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封诊录二册完》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简单来说,就是将犯罪现场封锁起来后进行现场勘查的标准技术规范。
  这是有确切记载的、极其规范的犯罪现场勘查准则。为了让大家尽可能深地领略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勘查犯罪现场的,我还原了其中一案《封诊式·穴盗》,把它也附在了书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一看。
  有了这些前提,我不禁想到:鉴证科学在古代是如何被系统运用的?于是,又一个新系列被构思了出来,我把它起名为“大唐封诊录”。
  为何要把故事背景选在唐朝?是因为古风小说对很多人来说有一定的阅读门槛,而唐朝无疑是为大家所熟知的朝代。所以在好友的建议下,我把故事背景定在了唐朝。
  唐朝历经289年,更替二十多位皇帝,这些皇帝中,连小学生都知晓的,莫过于武则天。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封诊器具”,同时也是为了降低阅读门槛,“大唐封诊录”的故事便围绕着这位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徐徐展开了。
  从现代切换到古代,难度最大的并非故事构思,而是如何在历史缝隙中给书中的人物找到恰到好处的生存空间。
  面对如此令人头疼的难题,我“高薪(一箱淮南牛肉汤)聘请”了我的好友顾茹淼担任本书的历史顾问。我从头到尾翻阅了五十多本关于唐朝的史书,在敲定了人物背景后,又开始研究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山川地理,以及唐朝人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玩什么,有什么民俗、过什么节日、遵循什么礼节等常人不会注意的细节。另外,我还研究了那个时代有哪些“封诊器具”及“封诊方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解决了开篇,就相当于在土壤中扎了根,后面的故事也就会顺理成章地生根发芽。
  如果说“尸案调查科”系列是无心之举,那么“特殊罪案调查组”与“大唐封诊录”便是有备而来。为了让新系列尽善尽美,我听取了读者对我的所有批评,尤其在写“大唐封诊录”时,我还花高价报了写作辅导班,不为别的,只为能给读者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那么,闲言少叙,接下来就让我为大家打开另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带大家梦回唐朝,感受一下古人的智慧。
  封诊道史传
  上古时期,聪慧的中国人就拥有了先进的医学外科技术。人们通过研究人体结构,开创了刮骨疗伤、开颅剖腹等治疗方式。外科神医俞跗偶然利用外科医疗手段侦破了好友被杀案,从此传下在罪案现场“先封后诊”的神秘“封诊道”,收弟子无数,作为大夫行医的同时还诊案破案,名噪一时。
  封诊道流传至秦代时,为朝廷所吸纳,封诊道首领入宫为官成为定例。秦代的刑事侦查过程中,使用封诊道所规定的“封诊式”问案,也成为习惯。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发掘出的秦简中,还有“封诊”的查案记录——《封诊式》。
  时光飞逝,汉朝尊儒,强调“身体不可受损”,受此社会变革的影响,封诊道因解剖尸体而逐渐为世人所厌弃,不得不借由医生、术士的身份隐藏在黑暗之中。由于发展分歧,伪装成医生的“封诊道天干十家”投靠历代朝廷,成为司法体系的一环,寻踪查影,为罪案侦破服务,尤其是宫中不可告人的秘案;而伪装成术士的“封诊道地支十二门”则与之分道扬镳,独立山头,不知去向,似乎逐渐湮没在了历史长河里。
  经历了数代王朝更替,封诊道一脉延续至唐高宗末年。因天皇李治身患风疾,天后武媚娘当权。长安、洛阳等地屡发奇案,天后武媚娘利用封诊道破获怪案,进而斗倒太子李贤,步步上位,成为一代女皇,展开了一场波澜起伏的大唐封诊道罪案之旅……
  但,我们以为是真相的,就真的是真相吗?


第一章 天雷击尸云起东都
  仪凤四年,大唐东都。
  夜半,风起。
  洛阳南面的万安山仿佛矗立在天地间的一头巨兽,兽首处的南阙天门峰在狂风中昂着头颅,望向头顶上随风汇聚的漆黑雷云。
  云团有了生命一样不断翻滚扭动,无数纤细电光像池塘里嬉戏的游鱼,不断穿梭其间。
  其中不时朝下方探出树枝状的闪电,让人不禁觉得就在下方的高山上,有什么正在疯狂地引诱着闪电,让它迫不及待地想要降落。
  终于,一道粗大的金色光芒划破长空,从雷云里迅猛坠下,伴着瓢泼骤雨直劈山巅,层峦叠嶂的万安山也同时被照得一片雪亮。
  电光中,南天门上六合观里,悬崖上的庙堂顶部,一根下粗上细的铜柱就像是一把伸出的巨枪,自殿内朝着天际直直刺出。
  在大唐百姓眼中不可逾越的天地差距,对这道金色闪电来说,不过一眨眼就能到达。
  只用了一瞬,闪电就寻到了这根现成的“通道”,在震撼大地的雷声里,闪电雷龙般蜿蜒,劈在殿内安置的巨型丹炉上,炉顶竖起的铜柱瞬间发红,变得滚烫,炙烤着雨水,形成丝丝白雾,仿佛马上就要熔融。
  天雷的力量太过巨大,整个丹殿都被撼动,雕满日月星辰和九重云天图案的丹炉来回震荡,绑缚在四条铜龙口中的巨大铜链剧烈颤抖,发出刺耳的哗啦声。
  暴雨落下,没有新的闪电被引入丹炉,被震动的铜链在雨声中也逐渐变得安静。
  殿外,电闪雷鸣时断时续;殿内,丹炉之上,一个赤裸身影盘足端坐。此人双手结印安置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