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拉·布吕代》
分类: txts3
                    元帅在摩洛哥需要三万名士兵。
我试图重建埃尔内斯特·布吕代的足迹。在阿尔及利亚的西迪贝勒阿巴斯,他们拿到了津贴。大多数的军人——德国人、奥地利人、俄国人、罗马尼亚人、保加利亚人——当时的处境是那么悲惨,他们甚至很惊讶会给他们发这笔津贴。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他们飞快地把钱揣进兜里,生怕别人会从他们那里要回去。之后是军事训练,在沙丘上跑步,在阿尔及利亚的烈日下没完没了地行军。像埃尔内斯特·布吕代一样从中欧来的士兵都受不了这样的训练:他们青少年时期就营养不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那四年食品是实行配给制的。
再后来,是在梅克内斯、非斯或马拉喀什的兵营。他们被派到那里执行任务,去平定摩洛哥这些叛乱的地区。一九二〇年四月,拜克里特和哈塔查战役。一九二一年六月,朗贝尔指挥的外籍军团在杰贝勒海雅内打战。一九二二年三月,舒夫艾切尔战役,罗斯上尉。一九二二年五月,提齐安德尼战役,尼古拉的外籍军团。一九二三年四月,阿尔巴拉战役,塔扎战役。一九二三年五月,塔尔朗投入巴博布利达艰苦卓绝的战斗,纳杰兰指挥士兵用猛烈的火力攻下。二十六日夜里,纳杰兰的外籍军团出其不意地攻占了伊申迪特平原。一九二三年六月,塔扎战役,纳杰兰的外籍军团拿下了山头。士兵们在军号声中把三色旗插在了一座宏伟的城堡上。瓦迪阿加战役,巴利埃尔的外籍军团上了两次刺刀。布什森舒兹指挥的外籍军团攻克了布海穆吉南峰的防地。埃尔默盆地战役。一九二三年七月,伊穆泽高地战役,卡丹的外籍军团,布什森舒兹的外籍军团,苏西尼和热努德的外籍军团。一九二三年八月,瓦迪唐吉特战役。
夜里,在这片沙漠和碎石的风景里,他会不会梦回维也纳,他的故乡,梦到大街上的栗子树?埃尔内斯特·布吕代的档案卡上,记录着“法国外籍军团二等兵”,还记录着“残废军人100%”。他是在上面哪场战役中负的伤?
二十五岁,他置身巴黎街头。因为他的伤,不得不让他退役了。我猜想他从来没有跟别人说过自己的这段经历。对此谁都不感兴趣。没有给他法国国籍。唯一一次我看到有提到他的伤的,是在警察局二战占领时期对犹太人实行大抓捕的一张档案卡片上。
五
一九二四年,埃尔内斯特·布吕代在位于儒勒—若弗兰广场的十八区市政府,和一个十六岁名叫塞西尔·布尔岱吉的少女结婚:
一九二四年四月十二日十一点二十八分市政厅,在所有人的见证下,男方:埃尔内斯特·布吕代,操作工,一八九九年五月二十一日出生于维也纳(奥地利),家住巴黎巴舍莱路17号,雅格布·布吕代和阿黛尔·瓦希兹之子,父母双亡;女方:塞西尔·布尔岱吉,缝纫女工,一九〇七年四月十七日出生于布达佩斯(匈牙利),十六岁,住在巴黎巴舍莱路17号父母家,父亲是艾利希尔·布尔岱吉,裁缝,母亲是丹泽·库提内阿;两人结为夫妻。
主证婚人奥斯卡·瓦尔德曼,商务代表,拉巴路56号和西蒙·斯若塔,裁缝,家住居斯提内路,夫妻双方、证婚人和巴黎十八区的市长助理艾蒂安·阿尔德里在证书上签了字。女方的父母申明不识字不会签名。
塞西尔·布尔岱吉是一年前和父母还有四个兄弟姊妹一起从布达佩斯来到巴黎的。这是一个原籍俄罗斯的犹太家庭,不过可能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在布达佩斯定居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布达佩斯的生活和在维也纳一样艰难,必须再往西逃离、迁徙。他们在巴黎拉马克路的犹太人难民营里住了下来。他们刚到拉马克路的那个月,三个女儿,一个十四岁,一个十二岁,一个十岁,就都死于伤寒热。
