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趣说2: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情况来起名,比如说生下来一个二十斤的大胖小子,就可以按这个规矩起名叫“胖墩儿”;所谓“义”,就是用吉祥的字眼来起名,比如贾老爹一直想发财,就可以给孩子起名叫“贾美钞”,等等。看来很自由哦,那么,起名有什么要忌讳的没有?



要说起名的忌讳,现代人的忌讳可多了去了——别说给孩子起名字,就连电话号码、手机号码都有一大堆忌讳。《左传》时代起名字也有忌讳,却和现在大大不同。申说:“一般要忌讳这么几种情况:孩子的名字不要用国名、官名、山川名、疾病名、牲畜名、器物名。”



严格说来,申所谓的“忌讳”其实是“避讳”,这些避讳是大有道理的,又是很实际的,如果名字犯了避讳,实在是麻烦得很。眼下要起名的这个孩子将来很可能就是鲁国的国君,按照避讳的规矩,如果这孩子起名叫“鼎”,那周代最常见的青铜器“鼎”在鲁国就不能再叫“鼎”了,就得改名,比如叫“锅”;如果这孩子起名叫“泰”,那泰山就不能再叫泰山了,比如改成武夷山,等后来人们发现南方已经有一座武夷山的时候,再分别叫它们南武夷、北武夷……这种糗事不是没发生过,晋僖公、宋武公、鲁献公等等前辈都曾在起名字的时候出过这种乱子。



申摆事实,讲道理,一番口舌之后,鲁桓公说:“嗯,那就这样吧,这孩子出生的干支和我是一样的,那就叫‘同’好了,取‘和我相同’的意思。”



《礼记》之类的书里还说:孩子出生三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给起名字,这时起的是“名”,男孩子长到二十岁的时候要行冠礼——就是往头上扣个帽子,这是古代男孩子的成人礼。刚刚成人的男孩子直到这时候才有了自己的“字”,从此之后,大家就不再称呼他的名,而改为称呼他的字了。——这背后的道理是:名是很尊贵的,不能随便乱叫。我们看古人互相称呼,比如在大街上你看见关羽了,跟他打招呼,你应该叫他一声“云长兄”,不能直眉瞪眼地喊他“关羽”,还有,“小关”和“羽哥”之类的现代式称呼也不能用。当然,如果你们不熟,你还是叫人家“关将军”比较好。



再往前追溯一下,据说商朝人流行用生日起名,所以我们看到商朝那些国王的名字都是太甲、武丁什么的,都是甲乙丙丁,这或许也是排行,说不准。前辈学者研究出土的青铜器,就是这样按铭文里的人名来判断哪些属于商代、哪些属于周代的。可这种划分真的准确吗?后来又出现新资料,发现周人起名也有这个使用甲乙丙丁的传统,这可麻烦了,比如和王国维恩怨纠缠了一辈子的那位罗振玉,整个儿一部研究青铜器的专著就这样被人釜底抽薪了。



——虽然有些问题还说不清,但这大体上就是当时的古人起名字的讲究。这样看来,公孙丑之所以起名为“丑”,或许是因为他生在丑时吧。总之,不是因为他爸爸嫌他长得丑。





《孟子》一共七篇,第一篇“梁惠王篇”已经在上一本书中全部讲完,这本书是来讲解第二篇“公孙丑篇”的。说到现在,《孟子》的正文还一句都没出现呢,单是“公孙丑”的一个“丑”字就已经费了这么多篇幅,呵呵,是不是很气人呢?



别急,更气人的事还在后边呢。

公孙和公孙先生



公孙丑是齐国人,按现在的地理区划,和他的导师也算是半个老乡。《孟子》的这一篇,就是以公孙丑的一句事关祖国的问话开始的——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憱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