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墓人
分类: qsxs
季漫长而冬季短暂。在他的记忆中,这个夏天已经持续了八十余年,在有记载的历史上也是不常见的。他出生于上一个夏天的末尾,那是个短夏,只有六十多年,也就意味着与之对应的冬天格外地长。战争随着冬天一起降临到这片大陆上,却因为迟迟不肯回归的夏天而变成了一场令人绝望的流放。人们仿佛被神明遗弃了,困在这片苦寒荒芜的土地上犹做兽斗。战火沿着贯穿大陆的长河燃烧着,居住在各地的人们先后走向战场。男人们告别妻子,老年人拄着拐杖不落其后,等到他长大的时候,连孩子们都要奔赴那血痂暗结的绞肉机,成为遍野伏尸中的一部分。他在那场战争中离开家乡,又随着战争的落幕而迷失方向,只记得夏季终于到来时,遍野金色的麦浪是那般炽烈,耀眼,让他想起极地的光。
他在南方流浪了许多年,听说过那些穿着丝绸的富商巨贾们如何传闻北地的景象,以炫耀自己的博学多闻。那些充斥着臆测、谎言和华而不实的谣言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他无意去澄清什么,真实往往比吟游诗人夸张的表演更让人难以置信,而他在面对这些时已学会了沉默。
南方灿烂而和煦的阳光让不少人以为,冰雪覆盖的北地必然为黑暗所笼罩。那是片得不到神明祝福的土地。冰封的大地上种不出庄稼来,北地人不得不依靠厮杀获取食物,血腥、野蛮、黑暗,这是大部分南方人对北地的印象,连他那博览群书的学生也不例外。他还记得那个被学院经典灌满了大脑的孩子曾经信誓旦旦地与他争辩,教廷中心所立于的圣山是大陆上最为光明眷顾的地方,即使在寒冬之时,那里也无乌云遮蔽,太阳的光芒如同金子般洒满每个角落。而他却告诉对方,即使圣山也有白天与黑夜,极北之地在夏季时却是没有夜晚的。那里的人们管夏季叫做白天,管冬季叫做夜晚,白天和夜晚加起来,就是整整一百年。有一种生物叫做蜉蝣,那是种小虫,生命极为短暂,从生到死,也不过是一天,因此它们的生命中没有闲暇,每一刻都要用于成长与族群的延续。北地人便视自己为蜉蝣,他们的生命太过短暂,看得到太阳升起,却未必能见到太阳落下。
作者有话要说:09年写的大纲,重新挖出来填土
第一章(2)
他记得自己与对方谈起北地人的时候,正是一天中的午后。那是少有的放风时间,他被准许在裁判官――通常是他的学生――的陪同下行走于圣城以及周边地区。圣城是一座城中之城,一道不算高的围墙将世俗与神圣分隔开来,墙内是教廷的机构,沿着圣山的缓坡搭建,墙外则是穿着丝绸的商人和套着亚麻的小贩汇聚的热闹都市。在他的眼中,圣山不过是一座小土坡,但却是两条海岸线之间的最高点,尤其是教廷的法令下,方圆几百里内的建筑都不得高于圣山,以至于他走在两三层高的清秀可人的小房子间狭窄而坎坷的石子路上时,回头一看,便能遥遥瞧见圣城高高在上地沐浴于金芒之中。由于临近圣城的缘故,当地的居民也以宣扬信仰为风俗,街道两旁的房子大多被粉刷成雪白或明黄的色泽,窗户下方和门楣上随处可见小天使和鸽子的浮雕。走不了多远就能看见富豪出资修建的小教堂,见多识广地商人们从各地请来最负盛名的艺术家,为他们设计和装饰这些炫耀之意远大于信仰崇拜的建筑。
其中最为他偏爱的落脚之处是一个圆形广场中央的十字花喷泉,清冽的泉水掩映下是古典装扮的天使在奏乐和起舞,姣好的面容与优美的身姿尤为赏心悦目。这座喷泉的历史比圣城更为悠久,那时的大陆上广为流传的是元素神的信仰,而这组雕像实际上是为了颂扬水神所属的元素精灵们的美和它们对艺术的追求。后来元素神的信仰衰落了,教廷在大陆上站稳了脚跟,便开始抹去异教曾经留下的痕迹。这座喷泉原本应在教廷的法令下毁去,却有个艺术家灵机一动,为水元素精灵添上了翅膀,就将雕像的含义勉强解释成了描绘天堂的美景,这处古典文化的遗存也因此逃过一劫。不过他喜欢这里并非因为他对古典艺术的迷恋,而是因为在喷泉的斜对角有一张长椅,夕阳西下之时,对面的钟楼尖顶会垂下长长的影子,遮住椅子的半边,而另外半边却能始终满溢着阳光的温暖。
他喜欢那个位子,松木被晒出了清香,坐在上面暖洋洋的,好像一团塞着棉花的被子,很快就吸满了阳光,变得软软的蓬松松的了。南方的日光是柔和的,如同母亲的手温柔地抚上自己的脸颊。他还年轻的时候,母亲常常会以这样的方式抱怨着北地的太阳。那阳光像是锋利的刀,冷而刺目,将每一个北地人的轮廓都削成了冷峻严酷的形象。她会絮絮叨叨地说着他是多么的瘦,好像从来没过上好日子。有时候她还会怀念似的说起南方微曛的风,女孩子的裙摆轻盈得像羽毛浮在空中,却浑然不觉风从脚边流泻而过。
