化成了劳动力,从而为国家服务。
应该说这样的改革是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但为什么李世民上台后又强令废除改革呢?
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稳定!
因为在古代除了政府具有第一影响力之外,最具影响力的就属宗教组织了,很显然李世民废除了宗教改革,一定会得到宗教组织的一致拥护,而得到了拥护就意味着控制了宗教这个舆论,这对于新皇帝李世民来讲是颇为需要的。
无论什么时候,人气都是不能丢的!
第二个命令:广开言路。
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政府想要做出一个正确的决策,仅凭皇帝拍脑门决定是不行的,很多时候还需要大臣们的群策群力,但是面对皇帝的威严,有的大臣怕摸皇帝的老虎屁股,对于皇帝的决定大多不敢提反对意见,而皇帝也是人,不一定所有的决定都是正确的,久而久之难免会失误,严重的就会为国家带来损失。
李世民正是敏锐的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下令除去一切隔阂和障碍,要求百官上书言事,各抒己见,只要提出对国家有利的建议,一经采纳还会得到封赏和升迁的机会。
李世民当然明白,政通人和的基础是创造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
第三个命令:百官务必勤俭,不可奢华。
李渊在位的武德时期,事实求是的讲,宫廷生活相对来讲是比较奢华的,大家应该还记得玄武门事变后,尉迟敬德进宫面见李渊时,李渊正在开凿的人工湖里泛舟,由此可以想象出武德时期宫廷生活是多么的奢华,当然也可以想象的出老百姓的负担是不轻的。
而李世民上台后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这等于和武德时期的朝廷划清了界限,而且李世民还亲自起带头模范作用,释放了后宫饲养的大量鹰犬,并且下令停止各地上贡一切珍宝,开创了一个勤俭治国的好头,实在是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
民心向背从来都是国家的根基所在!
第四个命令:释放宫女。
这个命令表面看起来似乎不如前三个命令那么有力度,不就是释放几个宫女吗?干吗大张旗鼓的宣传?
在我看来这个命令是最具人性化的一个命令。
中国古代宫女的命运其实是很悲惨的,进得宫来基本上一辈子就呆在深宫内院之中,但是她们又不像那些嫔妃,可以得到皇帝的宠爱,但宫女也是人啊,也有七情六欲的啊,一辈子就这么孤苦伶仃的度过,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其实才是最惨的。
李世民正是看透了人性,所以他下令释放宫女,让她们回家去过正常人的生活,在那个万恶的旧社会,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李世民能够做到这一点,无疑是很伟大的。
人不能和人性作斗争!
一个决策、四个命令,李世民一亮相,就给朝廷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气,人们隐约感觉到这个只有29岁的年轻帝王,很可能会有些不平凡的作为,至少在这个年轻人身上,大家看到了他具有这样的潜力。
当然,前面的路还很漫长,盛世的开创是个艰苦的过程,它要求内外安稳,李世民一亮相便迅速安稳了内政,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接下来他将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外患!

3、突厥袭来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就在李世民正式登基的几天后,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率兵十余万人直逼长安。
其实突厥人最初对这次行动是很犹豫的,但最终下定决心前来,究其部分原因,是受了当时仅存的割据反王梁师都的忽悠。
梁师都的鬼算盘拨的叮当响,看到唐朝逐渐安稳后,知道下一个目标肯定是自己,所以想利用突厥来震慑一下唐朝,当然突厥人绝对是“无利不起早”,以前李渊总是和自己装孙子,现在李世民当了皇帝,不知道对自己是个什么态度,所以也想通过这次行动看看虚实,如果条件允许,那就搂草打兔子,抢它一通!
八月二十日,突厥人进兵渭水便桥,到了这里后,颉利可汗下令暂停前进。
渭水便桥在长安城西北的20公里处,颉利可汗在这里下令停止前进,是有很深用意的,首先这里已经是大唐的国土,到了这里,说明突厥人已经侵占了大唐,这足以证明突厥人是强大的,其次,毕竟是客场作战,长安城守备森严,颉利可汗明白再加上十万人如果要打长安,也未必打的下,在没有弄清虚实之前,是不能轻举妄动的。
越界而不过分,这是颉利可汗这次行动的指导思想。
那么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派人去长安探听虚实。
颉利可汗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心腹爱将执失思力,很长时以来我对这个派遣很是费解,如果要是探听虚实的话,完全可以派出专业的外交使者前去,为什么要派一员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