塞西尔和埃尔内斯特·布吕代结婚的时候住的巴舍莱路是蒙马特尔高地南坡一条很小的巷子。17号当时是一家旅馆,埃尔内斯特·布吕代退伍后可能就暂居在那里。我猜想他是在那里认识了塞西尔。一九六四年这个地址还是一家咖啡馆旅馆。那以后,在原来17号和15号的地方改建成一栋大楼。只保留了15号的门牌号。大家都觉得用一个门牌号更简便。
他们婚后和多拉出世后的几年,一家人一直住在旅馆房间里。
他们都是些几乎没有留下痕迹的过客。默默无名。他们在巴黎的某些街头、某些郊区显得毫不起眼,我也是偶然发现他们曾经在那里居住。人们对他们的认知概括起来常常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住址。地点的精确和他们不为人所知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空白,这群默默无闻、寂寂无声的人。
我找到了埃尔内斯特和塞西尔·布吕代的一个外甥女。我跟她通过电话。她对他们的印象只是些儿时的记忆,既模糊又精确。她记得她的姑父人很好很温和。是她给了我一些他们家庭的细节,我把它们都记录下来。她听说在住到奥尔纳诺大街的旅馆之前,埃尔内斯特、塞西尔·布吕代和他们的女儿多拉曾经在另一家旅馆住过一段时间。那条街对着布瓦索尼埃路。我看着地图,把街道的名称逐一报给她听。是的,是波龙索路。不过她从来没听说过巴舍莱路也没听说过塞弗朗路,既没听说过弗兰维尔也没听过西屋刹车厂。
人们以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会留下过往的蛛丝马迹。深深浅浅、凹凸可见的印记。对埃尔内斯特和塞西尔·布
                
                
                
                    我试图重建埃尔内斯特·布吕代的足迹。在阿尔及利亚的西迪贝勒阿巴斯,他们拿到了津贴。大多数的军人——德国人、奥地利人、俄国人、罗马尼亚人、保加利亚人——当时的处境是那么悲惨,他们甚至很惊讶会给他们发这笔津贴。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他们飞快地把钱揣进兜里,生怕别人会从他们那里要回去。之后是军事训练,在沙丘上跑步,在阿尔及利亚的烈日下没完没了地行军。像埃尔内斯特·布吕代一样从中欧来的士兵都受不了这样的训练:他们青少年时期就营养不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那四年食品是实行配给制的。
再后来,是在梅克内斯、非斯或马拉喀什的兵营。他们被派到那里执行任务,去平定摩洛哥这些叛乱的地区。一九二〇年四月,拜克里特和哈塔查战役。一九二一年六月,朗贝尔指挥的外籍军团在杰贝勒海雅内打战。一九二二年三月,舒夫艾切尔战役,罗斯上尉。一九二二年五月,提齐安德尼战役,尼古拉的外籍军团。一九二三年四月,阿尔巴拉战役,塔扎战役。一九二三年五月,塔尔朗投入巴博布利达艰苦卓绝的战斗,纳杰兰指挥士兵用猛烈的火力攻下。二十六日夜里,纳杰兰的外籍军团出其不意地攻占了伊申迪特平原。一九二三年六月,塔扎战役,纳杰兰的外籍军团拿下了山头。士兵们在军号声中把三色旗插在了一座宏伟的城堡上。瓦迪阿加战役,巴利埃尔的外籍军团上了两次刺刀。布什森舒兹指挥的外籍军团攻克了布海穆吉南峰的防地。埃尔默盆地战役。一九二三年七月,伊穆泽高地战役,卡丹的外籍军团,布什森舒兹的外籍军团,苏西尼和热努德的外籍军团。一九二三年八月,瓦迪唐吉特战役。
夜里,在这片沙漠和碎石的风景里,他会不会梦回维也纳,他的故乡,梦到大街上的栗子树?埃尔内斯特·布吕代的档案卡上,记录着“法国外籍军团二等兵”,还记录着“残废军人100%”。他是在上面哪场战役中负的伤?