他贪恋南方的一切,尽管他知道那一切并不属于自己。放风的日子里,他有时会向戴着红帽子的青年画手们借来颜料,笔和帆布,这么些年下来,原本只是过得去的绘画手艺似乎提升了不少,以至于那些狂热地恋着艺术的青年们很乐意将工具借给他,当然也可能是他的学生深邃的黑袍上与日俱增的镶金纹饰更成为便利的原由。他的笔下有过顶着陶罐的少女,身姿婀
他在南方流浪了许多年,听说过那些穿着丝绸的富商巨贾们如何传闻北地的景象,以炫耀自己的博学多闻。那些充斥着臆测、谎言和华而不实的谣言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他无意去澄清什么,真实往往比吟游诗人夸张的表演更让人难以置信,而他在面对这些时已学会了沉默。
南方灿烂而和煦的阳光让不少人以为,冰雪覆盖的北地必然为黑暗所笼罩。那是片得不到神明祝福的土地。冰封的大地上种不出庄稼来,北地人不得不依靠厮杀获取食物,血腥、野蛮、黑暗,这是大部分南方人对北地的印象,连他那博览群书的学生也不例外。他还记得那个被学院经典灌满了大脑的孩子曾经信誓旦旦地与他争辩,教廷中心所立于的圣山是大陆上最为光明眷顾的地方,即使在寒冬之时,那里也无乌云遮蔽,太阳的光芒如同金子般洒满每个角落。而他却告诉对方,即使圣山也有白天与黑夜,极北之地在夏季时却是没有夜晚的。那里的人们管夏季叫做白天,管冬季叫做夜晚,白天和夜晚加起来,就是整整一百年。有一种生物叫做蜉蝣,那是种小虫,生命极为短暂,从生到死,也不过是一天,因此它们的生命中没有闲暇,每一刻都要用于成长与族群的延续。北地人便视自己为蜉蝣,他们的生命太过短暂,看得到太阳升起,却未必能见到太阳落下。
作者有话要说:09年写的大纲,重新挖出来填土
第一章(2)
他记得自己与对方谈起北地人的时候,正是一天中的午后。那是少有的放风时间,他被准许在裁判官――通常是他的学生――的陪同下行走于圣城以及周边地区。圣城是一座城中之城,一道不算高的围墙将世俗与神圣分隔开来,墙内是教廷的机构,沿着圣山的缓坡搭建,墙外则是穿着丝绸的商人和套着亚麻的小贩汇聚的热闹都市。在他的眼中,圣山不过是一座小土坡,但却是两条海岸线之间的最高点,尤其是教廷的法令下,方圆几百里内的建筑都不得高于圣山,以至于他走在两三层高的清秀可人的小房子间狭窄而坎坷的石子路上时,回头一看,便能遥遥瞧见圣城高高在上地沐浴于金芒之中。由于临近圣城的缘故,当地的居民也以宣扬信仰为风俗,街道两旁的房子大多被粉刷成雪白或明黄的色泽,窗户下方和门楣上随处可见小天使和鸽子的浮雕。走不了多远就能看见富豪出资修建的小教堂,见多识广地商人们从各地请来最负盛名的艺术家,为他们设计和装饰这些炫耀之意远大于信仰崇拜的建筑。
其中最为他偏爱的落脚之处是一个圆形广场中央的十字花喷泉,清冽的泉水掩映下是古典装扮的天使在奏乐和起舞,姣好的面容与优美的身姿尤为赏心悦目。这座喷泉的历史比圣城更为悠久,那时的大陆上广为流传的是元素神的信仰,而这组雕像实际上是为了颂扬水神所属的元素精灵们的美和它们对艺术的追求。后来元素神的信仰衰落了,教廷在大陆上站稳了脚跟,便开始抹去异教曾经留下的痕迹。这座喷泉原本应在教廷的法令下毁去,却有个艺术家灵机一动,为水元素精灵添上了翅膀,就将雕像的含义勉强解释成了描绘天堂的美景,这处古典文化的遗存也因此逃过一劫。不过他喜欢这里并非因为他对古典艺术的迷恋,而是因为在喷泉的斜对角有一张长椅,夕阳西下之时,对面的钟楼尖顶会垂下长长的影子,遮住椅子的半边,而另外半边却能始终满溢着阳光的温暖。
他喜欢那个位子,松木被晒出了清香,坐在上面暖洋洋的,好像一团塞着棉花的被子,很快就吸满了阳光,变得软软的蓬松松的了。南方的日光是柔和的,如同母亲的手温柔地抚上自己的脸颊。他还年轻的时候,母亲常常会以这样的方式抱怨着北地的太阳。那阳光像是锋利的刀,冷而刺目,将每一个北地人的轮廓都削成了冷峻严酷的形象。她会絮絮叨叨地说着他是多么的瘦,好像从来没过上好日子。有时候她还会怀念似的说起南方微曛的风,女孩子的裙摆轻盈得像羽毛浮在空中,却浑然不觉风从脚边流泻而过。
他贪恋南方的一切,尽管他知道那一切并不属于自己。放风的日子里,他有时会向戴着红帽子的青年画手们借来颜料,笔和帆布,这么些年下来,原本只是过得去的绘画手艺似乎提升了不少,以至于那些狂热地恋着艺术的青年们很乐意将工具借给他,当然也可能是他的学生深邃的黑袍上与日俱增的镶金纹饰更成为便利的原由。他的笔下有过顶着陶罐的少女,身姿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