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时代的空中战争》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散放出数百个小炸弹,爆炸时就像一阵猛烈的迫击炮袭击,足以覆盖整个高炮阵地,迅速将防空掩体外的一切人员杀伤。

压制高炮的飞机首先进入目标区,然后,就在攻击机开始进入轰炸航路时对高炮阵地投掷集束炸弹或其他炸弹。只要时间协调得准,在高炮手被压制(指炮手被迫离开炮位进入掩体)的时间里,攻击机完全能够完成轰炸程序并脱离目标。

在压制高炮的小队牵制高炮使其无法射击时,携带“百舌鸟”的“铁手”小队则在一旁等候用导弹对付开机工作的SA-2导弹的雷达。正如压制地空导弹时所采用的战术一样(即使高炮阵地没有摧毁),只要攻击机有足够的时间飞抵主要目标而高炮未能开火,压制任务就算完成了。

北越采用了米格-21飞机北越空军于1965年末采用了米格-21飞机,防空体系中截击机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米格-21“鱼窝”式在设计上同以前的米格-15、米格-17和米格-19一样,也是一种执行要地防空任务的截击机。米格-21的有效载荷和续航能力不如西方飞机,但其空战性能十分优良。其高空转弯能力优于F-4“鬼怪”式歼击机和F-105“雷公”式歼击轰炸机。北越一开始使用的是米格-21“鱼窝C”式,装有一门30毫米内装航炮和两枚AA-2“环礁”式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由于航空电子设备很简单,这种米格机只能在昼间简单气象条件下活动。这种飞机上只装有测距雷达,无法用来搜寻目标。但是米格-21是一种在昼间简单气象条件下活动的截击机,因此这些缺点并不影响其效能。

1966年的“滚雷Ⅳ”

1966年2、3月份,季风季节限制了地面和空中的活动。4月份天气逐渐转晴,“滚雷”战役第四阶段也随之开始。美军首次被批准对北越全境实施空中突击,唯靠近中国边境的地区和河内、海防周围除外。这样过去不准突击的储油设施,现在也可突击了。

四月中旬,天气已大大好转,“小鹰号”和“提康德罗加号”航空母舰上的飞机突击了位置更加靠北的目标。铁路调车场、水泵站、煤炭处理厂、靠近中国边境的锦普发电厂、海防附近的汪秘热电厂等一个接一个地遭到突击。由于一批新目标被批准突击,因此便建立了一个新的目标分配系统。

美国空军和海军将北越分成六个目标区,亦称之为路线包干区。过去空军和海军在突击地区相互轮换,这样让飞行员们轮流暴露在或多或少有危险的地区内。现在空军负责靠近泰国和南越基地的西部和河内目标区,海军负责靠近航空母舰的海防和沿海各目标区。

按照这一新规定,整个突击地区一分为二,一个军种负责一个目标区。这样便可使飞行人员更加熟悉各目标的地形和部署在那里的防空兵器。目标区的重新划分使战损率大大降低。飞行员熟悉了地区情况之后,就能制订更理想的突击路线,以便将暴露在敌防空火力下的时间减至最低限度。

由于采用先进的技术,美国空军和海军可以在各种气象条件下全年对北越供应线实施阻滞。1966年前,一到雨季海军就要取消许多北部目标区的突击任务,因此,北越人便趁机在阴云掩护下自由行动。尽管天气不好,空军依然能出动,那是因为F-105飞机上装有“天点”式雷达,故可进行雷达轰炸。设在老挝的地面雷达站(L-85阵地)负责跟踪飞机并发出投掷武器的信号。1965年7月之后,海军装备了A-6“入侵者”式全天候轰炸机,该机配有先进的雷达系统,故而可以在恶劣天气情况下和夜间活动。

夺取空中优势的第二阶段1966年的前五个月里,只进行过零星的战斗活动。在这以后,美国空军和海军突击的地区进一步北移,进入到米格飞机的活动半径以内。因此,与米格机的空战次数急剧增加。

1966年首次空战是由第8战术战斗机联队第55战术战斗机中队的一个F-4C小队打的。当时他们正为突击河内东北25英里的北江桥的F-105飞机护航。“鬼怪”式从雷达上发现大约一个小队的米格-17飞机对头飞来。在第一次攻击中“鬼怪”式发射了“麻雀”和“响尾蛇”导弹,但均未命中目标。激烈的空中格斗随之展开,双方都开了火,米格-17用航炮,F-4用导弹,最终F-4的导弹击中了目标,击落了两架米格-17(“麻雀”和“响尾蛇”各击落一架)。

三天之后,为EB-66C护航的一架F-4C同几架米格-21发生了空战。F-4C由保尔·吉尔摩少校和威廉·史密斯中尉驾驶,他们发射了数枚“响尾蛇”导弹,击落了一架米格-21,这是越南战争中击落的第一架米格-21。在以后的几周里,空军的F-4C又击落了数架米格-17。

1966年海军首次取得战果的飞机是F-8E“十字军战士”式歼击机。那一次他们是为A-4“天鹰”式护航,在海防北面同4架米格-17格斗,在50英尺高度上用一枚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击落一架米格-17,这个战果来之不易,因为红外线反射受地形干扰很大,海航第211战斗机中队中队长哈罗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