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时代的空中战争》
分类: txts3
                    L·马尔中校成了在北越上空取得空战战果的第二位F-8飞行员。
截至1966年6月底,海军已击落5架米格-17,自己未遭到损失。空军的战果是击落敌机10架,自己损失2架。乍一看起来这个此例似乎表明美国明显地占有空中优势,然而第一年的空战中有两个因素值得注意,第一,米格机攻击的主要目的是迫使美国飞机盲目扔掉炸弹,以此来瓦解我们的突击活动。事实上,许多次米格机就在美国飞机的攻击点实施截击,随后迅速脱离。只要实施得当,米格机是可以达到瓦解我们的目的的,而暴露在护航的美国战斗机火力下的时间则很短暂。
第二个因素更为严峻,那就是北越飞行员的作战经验迅速增长。北越空军成立仅仅只有两年,就在强烈的激励下奋起保卫他们的国家。美国能从大量人口中挑选飞行员,而北越可供选择的人就少得多,同时他们的技术水平也落后很多。大多数被选中的北越空军飞行员甚至连汽车都没开过,更不消说驾驶速度达马赫数2的截击机了。虽然如此,但在1966年这一年当中,这支弱小的空军逐渐成熟起来,而且能够主动求战,战术也不断地改进,在整个夏天同美国飞机作战中进一步成长起来。
高射炮:最有效的杀伤手段1966年夏季,北越继续完善其令人生畏的防空体系。据估计,当时北越已经拥有5,000的门高炮,其中一半配置在河内和海防地区。1966年访问过河内的一名叫约翰·M·范戴克的记者其所著的《北越生存战略》一书中写道,“每一座高层建筑物包括旅馆、办公楼和剧院的楼顶上都配有高炮。”1966年,高炮仍是主要防空武器。自从两年前我们开始轰炸北越以来,共损失飞机455架,其中85%是被高炮击落的。
除了保护河内和海防两地的固定式高炮以外,机动高炮继续随着美国攻击目标的改变而实施机动作战。
为了最大限度地集中火力,北越还仔细研究了美国的突击战术,修建了许多假高炮阵地,目的是使美国飞机避开它们,而这却使美机从经过伪装的真阵地上空飞过,上了圈套。
F-105“野鼬鼠”,地对空导弹的猎手1966年夏,美军开始装备地对空导弹的猎手——F-105F“野鼬鼠”飞机。F-105F飞机是派到东南亚的第二种专门对付地空导弹的飞机,它比F-100F更适于发现并摧毁地空导弹。F-105F比F-100F速度快,航程也远,同执行攻击任务的F-105战斗轰炸机协同行动更为方便。到了1966年夏天,已有13架F-105F到达越南,在这以后的三个月内又有10架到达。
北越的地空导弹操纵员开始改进战术,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降低“百舌鸟”导弹给他们造成的威胁;二是提高SA-2导弹的效能,因为SA-2至今连一架飞机也未击落。地空导弹的雷达操纵员学会了只在捕捉目标和发射导弹所需之最短时间才开机工作。大量的苏式防空导弹正是在这方面显示了它特有的灵活性。虽然每个导弹操纵员都愿意用导弹本身的截获雷达发现和跟踪来袭飞机,但“百舌鸟”导弹的出现无疑使正在工作的导弹阵地警觉起来。为了不使“铁手”飞机发现,搜索敌机的任务改由远程预警和(或)地面控制雷达担任。根据预警雷达获得的初步情报,导弹操纵人员处于戒备状态,只将雷达通电、暖机,使之处于“假载荷”状态,等到外来情报表明敌机已逃入火力范围,再突然开机跟踪目标。在开机的短暂时间内,雷达迅速捕捉目标,并引导SA-2导弹飞向目标。
如果操纵员未能捕捉到目标,也未能在接到敌机进入火力范围的情报期间及时跟踪,雷达将关机。由于“百舌鸟”导弹是靠雷达的连续幅射波寻的,故导弹操纵员采用上述战术是十分有效的。为了躲避F-105飞机的攻击,导弹操纵员还采用了其它一些技术措施,例如,操纵员估计装备“百舌鸟”导弹的“铁手”飞机已飞到附近,(他们通常可根据下列情况来辨认,一是飞在中空,二是飞在攻击机的两翼)他就发射SA-2导弹使之沿简单的导弹弹道飞行,在导弹与目标接触前的时间内,雷达不开机,处于“假载荷”状态。当SA-2导弹开始接近目标时,操纵员方打开雷达进行末端制导。SA-2导弹速度比“百舌鸟”导弹快,这样就占优势,“铁手”飞机可能发射“百舌鸟”导弹,但如果SA-2导弹操纵员在地空导弹击中或未击中目标的一瞬间关掉“扇歌”雷达,“百舌鸟”导弹击不中雷达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随着战争的推进,这种战术上的对抗不断得到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使敌人变成瞎子:雷达干扰机1966年9月,F-105D飞机首次装备了单独的雷达干扰吊舱,单架飞机活动时,再也毋需干扰机护航了。第一种干扰吊舱一开始的编号是QRG-160,后来改为ALQ-71,其长度为10英尺,安装在通常挂炸弹的机翼挂架上。每个吊舱内有三对杂波干扰机,它们可发射L、S及C波段频率的电磁波,干扰远程高炮和地空导弹的截获制导雷达,吊舱底部安有三对天线,因此,每个干扰机都能发出垂直的和水平的极化信号。
                
                
                
