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启

分类: qsxs

加入书架
,这个下官见过。不知殿下说这三物所为何事呀?”
“想求徐大人一件事,孤居于深宫,锦衣玉食而不知农桑之苦。心常愧之。听闻此三物皆能在冷旱之境而生,且亩产较稻麦要多。曾听老者言说,如今天时比以前更是干冷,寻常谷物收成大减甚而绝收。如能以此三物而代稻麦,岂不是能让天下黎民免去饥馑之苦吗?如徐大人能取得此三物之种,孤愿于皇庄中试种,厘清栽种之法,识其水土之辩,以备日后推广各地之用。”
徐光启对玉米土芋倒是无念,因为玉米亩产此时并不高,而土芋在他看来不过是一种比较新奇的蔬菜罢了。但红薯他是深知的,红薯又名甘薯,栽种易而产量高,既可以做蔬菜,更可以当粮食。好处极多。他曾经写过一篇《甘薯疏》,详细地说明了甘薯的益处和栽种之法。且提出不能局限地认为某种作物只适应某种环境,在改变环境后在人力的作用下也会使作物适应新的环境。朱由校这番话,正好搔到了他的痒处。使他对朱由校的看法迅速地从什么都不懂的纨绔子变成了心怀天下黎民,深知世事的英明皇太孙。
于是他态度更加恭谨:“下官不敢当太孙殿下如此,红薯又名甘薯,下官处正好有,并有愚作《甘薯疏》一文,简陋之作,当可为太孙殿下抛砖引玉。至于另外两种,玉米随处可见,马铃薯下官当派人尽快取来送与殿下。”
朱由校大喜,农作物倒在其次,不找他找别人也应该可以找到,但既然他是教科书上出现的科学家,当然不会只是在农学上厉害,以后在各个方面都可以找他。想要攀登科技树,这个人应该是很好的帮手。“徐大人愿意帮忙,实在是太好了。孤平日尝试格物以明天人之理,因年幼无知,常有疑问。闻知徐大人学富五车,他日有暇,当登门求教。”徐光启连道不敢当。
朱由校又一拱手,带头向门口走去。李进忠也向徐光启施了一礼,快步跟了上去。

第二章 初见
北京城分为皇宫,也就是紫禁城,皇城,京城也就是内城和外城四个部分。几人出了皇城,就到了棋盘街。这里在正阳门内,属于内城中城区,因为位置居中,又接近皇城、宫城和朝廷各个部门,来往人多,商业自然繁荣。街道店铺林立,是京城最热闹的地方。
李进忠趋近道:“太孙殿下,今日不逢四,不然在内市里,各种珍贵东西,要什么有什么。这里只有些平常之物,只怕入不了殿下法眼。”朱由校挥挥手说:“无妨,这里很好。”
他初来乍到,看什么都新鲜。只见人们大多衣饰鲜亮,神色悠然地样子,也看不到乞丐呀流民什么的。妇女穿着各式各样他叫不出名字的袄呀,裙呀,比甲呀,还在头上插着各种漂亮的饰物,赏心悦目之至。男子有的穿长袍,有的着短打,有的头上戴着瓜皮帽,有的戴着头巾,有的干脆只用一个网巾或者用一根玉或木制的簪子插在头上。
朱由校目不暇接,心里感叹,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美丽,这样的华夏,最终竟然会毁于野猪皮之手,让我中华五千年文化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实在是让人扼腕叹息。自己来到这里,能阻止这一切吗?能改变这一切吗?
朱由校暗暗握紧拳头。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一定要改变这一切,只为了不拖着那代表野蛮的猪尾巴,只为了让中华民族能真正地屹立在世界东方,只为了让眼前的美丽能永远延续下去,都一定要改变这一切。
几人个逛了一会,朱由校买了几串冰糖葫芦,一人一串边吃边走。突然后面传来重重的脚步声,李进忠警觉,立刻转身护在朱由校旁边。只见一个一身短打的年轻人气喘吁吁地跑在前面,后面追着两个人,一个穿着锦袍,一个穿着长衫。锦袍大约三十多岁,虽然在跑,却是神定气闲的样子。长衫大约十七八岁,将下摆掖在腰间,神态就比锦袍狼狈多了。脸色发红,一幅恨恨的样子。嘴里骂着:“毛贼你给我站住。”
毛贼自然是不会听他的话站住的,但李进忠可不敢让他靠近朱由校,手一挥,小邓小李两个小太监护在朱由校两边。李进忠上前一脚踢出,正中短打的腿弯。毛贼结结实实地摔了个狗啃泥。一个香囊摔了出来,正好落在朱由校脚前。
朱由校弯腰捡了起来。香囊上用四色丝线绣了一朵荷花,栩栩如生,角上用红色丝线绣了一个小小的嫣字。将香囊凑到鼻前一嗅,淡淡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那长衫青年正好赶到,看到这一幕,心头火起,骂道:“兀那浪荡小子,不当人子。”
李进忠不干了,怒道:“你这少年,好不晓事。我们帮你捉住毛贼,怎地竟然骂我们!”长衫青年不好说朱由校闻了妹妹的香囊,只是对朱由校怒目而视。
那个锦袍直接走到毛贼身边,一脚提起,对着他膝盖上使劲跺了下去。毛贼大声嚎叫,朱由校都听到了骨裂的声音,吓了一跳,锦袍手举一个牌子:“锦衣卫办案,闲人闪避。”听到是锦衣卫,人群散开了一些,但也没有一哄而散,只是远远地指点着发着议论。朱由校隐约听到一些,都是指责那个毛贼的,没有骂锦衣卫的。看来锦衣卫也并不象书里所说人憎鬼厌那般样子呀。
锦袍对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