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趣说2: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人来报:“外边有个自称叫邹容的,说是投案自首来了。”



俞大人白眼一翻,气不打一处来。



可既然已经有两名嫌犯到案了,没办法,那就审吧。在列强的压力之下,这案子没让清政府单独审理,而是在租界区的法庭上由清政府的代表和洋人法官共同审理。我们以小人之心揣度一下,说不定章太炎和邹容正是看准了这点才从容归案的。



庭审开始了,章太炎该怎么给自己辩护呢?想他谩骂当今天子,那可是白纸黑字,证据确凿,以清政府的手段,就算是清白之身都能以冤案入罪,更别提当真铁证如山了。



章太炎能翻案么?



章先生不慌不忙:“不错,《苏报》上的那篇文章确实是我写的,我是写了‘载湉小丑’,可是,我并没有辱骂皇上啊!冤枉啊!”



“啊?!你自己都承认了,还喊什么冤枉?!”



章太炎理直气壮:“我当然冤枉!我的确写了‘载湉小丑’,可你们分明会错了意,‘小丑’这个词是指‘小孩子’,什么时候成了骂人的话了?真是岂有此理!别急,且听我慢慢考据——”



别以为学古文、读旧书只能把人读成孔乙己,也别以为训诂、考据之学都是枯燥无聊又不好找工作的学问,这些东西在关键时刻可是真能救命的!章太炎在法庭之上,引经据典,舌璨莲花,考证“小丑”一词的本义,最后得出结论说:“‘小丑’的意思是‘小孩子’,怎么能说是骂人的话呢?”



原来说别人是“小丑”不算骂人?!庭上众人面面相觑,虽然有心反对,可在考据问题上谁又能辩得过章太炎呢?



——这就是当年“《苏报》案”的一段逸闻,告诉我们小丑不是小丑。那么,我们此时回过头来再看看“公孙丑”,是不是就得重新掂量一下了,也许这位公孙丑同学并不丑呢?既然“小丑”的意思是“小孩子”,那“公孙丑”的意思就应该是“公孙宝宝”了?



呵呵,其实,这个推论并不成立。



错在哪里呢?



错在简体字上。

不要轻信简体字·古人怎样起名字



现在,有些人读古籍绝对不选简体字的版本,只挑那些繁体竖排的来看,还有些人更加极端,甚至呼吁要恢复繁体字。虽然有人觉得他们迂腐,但这些人谁也不是笨蛋,至少智力水平并不在我们一般人之下,他们这样说,这样做,肯定是有他们的道理的。现在讲的这个“丑”字恰好就是比较能够说明问题的一个例子。



“小丑”的“丑”字是一个简体字,如果用繁体字来写就是“醜”。在用笔写字而不是用电脑打字的年代里,把笔画如此复杂的“醜”字简化为“丑”,确实是功德无量的。但是,这样一来,新问题就出现了:在古代,既有这个“醜”字,也有这个“丑”字,它们本是意思完全不同的两个独立的字,谁也不挨谁。但在简体字里,繁体的“醜”被简化为“丑”,而繁体原本的“丑”字却维持原来的样子不作变动。于是,繁体字里的两个不同的字到了简体字里却变成了同一个字,所以,在用简体字编纂的古籍当中,“丑”字有时是指“醜”,而有时又是指“丑”,这在现代读者看来,就容易产生误会了。



这两个“丑”字的本字各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说一个人相貌丑陋,那就是“醜”,而天干地支里“子丑寅卯”的“丑”字才是古文“丑”字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如果阅读繁体字的古籍,既会遇到“醜”,也会遇到“丑”,两个字的意思完全不同,“子丑寅卯”不会写成“子醜寅卯”。公孙丑的“丑”可不是被简化了的“醜”字,而是在古文里仍是现在这个样子,是“子丑寅卯”的“丑”。



现在明白了吧,公孙丑的爸爸不是笨蛋,笨到会给儿子起一个“醜”名字。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现在的父母们给孩子起名字,哪一个不是抱着一摞字典辞书绞尽脑汁呢?中国人起名字通常都很讲究的,名字用的字都是很有意义的。



现代人如此,古人也是如此。《左传》里就记载着好几个起名字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很有说明意义:鲁国的国君鲁桓公生了个大胖小子,高兴坏了,搞了一大堆复杂的仪式来庆祝,但马上面临的问题是,该给儿子起名字了。可怎么起呢?想弄一套《辞海》翻翻吧,这书当时还没出版,这可怎么办?那就找个文化程度高的老先生咨询咨询好了。这一找,就找到了申。



申确实有学问,对鲁桓公说:“给孩子起名字的规矩呀,是这样子滴——”



——暂停!



咱们先别管申怎么说,先想一想,如果是我们现代人来想象祖先的古老智慧,我们猜猜申会怎么说。



按照我们很“现代”的一些想法,不少人肯定会这么想:先算算这孩子的生辰八字,排五行,推四柱,名字用的字要算清楚吉利的笔画,等等。



可是,在《左传》的年代,或者说是在春秋时代,还没有这套讲究呢,起不出“闰土”那种名字。所以,申的回答里并没有什么玄的虚的,反而实际得很。他说:“起名一共有五种方式,分别是信、义、象、假、类。”紧接着,申就开始一一解释:所谓“信”,就是用孩子出生时的某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