二十五岁,他置身巴黎街头。因为他的伤,不得不让他退役了。我猜想他从来没有跟别人说过自己的这段经历。对此谁都不感兴趣。没有给他法国国籍。唯一一次我看到有提到他的伤的,是在警察局二战占领时期对犹太人实行大抓捕的一张档案卡片上。
五
一九二四年,埃尔内斯特·布吕代在位于儒勒—若弗兰广场的十八区市政府,和一个十六岁名叫塞西尔·布尔岱吉的少女结婚:
一九二四年四月十二日十一点二十八分市政厅,在所有人的见证下,男方:埃尔内斯特·布吕代,操作工,一八九九年五月二十一日出生于维也纳(奥地利),家住巴黎巴舍莱路17号,雅格布·布吕代和阿黛尔·瓦希兹之子,父母双亡;女方:塞西尔·布尔岱吉,缝纫女工,一九〇七年四月十七日出生于布达佩斯(匈牙利),十六岁,住在巴黎巴舍莱路17号父母家,父亲是艾利希尔·布尔岱吉,裁缝,母亲是丹泽·库提内阿;两人结为夫妻。
主证婚人奥斯卡·瓦尔德曼,商务代表,拉巴路56号和西蒙·斯若塔,裁缝,家住居斯提内路,夫妻双方、证婚人和巴黎十八区的市长助理艾蒂安·阿尔德里在证书上签了字。女方的父母申明不识字不会签名。
塞西尔·布尔岱吉是一年前和父母还有四个兄弟姊妹一起从布达佩斯来到巴黎的。这是一个原籍俄罗斯的犹太家庭,不过可能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在布达佩斯定居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布达佩斯的生活和在维也纳一样艰难,必须再往西逃离、迁徙。他们在巴黎拉马克路的犹太人难民营里住了下来。他们刚到拉马克路的那个月,三个女儿,一个十四岁,一个十二岁,一个十岁,就都死于伤寒热。
塞西尔和埃尔内斯特·布吕代结婚的时候住的巴舍莱路是蒙马特尔高地南坡一条很小的巷子。17号当时是一家旅馆,埃尔内斯特·布吕代退伍后可能就暂居在那里。我猜想他是在那里认识了塞西尔。一九六四年这个地址还是一家咖啡馆旅馆。那以后,在原来17号和15号的地方改建成一栋大楼。只保留了15号的门牌号。大家都觉得用一个门牌号更简便。
他们婚后和多拉出世后的几年,一家人一直住在旅馆房间里。
他们都是些几乎没有留下痕迹的过客。默默无名。他们在巴黎的某些街头、某些郊区显得毫不起眼,我也是偶然发现他们曾经在那里居住。人们对他们的认知概括起来常常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住址。地点的精确和他们不为人所知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空白,这群默默无闻、寂寂无声的人。
我找到了埃尔内斯特和塞西尔·布吕代的一个外甥女。我跟她通过电话。她对他们的印象只是些儿时的记忆,既模糊又精确。她记得她的姑父人很好很温和。是她给了我一些他们家庭的细节,我把它们都记录下来。她听说在住到奥尔纳诺大街的旅馆之前,埃尔内斯特、塞西尔·布吕代和他们的女儿多拉曾经在另一家旅馆住过一段时间。那条街对着布瓦索尼埃路。我看着地图,把街道的名称逐一报给她听。是的,是波龙索路。不过她从来没听说过巴舍莱路也没听说过塞弗朗路,既没听说过弗兰维尔也没听过西屋刹车厂。
人们以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会留下过往的蛛丝马迹。深深浅浅、凹凸可见的印记。对埃尔内斯特和塞西尔·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