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身记》
分类: txts3
仿中原。南诏多次派王室、贵族子弟往成都、长安就学。凤迦异、异牟寻、异梦凑(寻阁劝)祖孙三代并以被俘的唐西泸县令郑回为师,后又任郑回为清平官。
不少南诏人深通汉文,擅长诗赋,南诏王隆舜、清平官杨奇鲲等都写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被收录于《全唐诗》内。南诏还从汉地吸收不少工农业生产技术。
被俘的成都工匠在南诏传授纺织技艺,“自是南诏工巧埒(相等)于蜀中”。南诏王劝龙晟时佛教盛行。蒙氏王族不仅提倡佛教,而且信奉三宝。丰佑母还出家,法名惠海。大理崇圣寺及三塔即为南诏时所建,至今仍矗立于苍山之麓。
南诏晚期,由于频繁发动战争,赋役繁重,生产凋敝,各种矛盾激化。897年,南诏王隆舜只知畋猎饮酒,不理国事,为其臣杨登所杀。902年,权臣郑买嗣(郑回七世孙)利用民怨沸腾之机,杀死南诏王舜化真,自立为王,改国“大长和”。南诏亡。自649年细奴逻称王至此共二百五十四年,传十三主。
手打小说,手打版小说,文字版小说,
大理国
大理国是宋代以白族为主体在今云南建立的民族政权。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南诏贵族郑买嗣灭蒙氏自立,改国号为‘大长和‘。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杨干贞灭郑氏,拥立赵善政,改国号为‘大天兴‘。天兴国存在仅十个月。杨干贞即废赵氏自立,又改国号为‘大义宁‘。杨干贞‘贪虐无道,中外咸怨‘。
后晋天福二年(937),通海节度段思平以‘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为口号,联合滇东三十七部的反抗势力,驱逐杨干贞,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理‘,亦即段氏大理。段氏之所以取得胜利,在于他的‘减税粮、宽徭役‘的政策和‘更易制度、损除苛令‘的改革,得到人民广泛支持。
段思平传十二世至段廉义时,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杀廉义自立。四个月之后,善阐(昆明)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寿辉传正明。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升泰废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升泰在位二年去世。其子遵遗嘱还王位与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复立,史家称之为‘后理国‘。后理国时期,高氏世为相国,称‘中国公‘,掌实权。
大理政区与南诏相当。据《元史•;地理志》,‘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大理前期在此广大区域内设首府(大理地区),二都督(会川、通海),六节度(弄栋、银生、永昌、丽水、拓东、剑川);二都督有时也称节度,因而共为八个,所以有‘云南八国‘之称。大理后期曾设置八府、四郡、四镇。八府是大理首府以外的善阐(今昆明)、威楚(今楚雄),统矢即弄栋(今姚安)、会川(今会理)、建昌(今西昌)、腾越(今腾冲)、谋统(今鹤庆)、永昌(今保山);四郡是东川(今会泽)、石城(今曲靖)、河阳(今澄江)、秀山(今通海);四镇是西北的成纪镇(今永胜)、西南的蒙合镇(今巍山)、西部的镇西镇(今盈江)、东部的最宁镇(今开远)。后理国时,分封高氏子孙于八府,世袭驻守;四郡的统治者有高氏,亦有他姓。
大理的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王称骠信,下设清平官,有坦绰、布燮、久赞、彦赞。其中彦赞为大理所增设。清平官下有‘九爽‘。
大理社会经济较南诏时有较大发展。《桂海虞衡志》说:‘大理地广人庶,器械精良‘。峨眉进士杨佐到大理买马路过姚州时,看到当地的农业生产已和四川资中、荣县相差无几。畜牧业亦颇为发达,大理产马,每年都有数千匹经贵州转贩到广西。手工业很兴盛,用象皮制作的甲胄,形式精巧,质坚如铁;披毡、彩漆器皿、马鞭鞍辔等颇有名。冶铁业水平甚高,云南刀‘吹毛透风‘,为南方各族人民所珍视。冶铜技术纯熟,工艺精巧。今存大理的铜佛像显示了冶铜规模的宏大和造型艺术的高超。
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达和繁荣。大理对外贸易相当发达。交通四通八达,‘东至戎州(今四川宜宾),西至身毒国(印度),东南至交趾(今越南北方),东北至成都,北至大雪山,南至海上‘。与中原贸易有四川、邕州(今广西南宁)两条道路。以邕州横山寨(今广西田东)的互市榷场最为繁荣。当时大理商人输往内地的商品有马、羊、鸡等畜禽,刀、毡、甲胄、鞍辔、漆器等手工业品,以及麝香、牛黄等药物。从内地输入的则有汉文书籍、缯帛、磁器、沉香木、甘草等药材和手工业品。内地先进的科学文化传入云南,对各族人民起了促进作用。大理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大理、善阐、威楚、永昌等城市。善阐成为与祖国内外密切联系的枢纽。元代统一云南并建为行省后,即以之为省会。
大理王族自认是汉人的遗裔,大力推行汉族文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僰(白)文。白文是用汉字写白语,读白音的。南诏时已用于写作,但广泛使用则是大理时期。