                    截至1966年6月底,海军已击落5架米格-17,自己未遭到损失。空军的战果是击落敌机10架,自己损失2架。乍一看起来这个此例似乎表明美国明显地占有空中优势,然而第一年的空战中有两个因素值得注意,第一,米格机攻击的主要目的是迫使美国飞机盲目扔掉炸弹,以此来瓦解我们的突击活动。事实上,许多次米格机就在美国飞机的攻击点实施截击,随后迅速脱离。只要实施得当,米格机是可以达到瓦解我们的目的的,而暴露在护航的美国战斗机火力下的时间则很短暂。
第二个因素更为严峻,那就是北越飞行员的作战经验迅速增长。北越空军成立仅仅只有两年,就在强烈的激励下奋起保卫他们的国家。美国能从大量人口中挑选飞行员,而北越可供选择的人就少得多,同时他们的技术水平也落后很多。大多数被选中的北越空军飞行员甚至连汽车都没开过,更不消说驾驶速度达马赫数2的截击机了。虽然如此,但在1966年这一年当中,这支弱小的空军逐渐成熟起来,而且能够主动求战,战术也不断地改进,在整个夏天同美国飞机作战中进一步成长起来。
高射炮:最有效的杀伤手段1966年夏季,北越继续完善其令人生畏的防空体系。据估计,当时北越已经拥有5,000的门高炮,其中一半配置在河内和海防地区。1966年访问过河内的一名叫约翰·M·范戴克的记者其所著的《北越生存战略》一书中写道,“每一座高层建筑物包括旅馆、办公楼和剧院的楼顶上都配有高炮。”1966年,高炮仍是主要防空武器。自从两年前我们开始轰炸北越以来,共损失飞机455架,其中85%是被高炮击落的。
除了保护河内和海防两地的固定式高炮以外,机动高炮继续随着美国攻击目标的改变而实施机动作战。
为了最大限度地集中火力,北越还仔细研究了美国的突击战术,修建了许多假高炮阵地,目的是使美国飞机避开它们,而这却使美机从经过伪装的真阵地上空飞过,上了圈套。
F-105“野鼬鼠”,地对空导弹的猎手1966年夏,美军开始装备地对空导弹的猎手——F-105F“野鼬鼠”飞机。F-105F飞机是派到东南亚的第二种专门对付地空导弹的飞机,它比F-100F更适于发现并摧毁地空导弹。F-105F比F-100F速度快,航程也远,同执行攻击任务的F-105战斗轰炸机协同行动更为方便。到了1966年夏天,已有13架F-105F到达越南,在这以后的三个月内又有10架到达。
北越的地空导弹操纵员开始改进战术,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降低“百舌鸟”导弹给他们造成的威胁;二是提高SA-2导弹的效能,因为SA-2至今连一架飞机也未击落。地空导弹的雷达操纵员学会了只在捕捉目标和发射导弹所需之最短时间才开机工作。大量的苏式防空导弹正是在这方面显示了它特有的灵活性。虽然每个导弹操纵员都愿意用导弹本身的截获雷达发现和跟踪来袭飞机,但“百舌鸟”导弹的出现无疑使正在工作的导弹阵地警觉起来。为了不使“铁手”飞机发现,搜索敌机的任务改由远程预警和(或)地面控制雷达担任。根据预警雷达获得的初步情报,导弹操纵人员处于戒备状态,只将雷达通电、暖机,使之处于“假载荷”状态,等到外来情报表明敌机已逃入火力范围,再突然开机跟踪目标。在开机的短暂时间内,雷达迅速捕捉目标,并引导SA-2导弹飞向目标。
如果操纵员未能捕捉到目标,也未能在接到敌机进入火力范围的情报期间及时跟踪,雷达将关机。由于“百舌鸟”导弹是靠雷达的连续幅射波寻的,故导弹操纵员采用上述战术是十分有效的。为了躲避F-105飞机的攻击,导弹操纵员还采用了其它一些技术措施,例如,操纵员估计装备“百舌鸟”导弹的“铁手”飞机已飞到附近,(他们通常可根据下列情况来辨认,一是飞在中空,二是飞在攻击机的两翼)他就发射SA-2导弹使之沿简单的导弹弹道飞行,在导弹与目标接触前的时间内,雷达不开机,处于“假载荷”状态。当SA-2导弹开始接近目标时,操纵员方打开雷达进行末端制导。SA-2导弹速度比“百舌鸟”导弹快,这样就占优势,“铁手”飞机可能发射“百舌鸟”导弹,但如果SA-2导弹操纵员在地空导弹击中或未击中目标的一瞬间关掉“扇歌”雷达,“百舌鸟”导弹击不中雷达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随着战争的推进,这种战术上的对抗不断得到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使敌人变成瞎子:雷达干扰机1966年9月,F-105D飞机首次装备了单独的雷达干扰吊舱,单架飞机活动时,再也毋需干扰机护航了。第一种干扰吊舱一开始的编号是QRG-160,后来改为ALQ-71,其长度为10英尺,安装在通常挂炸弹的机翼挂架上。每个吊舱内有三对杂波干扰机,它们可发射L、S及C波段频率的电磁波,干扰远程高炮和地空导弹的截获制导雷达,吊舱底部安有三对天线,因此,每个干扰机都能发出垂直的和水平的极化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