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2:太宗当政卷》
分类: txts3
愣脑的武将去呢?如果和李世民言语不和被杀掉,岂不白白损失一员大将吗?
也许突厥人的思维方式确实和汉人不一样,或者实在找不出更好的人选。
不过这样一来,执失思力就成了冤大头,一员武将去当外交使者确实有点赶鸭子上架,这次他真的命玄一线!
4、朝堂对峙
当李世民听到突厥大军到达渭水便桥停止不前,执失思力即将到来时,他敏锐的察觉出突厥人这一次到来并不像往常那样来了就抢,抢完就走,他知道突厥人是想不战而屈人之兵。
既然已经看穿突厥人的心思,所以李世民决定首先不能在气势上输给对手。
他明白,突厥人是虎狼,对待虎狼决不能仁慈,只有比虎狼更凶猛的野兽才能制服虎狼。
当然,人家既然没率先开打,而是派人来谈判,所以还是先接待使者,看看态度再说,作为大唐皇帝,姿态还是应该有的。
李世民的姿态很高,但是执失思力的姿态实在不是一般的低!
见到李世民后,执失思力率先来个下马威!
“我家可汗带领一百万骑兵已到渭水河岸”!言下之意就是,是战是和取决于李唐王朝,反正我们已经来了。
典型的二杆子,走到哪里都是二杆子!
听到这句话后,李世民的第一反应是震惊,一百万突厥骑兵兵临城下,这的确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搞不好刚刚走向平稳的大唐帝国,又会遭受生灵涂炭。
但是,经过多年血与火锤炼的李世民,在震惊过后,瞬间恢复了理智,他推断执失思力口中一百万骑兵的数字,是有水分的,当然没有一百万,十几万也还是有的。
面对对手的叫嚣,李世民的脑海中迅速思考着对策。
是妥协还是对抗?
选择妥协,那实在不是李世民的性格。
选择对抗,此时的李唐王朝还不够与突厥人开战的资本!
唯一的办法只有一个——对抗中选择妥协!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我们将会看到李世民的危机公关能力。
“大胆!没有礼数!朝堂之上竟敢如此嚣张!”李世民怒声呵斥执失思力。
李世民的呵斥顿时让执失思力很没面子,自己好歹也是有身份的人,在人家朝堂之上这样大喊大叫,实在有失水准。
“我……”
“闭嘴!我大唐和你们突厥曾经有和亲之约,你们为何背信弃义”?李世民大声问道。
“这个……”执失思力顿时哑口无言。
“今日兴兵犯我唐境,你们可汗不觉得羞耻吗?来人!将执失思力暂时扣留于此,待我击退突厥,回来将其斩首示众,以壮我大唐声威!”
朝堂之上,当然不能丢李唐王朝的面子,所以面对执失思力,必须选择对抗!
但是,面对渭水河畔的十万突厥骑兵,就不能选择强硬的对抗方式了。
在经过慎重的思考后,李世民决定亲自前往渭水河畔去会一会颉利可汗这个老对手。
……
5、渭水之盟
到达距离渭水2里的时候,李世民让大军停止前进。
“房玄龄、高士廉你们二人各带两名随从与我前往渭水河畔,其他的人在这里守候,没有我的命令,不可轻举妄动。”
李世民这样部署的目的不言自明,那就是这一仗他并不想打,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一旦开战,无数黎民百姓将会遭受生灵涂炭,最重要的是这一战李世民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所以,在朝堂对抗执失思力过后,面对突厥的颉利可汗,李世民选择妥协。
有时候妥协并不是懦弱,而是为了更勇猛的前进!
当然妥协的方式也很重要,至少要赢得对手的尊重!
面对李世民六个人的到来,颉利可汗确实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兄弟,这是唱的哪出戏啊?
投降吗?不像!开打吗?怎么就六个人过来?
可是看到李世民身后大军旌旗摇摆,颉利可汗的第一反应是——有埋伏!所以,在他的心中,马上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准则,不到万不得已决不可轻举妄动!
事实上,李世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
但是接下来,李世民和颉利可汗两个人究竟说了些什么,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我也不能杜撰,但是我之所以说李世民是选择的妥协,是因为这个事情最后的结局是——突厥人撤兵了!
要知道,突厥人虽然很野蛮,但绝不是白痴,大老远的来一趟,绝不可能仅仅是观光旅游,不可能任凭李世民的几句话,就被忽悠回去,所以我猜测在这次谈判中,双方一定是达成了某种协议。
而这个协议的关键点就是突厥人可能获得了某种好处。从以往唐朝和突厥的关系来看,很有可能在这次谈判中,李世民答应给突厥人财物,也许是一次性的给予,也许是定期的给予,所以得了好处的突厥人才迅速撤兵,而突厥人可能也向李世民保证,今后不再进犯唐境。
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猜测,至于真相究竟是什么,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了。
……
两天后,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渭水河畔斩白马为誓,双方和解,史称“渭水之盟。过后,突厥人呼啸而去。
当然,所谓的政治协议,不过是暂时的握手言和,双方都明白,一场大战终将不可避免,不过对于唐朝来讲,哪怕是暂时的握手言和也是好的,至少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的就会。
在李世民的心中,始终不会忘记这次的妥协。
还是那句话,暂时的妥协是为了更勇猛的前进。
突厥人,咱们走着瞧,总会有一天我大唐的铁骑,将会踏平你的老巢。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李世民开始下定决心,未来必须彻底突厥的问题,只不过,他现在
也许突厥人的思维方式确实和汉人不一样,或者实在找不出更好的人选。
不过这样一来,执失思力就成了冤大头,一员武将去当外交使者确实有点赶鸭子上架,这次他真的命玄一线!
