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2:太宗当政卷》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当然不会想到,三年后,他真的实现了这个愿望!

6、真的是永别吗?
暂时解决了突厥的危机,李世民将目光又转向了朝廷内部,一个决策和四个命令,固然开创了新朝廷的新风气,但是眼下李世民还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安排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后事问题。
虽然这个问题貌似和朝政无关,但是在我们这个注重伦理道德的国家中,人们是十分看重一个人品德的,无论这个人生前和你有多大的仇恨,只有他死了,一切一切就不应该再追究,如果你有安葬他的义务的话,一定要好生安葬。
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问题上,李世民当然有好生安葬他们的义务。
所以在魏徵的建议下,李世民决定重新安葬李建成和李元吉,而且决定亲自去为兄弟二人送葬。同时下诏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号隐;追封李元吉为海陵王,谥号刺。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十月,李世民和文武众臣亲自护送兄弟二人的灵柩到墓地,从下葬到掩埋黄土再到树立陵碑,李世民目睹了整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终于抑制不住自己,泪水夺眶而出,进而嚎啕痛哭!
有很多人认为,李世民之所以会这样,其实是在作秀,都说葬礼是为了死人,但终归是为了给或人看的,也就是说李世民其实是在向众人表明一种情谊,是在是不能当真的。
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也许做出安葬决定,确实是出于作秀的目的,但是我依然认为李世民留下的泪水绝不是鳄鱼的眼泪,至少在下葬的那一刻,他的嚎啕痛哭是真实的。
李世民可以让史官修改史书,大肆诋毁李建成和李元吉,他也可以下令让朝廷所有的人都痛斥李建成和李元吉,更可以让全国的老百姓都认为这兄弟二人是十足的大坏蛋。
但是,他终究左右不了一样东西!
这样东西的名字叫——良心!
在我看来,就在李世民看到兄弟二人入土为安的那一刻起,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真正的不安才刚刚开始。
其实,玄武门事变的阴影一直笼罩在李世民的心头,我始终认为,那个轻松驾驭群臣,拥有至高无上权力,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的李世民,其实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在某个夜深人静的夜晚,玄武门事变的记忆一定会在李世民的心中忽然被唤起,进而“杀兄逼父”这个邪恶的词语迅速进入他的脑海,然后便是良心上深深的谴责,也许他会唏嘘慨叹,甚至他会留下辛酸的泪水,只是这一切我们没有看到罢了!
而且我认为,李世民这种良心的谴责,不会因为时间的消逝而逐渐淡化,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这种良心上的谴责会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当他晚年看到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斗的不可开交的时候,这种谴责可以说已经成了一种折磨。
后来从李世民的某些话语和言行来看,玄武门事变的阴影一直伴随着他,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
逝者已经安息,但是生者却是不安的。
真的是永别吗?
绝对不是。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李世民注定要为玄武门事变付出惨重的代价,这种代价是心灵上的伤痛,这种伤痛有的时候只要我们肉体活着就必须要承受。
所以我说,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做什么,内心的平安才是永远!

7、封赏惹的麻烦
解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后事问题,等于是向过去画上一个句号,虽然良心谴责会伴随李世民一生,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皇帝,作为国家的标志人物,李世民必须要全身心的投入国家的建设之中,因为只有让大唐帝国在他的手中繁荣富强,才能向世人证明自己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否则,所有的人都会怀念那个早已入土的李建成。
为此,他必须奋力的前进,哪怕前边是刀山火海,李世民一刻也不能停留,还是那句话,拥有权力的同时,也拥有了义务!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李世民发现,大唐帝国如果真的要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还必须打造一支高效廉洁的管理团队,目前这个管理团队,显然不能让李世民满意。
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一次对群臣的封赏。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九月的一天,李世民为了犒劳从晋阳起兵到现在的老臣和玄武门事变中的功臣,决定对这些人进行封赏,在他的心中当然有个排序,那就是玄武门事变的功臣在老臣之前。
对于这个排序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李世民并没有征求身边人的意见,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在他的心中,玄武门事变的功臣肯定占首位的。
所以在拿定主意之后,李世民就向这些功臣们宣布了这个结果,其中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个人名列第一,封为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
这个结果宣布完,李世民最后说了一句话:“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宜各自言”。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我的封赏有哪些不当的地方,还请大家为我指出来。很明显,这是一句客套的话,一般领导在讲话的最后,总要和大家客套几句,说几句谦虚的话语,其实领导都没拿这些话当真,所以其他人更不必当真。
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都没有人发言,但有一个人对李世民的封赏十分不满,而且在朝堂上公开发飙。
这个人就是李世民的叔叔淮安王李神通。
“陛下,太上皇最初起兵的时候,臣可是第一个起兵响应的,而房玄龄和杜如晦不过是刀笔小吏,为什么功劳在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