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

分类: txts3

加入书架
和赤色工会总理事会从上海迁往苏区。”[16]1933年初,中共中央迁往中央苏区,中央苏区成为中共中央的指挥中心。
大批领导人进入中央苏区,一时间使这里人才济济,并使苏区原有的组织体系发生巨大变化。虽然共产国际对毛泽东、朱德等苏区创建者予以高度评价,指示“对于毛泽东,必须采取最大限度的克制态度和施行同志式的影响,为他提供充分的机会在中央或中央局领导下担任负责工作”。[17]中共中央则强调:“我们坚主采取一切方法,根据党的路线,缩小争论;无严重破坏纪律之事,则绝不应采取任何组织结论。”[18]而像周恩来这样的新领导人对毛泽东也相当尊重,1932年6月,他向中共中央报告:“毛泽东身体极弱,他仍留在高山地区工作,他失眠,胃口也不好。但他和部队一起活动,在主持作战行动时精力充沛,富有才华。”[19]但是一批党内现有地位高于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到来,使毛泽东不再可能像从前那样成为苏区事实上的掌控者,而越来越被有意无意地置于边缘位置。尤其当中共中央把毛泽东视作右倾方针的代表时,不仅是他本人,他的工作作风、思想方式、应对办法都遭到质疑,与其有关的一批富有实际经验的苏区原有干部也被冷落甚而被斗争,这对苏区长远建设、发展并不有利。
历史运行真是十分复杂,正因为毛泽东、朱德等的出色表现,使赣南、闽西苏区成为中共活动的中心,而这种中心的到来,却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毛泽东等在苏区的权威。对于毛泽东而言,确实难免会有情何以堪的感觉。当然,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共中央就是摘桃派,中共中央实际上的接管中央苏区,首先是由中共严格的组织纪律所决定,在这方面,个人或团体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其次,各个苏区的发展固然包含着领导人的天才创造,但毕竟是在中共中央统一领导之下,与中共中央的指导和帮助不能分开;另外,中共中央到来前,中央苏区在肃AB团等问题上犯下严重错误,领导威信其实已经受到影响,黄克诚回忆其与红军干部何笃才间的一段经历,颇值参考:
何笃才是有功的干部之一。但由于他在古田会议之前朱、毛的争论当中,反对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从此便不受重用……他曾对我说过,毛泽东这个人很了不起!论本事,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过毛泽东,论政治主张,毛泽东的政治主张毫无疑问是最正确的。我问他: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要站到反对毛泽东的一边呢?他说,他不反对毛泽东的政治路线,而是反对毛泽东的组织路线。我说:政治路线正确,组织路线有点偏差关系不大吧?他说:不行!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都不应该有偏差,都是左不得,右不得的。我问他:毛泽东的组织路线究竟有什么问题?他说:毛泽东过于信用顺从自己的人。对待不同意见的人不能一视同仁,不及朱老总宽厚坦诚……对何笃才的这番话,我是在一年以后才品味出其中的某些道理。本来,毛泽东同志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中,已经有了很高的威望,大家都公认他的政治、军事路线正确。然而,临时中央从上海进入中央苏区后,轻而易举地夺了毛泽东的权,以错误的政治、军事路线,代替了正确的政治、军事路线。其所以会如此,苏区的同志相信党中央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如果不是毛泽东在组织路线上失掉了一部分人心,要想在中央苏区排斥毛泽东,当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
除了新中央与老干部之间的冲突外,中共中央到来后,即就活跃于第一线的领导人而言,当时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也远未形成,领导者之间、前方与后方之间的掣肘现象常有发生。周恩来在指挥第四次反“围剿”时就抱怨:“关于行动部署,尤其是许多关联到战术上问题的部署,请求中央、中央局须给前方活动以机断余地和应有的职权,否则命令我们攻击某城而非以训令指示方针,则我们处在情况变化或不利的条件下,使负责者非常困难处置。”[21]即使是被认为同处留苏阵营的张闻天和博古,暗中也不是没有相互角力,张闻天后来曾谈到他和博古此一时期的分歧,认为:“他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关于苏维埃的经济政策》,暗中是驳我的个别意见的。”[22]广昌战役后,围绕着战役方针问题,中共中央内部也有争论。张闻天回忆,广昌战役后的一次会议上,他曾提出质疑:“我批评广昌战斗同敌人死拼,遭受不应有的损失,是不对的。他(指博古——引者注)批评我,说这是普列哈诺夫反对1905年俄国工人武装暴动的机会主义思想。我当时批驳了他的这种污蔑,坚持了我的意见,结果大家不欢而散。其他到会同志,没有一个表示意见。”[23]杨尚昆后来也谈到了这场争论,他回忆的会议结果是“恩来同志当场调停,宣布散会”。[24]
当然,在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前,这些问题还不明显,而且苏区正处于其发展的高峰期。1933年的第四次反“围剿”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首次在红军中运用大兵团伏击战法,取得重大胜利,毛泽东也不吝美言,赞誉其为“空前光荣伟大胜利”。[25]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国民党军在江西处于守势,红军乘机在赣中、赣东北一带积极活动,扩大苏区范围,中央苏区疆