4、朝堂对峙
当李世民听到突厥大军到达渭水便桥停止不前,执失思力即将到来时,他敏锐的察觉出突厥人这一次到来并不像往常那样来了就抢,抢完就走,他知道突厥人是想不战而屈人之兵。
既然已经看穿突厥人的心思,所以李世民决定首先不能在气势上输给对手。
他明白,突厥人是虎狼,对待虎狼决不能仁慈,只有比虎狼更凶猛的野兽才能制服虎狼。
当然,人家既然没率先开打,而是派人来谈判,所以还是先接待使者,看看态度再说,作为大唐皇帝,姿态还是应该有的。
李世民的姿态很高,但是执失思力的姿态实在不是一般的低!
见到李世民后,执失思力率先来个下马威!
“我家可汗带领一百万骑兵已到渭水河岸”!言下之意就是,是战是和取决于李唐王朝,反正我们已经来了。
典型的二杆子,走到哪里都是二杆子!
听到这句话后,李世民的第一反应是震惊,一百万突厥骑兵兵临城下,这的确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搞不好刚刚走向平稳的大唐帝国,又会遭受生灵涂炭。
但是,经过多年血与火锤炼的李世民,在震惊过后,瞬间恢复了理智,他推断执失思力口中一百万骑兵的数字,是有水分的,当然没有一百万,十几万也还是有的。
面对对手的叫嚣,李世民的脑海中迅速思考着对策。
是妥协还是对抗?
选择妥协,那实在不是李世民的性格。
选择对抗,此时的李唐王朝还不够与突厥人开战的资本!
唯一的办法只有一个——对抗中选择妥协!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我们将会看到李世民的危机公关能力。
“大胆!没有礼数!朝堂之上竟敢如此嚣张!”李世民怒声呵斥执失思力。
李世民的呵斥顿时让执失思力很没面子,自己好歹也是有身份的人,在人家朝堂之上这样大喊大叫,实在有失水准。
“我……”
“闭嘴!我大唐和你们突厥曾经有和亲之约,你们为何背信弃义”?李世民大声问道。
“这个……”执失思力顿时哑口无言。
“今日兴兵犯我唐境,你们可汗不觉得羞耻吗?来人!将执失思力暂时扣留于此,待我击退突厥,回来将其斩首示众,以壮我大唐声威!”
朝堂之上,当然不能丢李唐王朝的面子,所以面对执失思力,必须选择对抗!
但是,面对渭水河畔的十万突厥骑兵,就不能选择强硬的对抗方式了。
在经过慎重的思考后,李世民决定亲自前往渭水河畔去会一会颉利可汗这个老对手。
……
5、渭水之盟
到达距离渭水2里的时候,李世民让大军停止前进。
“房玄龄、高士廉你们二人各带两名随从与我前往渭水河畔,其他的人在这里守候,没有我的命令,不可轻举妄动。”
李世民这样部署的目的不言自明,那就是这一仗他并不想打,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一旦开战,无数黎民百姓将会遭受生灵涂炭,最重要的是这一战李世民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所以,在朝堂对抗执失思力过后,面对突厥的颉利可汗,李世民选择妥协。
有时候妥协并不是懦弱,而是为了更勇猛的前进!
当然妥协的方式也很重要,至少要赢得对手的尊重!
面对李世民六个人的到来,颉利可汗确实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兄弟,这是唱的哪出戏啊?
投降吗?不像!开打吗?怎么就六个人过来?
可是看到李世民身后大军旌旗摇摆,颉利可汗的第一反应是——有埋伏!所以,在他的心中,马上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准则,不到万不得已决不可轻举妄动!
事实上,李世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
但是接下来,李世民和颉利可汗两个人究竟说了些什么,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我也不能杜撰,但是我之所以说李世民是选择的妥协,是因为这个事情最后的结局是——突厥人撤兵了!
要知道,突厥人虽然很野蛮,但绝不是白痴,大老远的来一趟,绝不可能仅仅是观光旅游,不可能任凭李世民的几句话,就被忽悠回去,所以我猜测在这次谈判中,双方一定是达成了某种协议。
而这个协议的关键点就是突厥人可能获得了某种好处。从以往唐朝和突厥的关系来看,很有可能在这次谈判中,李世民答应给突厥人财物,也许是一次性的给予,也许是定期的给予,所以得了好处的突厥人才迅速撤兵,而突厥人可能也向李世民保证,今后不再进犯唐境。
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猜测,至于真相究竟是什么,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了。
……
两天后,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渭水河畔斩白马为誓,双方和解,史称“渭水之盟。过后,突厥人呼啸而去。
当然,所谓的政治协议,不过是暂时的握手言和,双方都明白,一场大战终将不可避免,不过对于唐朝来讲,哪怕是暂时的握手言和也是好的,至少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的就会。
在李世民的心中,始终不会忘记这次的妥协。
还是那句话,暂时的妥协是为了更勇猛的前进。
突厥人,咱们走着瞧,总会有一天我大唐的铁骑,将会踏平你的老巢。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李世民开始下定决心,未来必须彻底突厥的问题,只不过,他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