不少南诏人深通汉文,擅长诗赋,南诏王隆舜、清平官杨奇鲲等都写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被收录于《全唐诗》内。南诏还从汉地吸收不少工农业生产技术。
被俘的成都工匠在南诏传授纺织技艺,“自是南诏工巧埒(相等)于蜀中”。南诏王劝龙晟时佛教盛行。蒙氏王族不仅提倡佛教,而且信奉三宝。丰佑母还出家,法名惠海。大理崇圣寺及三塔即为南诏时所建,至今仍矗立于苍山之麓。
南诏晚期,由于频繁发动战争,赋役繁重,生产凋敝,各种矛盾激化。897年,南诏王隆舜只知畋猎饮酒,不理国事,为其臣杨登所杀。902年,权臣郑买嗣(郑回七世孙)利用民怨沸腾之机,杀死南诏王舜化真,自立为王,改国“大长和”。南诏亡。自649年细奴逻称王至此共二百五十四年,传十三主。
手打小说,手打版小说,文字版小说,
大理国
大理国是宋代以白族为主体在今云南建立的民族政权。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南诏贵族郑买嗣灭蒙氏自立,改国号为‘大长和‘。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杨干贞灭郑氏,拥立赵善政,改国号为‘大天兴‘。天兴国存在仅十个月。杨干贞即废赵氏自立,又改国号为‘大义宁‘。杨干贞‘贪虐无道,中外咸怨‘。
后晋天福二年(937),通海节度段思平以‘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为口号,联合滇东三十七部的反抗势力,驱逐杨干贞,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理‘,亦即段氏大理。段氏之所以取得胜利,在于他的‘减税粮、宽徭役‘的政策和‘更易制度、损除苛令‘的改革,得到人民广泛支持。
段思平传十二世至段廉义时,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杀廉义自立。四个月之后,善阐(昆明)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寿辉传正明。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升泰废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升泰在位二年去世。其子遵遗嘱还王位与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复立,史家称之为‘后理国‘。后理国时期,高氏世为相国,称‘中国公‘,掌实权。
大理政区与南诏相当。据《元史•;地理志》,‘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大理前期在此广大区域内设首府(大理地区),二都督(会川、通海),六节度(弄栋、银生、永昌、丽水、拓东、剑川);二都督有时也称节度,因而共为八个,所以有‘云南八国‘之称。大理后期曾设置八府、四郡、四镇。八府是大理首府以外的善阐(今昆明)、威楚(今楚雄),统矢即弄栋(今姚安)、会川(今会理)、建昌(今西昌)、腾越(今腾冲)、谋统(今鹤庆)、永昌(今保山);四郡是东川(今会泽)、石城(今曲靖)、河阳(今澄江)、秀山(今通海);四镇是西北的成纪镇(今永胜)、西南的蒙合镇(今巍山)、西部的镇西镇(今盈江)、东部的最宁镇(今开远)。后理国时,分封高氏子孙于八府,世袭驻守;四郡的统治者有高氏,亦有他姓。
大理的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王称骠信,下设清平官,有坦绰、布燮、久赞、彦赞。其中彦赞为大理所增设。清平官下有‘九爽‘。
大理社会经济较南诏时有较大发展。《桂海虞衡志》说:‘大理地广人庶,器械精良‘。峨眉进士杨佐到大理买马路过姚州时,看到当地的农业生产已和四川资中、荣县相差无几。畜牧业亦颇为发达,大理产马,每年都有数千匹经贵州转贩到广西。手工业很兴盛,用象皮制作的甲胄,形式精巧,质坚如铁;披毡、彩漆器皿、马鞭鞍辔等颇有名。冶铁业水平甚高,云南刀‘吹毛透风‘,为南方各族人民所珍视。冶铜技术纯熟,工艺精巧。今存大理的铜佛像显示了冶铜规模的宏大和造型艺术的高超。
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达和繁荣。大理对外贸易相当发达。交通四通八达,‘东至戎州(今四川宜宾),西至身毒国(印度),东南至交趾(今越南北方),东北至成都,北至大雪山,南至海上‘。与中原贸易有四川、邕州(今广西南宁)两条道路。以邕州横山寨(今广西田东)的互市榷场最为繁荣。当时大理商人输往内地的商品有马、羊、鸡等畜禽,刀、毡、甲胄、鞍辔、漆器等手工业品,以及麝香、牛黄等药物。从内地输入的则有汉文书籍、缯帛、磁器、沉香木、甘草等药材和手工业品。内地先进的科学文化传入云南,对各族人民起了促进作用。大理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大理、善阐、威楚、永昌等城市。善阐成为与祖国内外密切联系的枢纽。元代统一云南并建为行省后,即以之为省会。
大理王族自认是汉人的遗裔,大力推行汉族文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僰(白)文。白文是用汉字写白语,读白音的。南诏时已用于写作,但广泛使用则是大理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